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l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等,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
  【关键词】 氛围 兴趣 主体意识 方法
  现阶段,农村中学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知识层面和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等问题的困扰,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改革仍然举步维艰;在阅读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难以“主导”,学生难成“主体”,因而不少教师不免会发出沉重的感叹。农村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也不能简单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不应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肩负着文学技能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升华。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可见,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的地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1 营造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中学习,应该营造和谐的民主的阅读氛围。首先是教师不管你有什么情绪,请微笑着、情绪饱满走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多么的令你生气,请先平息怒火,用眼神或者走到其身边轻轻拍书本或桌子示意,决不要板着脸教训了半天人,再回到课堂,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的阅读,效果是要打折的;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放轻,把课堂当做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把自己当做阅读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思绪才会达到完美的和谐。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决定阅读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才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于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当然,阅读作为一种对话,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质,让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能和教材碰撞起来。阅读毕竟不是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作者所给出的是一个文本,而且作者一般也不可能仅仅为了我们今天所教的学生这一特定对象而写作。学生面对文本这样特殊的对话者,往往有话不知从哪说起的困惑,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察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线、面最有可能性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与对话的热切愿望。相对地说,学生对课文往往易于“入”,而难于“出”;能“入”未必能”出”;既“出”之后,所见更未必全面、正确、深刻。
  4 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可从下面三点去做:①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基本脉络、理解作者态度情感及情感的方法;②分析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理解体会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的方法;③鉴赏评价文章内容,拓展延伸相关知识的方法。再次,在每次的寒暑假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可谓群星灿烂。我度上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成才的经过或精彩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认识或者鉴赏评价。在这种与诗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孩子们关心古人的喜怒哀乐、品味出诗句中的弦外之音,与历代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平等交流。这正是阅读的魅力——让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音,让人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提升境界。而教师在这里却“消失”了,学生直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阅读教学的“一见钟情”:学生不需要教师这个“媒婆”就能直接爱上文字、爱上阅读。
  总之,有了良好的阅读动机和阅读习惯,加之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做到阅读广泛、长期积累的科学统一,自然会有一番饶有趣味、独树一帜的体验和感悟,并在理解和思考中达到阅读目的,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使真善美广植人心。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读书品格的培养。  读书的品格应包括“敢读书”和“会读书”两种。“敢读书”。要求学生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口齿清楚。“会读书”,要求学生会按要求采用不同的形式读;边读边想边圈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  读书的品
期刊
在我的记忆当中,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可是有一些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可唯独一个景物让我久久难忘,它就是外婆家的小院。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独自在外婆家的小院里走着,那里有许多美丽的鲜花,我闻着新鲜的空气,看着鲜花盛开的景色,心里不知如何形容,中午吃过饭后,我和外公山上挖花生,到了山顶上,我望着远处的小院是那么美妙,傍晚,我又去小院里散步,那些花儿虽然不像白天那么美妙、艳丽,但是它发出的淡淡香气吸引
期刊
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初中数学中的函数知识,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如此重要的学习内容,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多数
期刊
“定向导学、互助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下,在课堂上初见成效,为了使定向导学、互助互动教学模式更好的实施,我把我这一年来课改实践与反思总结如下:实施定向导学、互助互动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相比最大的亮点是学生、教师和课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学生的变化,变接受为探究,化被动为主动。     定向导学、互助互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基础上的课堂教
期刊
1 教师要提高对教学艺术的认识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把教学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
期刊
【摘 要】 要提高凉山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要有学好汉语文的基础上,并加强学习彝语文。要统一认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教学资料的建设、彝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教育、民族学生的扶持教育。这样才能提高民族双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凉山 彝语文 教学 质量 提高     要提高凉山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要在学好汉语文的基础上,并加强学习彝语文。加强彝语文的教学,才能提高凉山地区的民族
期刊
“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一个目标、一种方式。那么什么是体验?新课标为何如此关注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如何才能走进并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精神领域呢?笔者对此有如下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 珍视直觉,自主体验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阅读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几部重要著作,根据他在著作《动机与人格》中所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观点,对照中国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感情、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普遍处于哪个层次,针对这一层及下级需要层次以及实现这一层次的上级需要来论述。  【关键词】 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当代大学生 心理 分析  1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亚伯拉罕·马斯洛(19
期刊
现在模具加工工业应以使用模具CAD/CAE技术来实现优质、高效、低成本的产品生产为目标以适应用户对产品个性化的不断追求。在我国,有许多企业大都凭经验或已经在设计、制造等方面分散使用CAD/CAE单项技术来实现生产,这种“自动化孤岛”的方法使整个生产过程资源共享率低、信息不流畅,导致研制产品周期长、更新换代慢,难以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国外推广CAD/CAE表明:企业取得显著效益,很多是从集成应用
期刊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了现行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却惊异地发现:时至今日,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