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cnbb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耗低效”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笔者通过在教研活动中观察分析,发现导致“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淡薄,教学目标制定程式化、简单化,不切合年段特点,难以凸显“语文”特征。如,有些低年级教师不重视字词教学而急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拔高了教学目标,师生都精疲力竭,这是教学目标的越位;有些高年级教师对学生不具备概括归纳、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语言等能力熟视无睹,却花心思设计一些低中年级已经训练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说写训练,这是教学目标设定不到位。再如有的语文课堂纠缠于文本内容、情理的挖掘,甚至就一些旁逸斜出的问题进行无意义的讨论,而忽视对文本精妙语言的品味和对文本典范表达的揣摩,课堂看似热闹活跃,实则远离或脱离语文学习,这是“语文”这一核心目标的缺位。
  人们常说“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由于语文课程没有明确的知识、能力训练及发展的目标体系,所以,很多语文教师的目标意识淡薄,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年段目标不甚清晰,教学设计的随意性较大:或者跟着课文走,或者跟着感觉走,训练目的是什么,是否切合本年段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等,均不予以考虑。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虽然不强调刻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但是,语文教学不能真的“模模糊糊一大片”。无论在什么时期,无论用什么版本的教材,语文教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准确设定目标,紧扣目标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
  那么,语文教师应咬定哪些“青山”不放松呢?
  “青山”之一:致力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语文教学应咬定“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目标不放松。课堂是学生的,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即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本,教师应做到心中有“人”,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材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例子”;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与途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素养发展的帮扶者。每教一篇课文,教师都应思考:本文可以培养、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是获得某些语文知识还是培养某些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是着力培养语感还是侧重训练思维;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还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迁移运用的实践;是揣摩文本表达特色还是相机渗透学习方法等,根据教材特点选择确定后,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青山”之二: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教师要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当前,有些语文教学只在内容上“深挖洞”,却不在语言上“广积粮”。如,教学六年级《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教师一味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情节发展,感悟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深厚情感,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忽视了指导高年级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进行学习。学完课文,学生只得到情感的熏陶,文本典范的表达、精妙的语言都不曾在脑海中漾起或留下一丝涟漪。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得“意”而忘“言”,“语文”收获甚少。
  叶老曾说:“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可见,教师教授语文,应始终关注“语文”,带领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在理解内容、受到熏陶的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芬芳,感知语言的温度,欣赏文本构思、表达的精妙。教师还应挖掘教材资源,创设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充分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升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得“意”又得“言”。
  “青山”之三:把握年段教学目标
  不少语文教师对年段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本年段在听说读写方面应达成什么目标,与上一个年段或下一个年段有什么联系等,心中没底。导致年段教学特征不鲜明,四年级与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大同小异,不少教学出现“种了别人的自留地,荒了自己的责任田”的现象。
  语文教学要有效,教师必须在了解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总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知晓各年段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等的发展序列、相互联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及组织教学。如,关于词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目标: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纵向比照不难发现,由“了解”到“理解”到“理解……恰当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提出了循序渐進的发展目标。因此,各年段词句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各异,教师应结合相关课文的学习,扎实、有序地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如,教学二年级《狼和小羊》,首先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了解“找碴儿”就是“找理由、找借口”,接着抓住“弄脏溪水”“在背地里说坏话”“不是你说的就是你爸爸说的”等语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明白,像狼这样无中生有、强词夺理就是“找碴儿”,有效落实低年段词句理解的目标。又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三年级《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时,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接着指导学生将“冒”换成“钻、长、伸”等字,并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其他。学生品出“冒”字的许多意味:荷花在悄悄生长,荷花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往上长,荷花开得心花怒放……一个“冒”字的作用,体会得丰富透彻,有效落实了中年级“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目标。再如,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有的教师让学生推想“无赖”一词的意思和感情色彩,目的就是达成高年段“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的目标。
  准确把握年段目标,才能把好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的“度”,使学生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青山”之四:设定个性化目标
