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数学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固有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基础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课堂。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与生活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要加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一、 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学习新知,提高课堂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节课的伊始,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不但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而且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让学生易理解、掌握,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如我在教学《位置》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今天是老师第一次给你们班上课,特别高兴。我很想认识一下你们班的班长,能介绍我认识吗?班长坐在哪里?由于班长是学生熟悉的人,兴趣很高,学生就有很多种说法。然后我就说刚才大家在讲班长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这样揭示课题,非常自然,学生兴趣高。在教学行、列时,我就结合学生的座位进行教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向右数,站在老师的观察角度,老师左手起第一竖排就是第一列,请第一列的同学举手,第三列同学起立,第五列的同学向听课的老师摆摆手。把横排称为“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请第一行的同学起立,第四行的同学请举手。班长的位置可以是第几列,第几行,从而引出了数对。这样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教学,学生易懂,易理解,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数学现象,关键在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引导学生借助身边实例去思考问题,为课堂教学服务。学习材料的设计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将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把“经验材料数学化”、“数学材料逻辑化”。 教学《植树问题》中,理解“两边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这个结论,对于学生讲是比较抽象的,我安排了这样一段插曲: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结合身边实例来贴切的理解这句话吗?通过同桌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启发,有的学生举出了这样的例子:一个手掌里,有5个手指只有4个间隔,5个手指相当于植树的棵树,手指的4个间隔相当于植树棵树的间隔数,你看,多奇妙的举例啊,让学生顿时恍然大悟,瞬间理解了“两边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这个结论。有的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让第1列的5名学生站起来,5名学生相当于植树的棵树,5名学生之间只有4个间隔,这不就是解释了“两边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这个结论吗?通过学生的举例,学生突破了植树问题的教学难点,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理解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知的教学时,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比如学习了千的认识后,学生对千的大小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观察1千根吸管有多少;让学生先感受一张纸的薄,后让学生感受1千张纸有多厚,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还可以说我们班有50人,要多少个班级的学生才有1千人-------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加深学生对千的认识,沟通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增强数感,这样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心设计,使枯燥的练习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
练习是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必要手段,但如果练习过于单调、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而失去兴趣,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就应精设计练习题,使枯燥的练习变得有情趣,而赋予新的生命力。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田忌赛马 》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扑克,左边同学是红心10、7 、4,右边同学是黑桃9、6、3。进行比大小,三局两胜。由于学生平常就很喜欢打扑克,学生兴致很高,使课堂进入高潮,老师问学生你是怎样获胜的,以及所使用的策略,学生都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各自的答案。由于这个问题现实性强,学生乐于思考解决,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有所用,学有所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 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学习新知,提高课堂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节课的伊始,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不但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而且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让学生易理解、掌握,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如我在教学《位置》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今天是老师第一次给你们班上课,特别高兴。我很想认识一下你们班的班长,能介绍我认识吗?班长坐在哪里?由于班长是学生熟悉的人,兴趣很高,学生就有很多种说法。然后我就说刚才大家在讲班长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这样揭示课题,非常自然,学生兴趣高。在教学行、列时,我就结合学生的座位进行教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向右数,站在老师的观察角度,老师左手起第一竖排就是第一列,请第一列的同学举手,第三列同学起立,第五列的同学向听课的老师摆摆手。把横排称为“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请第一行的同学起立,第四行的同学请举手。班长的位置可以是第几列,第几行,从而引出了数对。这样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教学,学生易懂,易理解,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数学现象,关键在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引导学生借助身边实例去思考问题,为课堂教学服务。学习材料的设计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将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把“经验材料数学化”、“数学材料逻辑化”。 教学《植树问题》中,理解“两边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这个结论,对于学生讲是比较抽象的,我安排了这样一段插曲: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结合身边实例来贴切的理解这句话吗?通过同桌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启发,有的学生举出了这样的例子:一个手掌里,有5个手指只有4个间隔,5个手指相当于植树的棵树,手指的4个间隔相当于植树棵树的间隔数,你看,多奇妙的举例啊,让学生顿时恍然大悟,瞬间理解了“两边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这个结论。有的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让第1列的5名学生站起来,5名学生相当于植树的棵树,5名学生之间只有4个间隔,这不就是解释了“两边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这个结论吗?通过学生的举例,学生突破了植树问题的教学难点,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理解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知的教学时,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比如学习了千的认识后,学生对千的大小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观察1千根吸管有多少;让学生先感受一张纸的薄,后让学生感受1千张纸有多厚,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还可以说我们班有50人,要多少个班级的学生才有1千人-------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加深学生对千的认识,沟通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增强数感,这样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心设计,使枯燥的练习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
练习是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必要手段,但如果练习过于单调、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而失去兴趣,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就应精设计练习题,使枯燥的练习变得有情趣,而赋予新的生命力。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田忌赛马 》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扑克,左边同学是红心10、7 、4,右边同学是黑桃9、6、3。进行比大小,三局两胜。由于学生平常就很喜欢打扑克,学生兴致很高,使课堂进入高潮,老师问学生你是怎样获胜的,以及所使用的策略,学生都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各自的答案。由于这个问题现实性强,学生乐于思考解决,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有所用,学有所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体验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