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模拟题或多或少地出现“命题不严谨”的现象似乎无法回避,如果立足于思维引领,重视概念的厘清与辨析,进行连类与比较,适当聚焦与拓展,则可以让有问题的资源在备考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命题研究;写作指导
在大量的模拟练习、模拟考试中,作文题出现“命题不严谨”的情况并非少见。这给学生备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除了耗费学习精力、造成备考效率低下之外,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备考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或消极态度,包括因怀疑自身作文能力而悲观,甚至因感觉少练多练没多大关系、不明白努力方向而懈怠,等等。
二是客观上造成对备考方向的误导,包括因作文命题材料选择不当而出现价值取向偏差,也包括因材料组织欠妥、作文要求指向不明、“立意参考”有问题而扰乱学生的思维,等等。
对于一些模拟卷特别是统考模拟卷的“出题不严谨”问题,我们似乎无法回避。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立足于作文思维的引导,智慧地应对作文“出题不严谨”的问题。
一、在概念厘清与辨析中校准思维
“命题不严谨”的作文题,其本身存在着概念相混、问题不清、关系不明甚至价值引领不当等问题。面对这些作文题,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思辨中厘清相关概念及其关系,以校准思维,使文章切合题意。
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娘炮”形象与做派。近日,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对社会上尤其是娱乐界日益盛行的“娘炮风”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随之,《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评论文章《什么是该有的“男性气质”》,在对健康阳刚的男性气质推崇的同时,认为现代社会应进一步拓宽审美领域,在注重内涵美的基础上尊重并包容多种审美趣味。接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了这场“娘炮之争”,各有立场,各表看法。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2019年浙江省名校联考卷试题)
此题虽然有“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这样的提示语,但“此”指什么呢?材料指向并不清晰。如果让学生用“我看……”来聚焦评论对象,可以写“我看‘娘炮’现象”,也可写“我看‘娘炮’之风”,而从材料中“近日”“随之”“接着”等词语引出的内容看,更可以写“我看‘娘炮’之争”,且这似乎是命题者的倾向。问题是,命题者把《人民日报》文章中的話放在中间,让考生误以为《人民日报》文章观点与新华社文章观点相对立。其实,《人民日报》的文章,其论述对象更侧重于什么是“男性气质”,而非简单地包容“娘炮”的“多元”;也就是说,此文所言的“尊重并包容”也并非指对“娘炮”的“尊重并包容”。
学生审题时,还会涉及另外两组概念及其关系:“娘炮”与“男性气质”,“娘炮”与“帅哥美男”。
有学生会离开材料,说“娘炮”还可以指“精致、细腻、温柔”。但从材料中的“顺口溜”所言及其娱乐界的“娘炮”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刻意打扮博人眼球的所为来看,“娘炮”显然很难纳入“男性气质”的范畴之中。
与此相联系,有学生认可“娘炮”,还因此混淆了“娘炮”与“帅哥美男”的关系。“帅哥美男”也是容貌俊美、外表英俊的,但他们更多的是天生自然、让人见了赏心悦目的人;而当今的“娘炮”,往往只是以怪异的行动举止,包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等,只是给人“另类”之感。
上面的分析与厘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对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清晰阐释与限定,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作这样的清晰阐释与限定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模拟训练中,针对“命题不严谨”之处作一些方向上的精准性思考,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以较快的速度把握有关概念及其关系。
二、在连类与比较中掘进思维
许多模拟卷往往“紧跟”已有的真题,但往往“样子很像”,而作文任务和思维要求不清晰,致使学生思维停留在浅表层面,有不少零碎的想法却难以深入一步来落笔成文。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评出2018年十大流行语,其中有:
店小二:原指旧时茶馆、酒肆、旅店等处负责接待顾客的伙计。他们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现指推进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的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
