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近五年,在如何教好学生这方面我有困惑,当然也有一些收获。记得刚工作的那一年,满怀激情的走上讲台,准备与学生确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可结果是在学生面前毫无威信,管不住学生。后来便决定要严厉对待他们,因为其实农村学生并没有那么高的素质可以理会你的用心,这样下来,学生变得对我比较畏惧,可能有些学生又会失去学习我语文的兴趣。由此,我思考了很久,认为走两种极端都是不对的,我应该从中间切入,而且还得把中间部分划分为几个部分,要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
“因材施教”的思想最早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提出来的人才教育思想。他认为能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于此,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就是说,最聪明的学生可以像及时雨对草木那样,一点就能迅速地成长;有些学生只能注意培养他们的德行和才能;有些学生只好就他们的问题加以解答 ;某些学生不能亲自受教的,可以私自间接地给他们以教育。 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的不均衡性。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韩非子生而口吃,不能言辩,当时的一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之学”却招收了他,在荀卿等教师的教导下,他扬长避短,成材了,写出了令秦王嬴政叫绝的文章。嬴政每读他的文章时就渴望亲自与他畅谈,想象他一定是一位风流倜傥、口若悬河的辩士。秦王经过一段时间的茶饭不思的思慕后终于见到韩非子,才知道他能写而不能口辩。
由此应该能说明一个人只要他发育正常,没有影响智力的疾病,不管多么“鲁钝”都是可以教的,甚至还可以教好。韩非子若是生在今天,我们许多语文老师一定不喜欢他,因为他不能达到语文大纲上要求的“听说读写”中的“说”和“读”的要求。但是荀卿等老师却“因材施教”,使他笔下生花,成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也排在诸子百家散文之列令后人景仰。韩非子成材的事就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语文教师肩负着的不是用“工具学科”就能简单定义的、一个人一生用的最多的、能决定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在众多的学科中是最能够多方面催化人的素质的学科,无论是语文所包含的“道”,还是语文所包含的“美”;无论是语文的“百科性”,还是如斯大林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借助语言来完成思考,都是说语文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的最佳选择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可以使“不是学语文的料” 的学生对号入座,各得其所。口吃的就纠正口吃,纠正不了的,发展他的可以发展的别的方面, 总之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条适合他学习语文的途径的。语文应该怎样“因材施教”呢?
(一)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韩愈《马说》里指出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终使许多学生没有显现于外的资质被埋没。
由此看来,察材本身就是对语文教师自己的考查。工作粗糙、职业责任感不强、不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等,都要影响他正确识材。了解一个学生,如果只看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或只凭作文就判其是否在语文上有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比如学习成绩全校“倒数第一名”的司汤达,讲成绩真是一无是处,看作文鬼话连篇,身体又差,还经常旷课,谁会识别他是将来写出《红与黑》,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文学巨匠呢?又如,由此可见,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语文教师一周仅仅几节课,了解学生困难就更大了。不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察材。
家访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语文教师同样应该家访。“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是很有道理的。父母虽然对自己的孩子的评价有偏心的成分,但毕竟对孩子的历史最了解,我们访问学生父母,是能够获得许多学生情况的。所以,了解家长以及学生生活的家庭,对了解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学生入学时语文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平时教学时,教师只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二)是“施教”,这是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孵化生成,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因势利导”是指对在语文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语文尖子。
“孵化生成”是指那些语文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捕到“苗头”后,我们就加以孵化、催化或培育,让这些苗头终于成苗成材。
“循序渐进”是说“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发展和成材的规律,不能无政府状态的放任自流,也不能要求学生很快成材而揠苗助长。
“均衡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些能力相辅相成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使人得以成为社会生活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如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因为需要要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种能力。但是,如果他不会电脑,也不会打电话等,那么,他就不是完全的“现代人”。
为了使语文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为了不再听见“不是学语文的料”之类的话,也为了使语文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这门工具和素质的综合学科,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吧!
“因材施教”的思想最早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提出来的人才教育思想。他认为能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于此,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就是说,最聪明的学生可以像及时雨对草木那样,一点就能迅速地成长;有些学生只能注意培养他们的德行和才能;有些学生只好就他们的问题加以解答 ;某些学生不能亲自受教的,可以私自间接地给他们以教育。 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的不均衡性。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韩非子生而口吃,不能言辩,当时的一所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之学”却招收了他,在荀卿等教师的教导下,他扬长避短,成材了,写出了令秦王嬴政叫绝的文章。嬴政每读他的文章时就渴望亲自与他畅谈,想象他一定是一位风流倜傥、口若悬河的辩士。秦王经过一段时间的茶饭不思的思慕后终于见到韩非子,才知道他能写而不能口辩。
由此应该能说明一个人只要他发育正常,没有影响智力的疾病,不管多么“鲁钝”都是可以教的,甚至还可以教好。韩非子若是生在今天,我们许多语文老师一定不喜欢他,因为他不能达到语文大纲上要求的“听说读写”中的“说”和“读”的要求。但是荀卿等老师却“因材施教”,使他笔下生花,成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也排在诸子百家散文之列令后人景仰。韩非子成材的事就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语文教师肩负着的不是用“工具学科”就能简单定义的、一个人一生用的最多的、能决定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在众多的学科中是最能够多方面催化人的素质的学科,无论是语文所包含的“道”,还是语文所包含的“美”;无论是语文的“百科性”,还是如斯大林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借助语言来完成思考,都是说语文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的最佳选择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可以使“不是学语文的料” 的学生对号入座,各得其所。口吃的就纠正口吃,纠正不了的,发展他的可以发展的别的方面, 总之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条适合他学习语文的途径的。语文应该怎样“因材施教”呢?
(一)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韩愈《马说》里指出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终使许多学生没有显现于外的资质被埋没。
由此看来,察材本身就是对语文教师自己的考查。工作粗糙、职业责任感不强、不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等,都要影响他正确识材。了解一个学生,如果只看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或只凭作文就判其是否在语文上有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比如学习成绩全校“倒数第一名”的司汤达,讲成绩真是一无是处,看作文鬼话连篇,身体又差,还经常旷课,谁会识别他是将来写出《红与黑》,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文学巨匠呢?又如,由此可见,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语文教师一周仅仅几节课,了解学生困难就更大了。不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察材。
家访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语文教师同样应该家访。“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是很有道理的。父母虽然对自己的孩子的评价有偏心的成分,但毕竟对孩子的历史最了解,我们访问学生父母,是能够获得许多学生情况的。所以,了解家长以及学生生活的家庭,对了解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学生入学时语文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平时教学时,教师只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二)是“施教”,这是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孵化生成,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因势利导”是指对在语文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语文尖子。
“孵化生成”是指那些语文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捕到“苗头”后,我们就加以孵化、催化或培育,让这些苗头终于成苗成材。
“循序渐进”是说“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发展和成材的规律,不能无政府状态的放任自流,也不能要求学生很快成材而揠苗助长。
“均衡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些能力相辅相成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使人得以成为社会生活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如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因为需要要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种能力。但是,如果他不会电脑,也不会打电话等,那么,他就不是完全的“现代人”。
为了使语文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为了不再听见“不是学语文的料”之类的话,也为了使语文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这门工具和素质的综合学科,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