  所谓个性化目标,是指凸显文体特征、文本特色的教学目标。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但也“性格”迥异:叙事、写景、状物、写人等,体裁不同;抒情、说理、言志等,主旨不同;或逻辑严谨、或语言优美,表达风格各异。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课文,教学目标的设定理应不同,凸显文本“个性”,让学生得到“此文”学习而非“彼文”学习的收获。
  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趋于程式化,多同少异,不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区别不明显:大多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某种情感,明白某个道理;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意思等,千文一面。教师可考虑增设一些个性化目标,如教学美文,是否可增加“精读某些段落,体悟语言的优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这一目标;教学说理的文章,是否可增设“揣摩文章的一些说理方法及效果”这一目标,在明理的同时,让学生适当地揣摩文本,围绕论点,采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的妙处;进行不同文体的教学,是否应增设“了解这类文体的特点,指导这类文体的学习方法”等目标,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会学语文。
  因文而异设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学生才能得到丰富的收获,或感受汉语言的丰富,或欣赏、积累不同表达方法,或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青山”之五:落实既定目标
  语文教学应锁定既定目标,狠抓落实不放松。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将目标制定与教学操作视为“两张皮”,只定目标,不抓落实。目标写于教案中,却失落在课堂上。如,有教师教学《水》一文,目标中写道:揣摩文章以乐衬苦的写法,体会“饿”字表达的精妙。教学时,教师沉浸在滔滔不绝的词句分析中,把揣摩写法这项目标的落实抛到九霄云外,这样的目标设定形同虚设。当然,有时基于学情,既定教学可以进行微调,但调整并不等于可以无视甚至放弃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魂,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斟酌、考量自己咬定的是不是“青山”,即目标设定是否正确恰当;教学中时时自问“青山”咬定了没有,即是否有效达成了既定教学目标;教学后反思咬定“青山”后,学生是否得到了应得的语文滋养、是否需要对目标作出调整。唯其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实现有效、高效教学。反之,教师再努力,教学形式再多样,学生都收益甚微,甚至可能南辕北辙。(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于漪老师说:“思想、情感、语言是同时发生的。语言不仅仅是翻译思想,不仅仅是载体,而且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因此说,语言才是语文的核心要素。只有双脚紧贴地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走;同样,只有紧贴文本阅读的“品”“悟”,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笔者听了特级教师滕衍平教学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五册中的《第八次》一文,课堂上滕老师引导学生紧贴文本语言,“浸入”文字、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呈现的
期刊
章江和贡江从遥远的群山之间逶迤而下,跌宕起伏,千回百转,在风景秀丽的赣州八境台下砰然合流,形成了波涛滚滚、奔腾不息的江西母亲河——赣江。  当记者一行乘车途经赣江源头的郁孤台下时,不由得想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思绪还沉浸在这词句的意境中时,车子已在记者此行的目的地——赣州市章贡区保育院门前戛然而止。  赣州市章贡区保育院是一所省级示范
期刊
[编者按]随着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更为迫切。高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改革事业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时势造英雄。苏州十中适时地为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一种参照。被称为“最中国”的学校。如今,学校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逾万人,但校长柳袁照认为,“最中国”的学校不是十中的专利,而应成为一批有中国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的学校的共同追求。    2010年10月2
期刊
和煦的阳光洒进社区陈大爷家中,照在一群快乐的孩子身上。陈大爷乐呵呵地在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上插蜡烛。“孩子们,快来吃蛋糕啰。”陈大爷一声叫唤,一群学生活蹦乱跳地围坐在生日蛋糕前,等待着分享时刻的到来。陈大爷数了数身边的学生,“黄泉亮怎么没来呢?”话音刚落,陈大爷赶忙叫老伴打电话,转身又对学生说:“孩子们,我们这个‘快乐家庭’一个都不能少啊!”正在这时,“咚咚咚……”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开门一看,一
期刊
南康市龙岭中学是一所创办于1968年的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秉承“文化立校、成人之美”的理念,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办学成绩显著,社会声誉日佳。  “以人为本”是学校文化的内核,首先表现在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上,努力创造条件促使每名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学校拟定的各项方案、制度及措施都提交教代会讨论审议,主动征求教师意见,虚心吸纳合理化建议。学校对管理人员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即每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  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质量是关键。没有一流教育就没有一流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王历瑞)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农村教师培训面广、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的新形势,信丰县教育局运用“三走进”的培训模式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走进”一是走进学校,增强教师培训的现实性。一方面教师培训者深入农村中小学,通过教学“会诊”、对话交流等方式,为校本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与支持,有利于引领培训活动健康开展,发挥教师培训者的引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定期深入中小学对
期刊
在王老师的小小数学课堂里,通过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我们闻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个源泉,从那里流淌出知识的溪流。”王老师的知识溪流里,流淌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飘逸着浓浓的大爱。他把每个小小的图形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意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在学数学中,学会如何做人。让我们来回放王老师为学生的一生准备的精彩片段吧。  【
期刊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过程的奠基石。有时教师抓住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加以点拨,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词语教学匠心独运,彰显了教学智慧,为我们作出了精彩的示范。  【片段一】读出词语的情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指着“追悼”)大家看,这个词后边的话,就是对它的解释。我读前边的话,你们读后边的话。(师生合作读)  师:“追悼”懂了
期刊
有幸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那诗意浓浓的语言、诗化的教学艺术、情意四溢的课堂,让我领略了诗意语文的魅力。王崧舟老师没有追求设计上的波澜壮阔,可整堂课却没有一处脱离语文的生发,始终引领着学生咀嚼文本、玩味语言,在扎实的言语训练中,一股浓浓的情感在课堂上流溢。  【片段一】动笔想象,走近阿炳,体验坎坷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想,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十多年过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