锦鲤: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现泛指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好运的象征。
教科书式:在实际中某人或某事完成得非常标准正规的意思,用“教科书式”来形容,说明可以对其进行模仿。
退群:即退出某个社交平台上的交流小组。后来,含义引申,使用范围扩大,退群也指退出某一群体。
巨婴:心理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可以称为巨婴。多指依赖、自私、偏执的成年人。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从中任选两个流行语,写一篇论述文章,阐明你的见解。
(某地市高三语文期末卷试题)
此题选择流行语作为命题对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由于题目缺少一定的引导语,开放有余,限制不足,学生作文时虽然会选择两个流行语来写,但大多缺乏必要的关联性思考,写成漫笔性文章的较多。
笔者在讲评该题时,引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加以比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题写作“任务”明确,写作的抓手也就很清晰:“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来华留学生虽然较为关注这些“关键词”,但不一定全面了解,甚至可能还有一些“误读”或“误解”;审题立意时,选择的两三个关键词不仅需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要求且相互关联,还要能体现“你”作为中国青年与外国青年交流时体现的民族自信和自豪,即使是说到空气污染等问题,也能体现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感和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尊严。
以此再来思考上面的模拟题时,学生会发现题目只呈现了材料,虽然有“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这样的提示语,但没有特定的写作情境,更没有明晰的“任务指向”。
其实,十大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首先反映的是公众对社会的关注度。《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8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和杠精。这些流行语,或可显现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如“命运共同体”,或可见证社会的文明进步,如“店小二”,或可体现对某些现象的肯定与期待,如“教科书式”执法,当然也有对负面事件、不理性行为的反思与批判,如“巨婴”“杠精”……
基于这样的分析,再来思考这个模拟题,虽然题目只有笼统的要求,但审题立意时,可以尝试从流行语现象、成因和影响等角度出发,提炼出切合材料的写作“任务”:选择自己认为有关联的两条流行语,聚焦一定的社会现象或社会认知,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对流行语的看法。
三、在聚焦与拓展中优化思维
一些作文模拟题“命题不严谨”,往往还体现在“参考立意”的“开放”与“限制”方面。除了干扰学生思维之外,简单、粗浅的思维导向,还可能误导学生,限制学生为文、为人的格局。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麦田守望者》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某地市高三语文期末卷试题)
这一试题被不少教师认为是不错的“思辨作文”题,但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其“命题不严谨”之处。
对于材料中的两句话,果真如命题人在“参考立意提示”中所说的“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的话,那么若认可“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则将置历史上无数为民族、为国家、为革命事业“英勇地死去”的英雄、烈士于何地?难道他们都是“不成熟的人”吗?作文材料直接引用《麦田守望者》某人物的话语,有所不妥。如果一定要用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对材料作如下修改:
有人以為,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但也有人以为,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这样,从原材料两句话分别指“不成熟”和“成熟”的标志,统一为同一话题即“成熟”的标志,不仅聚焦点集中,而且也顺理成章,扩大了学生对“成熟”标志的思考空间。
如果深入一步,在以此作为审题立意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尝试引领学生思考:“成熟的人的标志”还有哪些呢?比如,“成熟的人的标志是懂得倾听”“成熟的人的标志是看见他人”“成熟的人的标志是懂得父母的辛苦”“成熟的人的标志是学会自我管理”“成熟的人的标志是懂得合作”,等等。如果再深入一步,还可以引领学生思考:如果把列出的这些“成熟的人的标志”写到这一篇作文中如何?
在拓展与聚焦中,学生会更加明晰上述作文题目的要求。题目的核心概念的确是“成熟的人的标志”,但是,并非所有的“成熟的人的标志”都可以写,因为材料事实上作了限定,即题中的“成熟的人的标志”,是面对“某种事业”时是“英勇地死去”还是“卑贱地活着”所体现的“成熟”。换言之,如果说一般的“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一个范围更广的“大概念”的话,那么,作文题中的“成熟的人的标志”是由语境作了具体限制的“小概念”。
作文模拟题“命题不严谨”而产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参考立意”或“写作提示”上。
例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这样的一次文物开放活动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穿梭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沁人的文化芳香。
如今社会上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读了这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上述两类现象加以评说。
(某名校联考卷作文题)
命题人提供的“写作提示”是:
文章评价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传统文化经典如何与现代生活接轨的问题,可以从文化经典给观众、读者带来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传统文化经典的真正传承价值,传统经典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以及科学合理的措施保障等角度加以评说。
首先,命题人没有弄清“文章评价的主要对象”,导致立意聚焦点出现明显偏差,即简单地把材料中提到的“文物”“历史遗迹”“文保建筑”等概括为“传统文化经典”。
其次,命题人没有明晰“两类现象”指什么。事实上,第一则材料呈现的是“文物”之“开放”的例子及其意义,第二则材料罗列了“历史遗迹”“文保建筑”“文物”之“不开放”的现象。议论的焦点应该是“开放”与“不开放”这“两种现象”,探讨文物和古迹等开放与否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的影响,并进而就“如何开放”等提出建设性的方略。
引领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再与“参考提示”比较辨析,最后再回到作文材料和要求进行提炼校正,这样,既可以突破局限,拓展眼界,又可避免盲从,且使自己的理解多元有界。
总而言之,在精选模拟题的同时,对于无法回避之“命题不严谨”的作文题,如果立足于思维引领,则也可以让有问题的资源在备考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命题研究;写作指导
在大量的模拟练习、模拟考试中,作文题出现“命题不严谨”的情况并非少见。这给学生备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除了耗费学习精力、造成备考效率低下之外,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备考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或消极态度,包括因怀疑自身作文能力而悲观,甚至因感觉少练多练没多大关系、不明白努力方向而懈怠,等等。
二是客观上造成对备考方向的误导,包括因作文命题材料选择不当而出现价值取向偏差,也包括因材料组织欠妥、作文要求指向不明、“立意参考”有问题而扰乱学生的思维,等等。
对于一些模拟卷特别是统考模拟卷的“出题不严谨”问题,我们似乎无法回避。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立足于作文思维的引导,智慧地应对作文“出题不严谨”的问题。
一、在概念厘清与辨析中校准思维
“命题不严谨”的作文题,其本身存在着概念相混、问题不清、关系不明甚至价值引领不当等问题。面对这些作文题,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思辨中厘清相关概念及其关系,以校准思维,使文章切合题意。
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娘炮”形象与做派。近日,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对社会上尤其是娱乐界日益盛行的“娘炮风”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随之,《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评论文章《什么是该有的“男性气质”》,在对健康阳刚的男性气质推崇的同时,认为现代社会应进一步拓宽审美领域,在注重内涵美的基础上尊重并包容多种审美趣味。接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了这场“娘炮之争”,各有立场,各表看法。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2019年浙江省名校联考卷试题)
此题虽然有“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这样的提示语,但“此”指什么呢?材料指向并不清晰。如果让学生用“我看……”来聚焦评论对象,可以写“我看‘娘炮’现象”,也可写“我看‘娘炮’之风”,而从材料中“近日”“随之”“接着”等词语引出的内容看,更可以写“我看‘娘炮’之争”,且这似乎是命题者的倾向。问题是,命题者把《人民日报》文章中的話放在中间,让考生误以为《人民日报》文章观点与新华社文章观点相对立。其实,《人民日报》的文章,其论述对象更侧重于什么是“男性气质”,而非简单地包容“娘炮”的“多元”;也就是说,此文所言的“尊重并包容”也并非指对“娘炮”的“尊重并包容”。
学生审题时,还会涉及另外两组概念及其关系:“娘炮”与“男性气质”,“娘炮”与“帅哥美男”。
有学生会离开材料,说“娘炮”还可以指“精致、细腻、温柔”。但从材料中的“顺口溜”所言及其娱乐界的“娘炮”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刻意打扮博人眼球的所为来看,“娘炮”显然很难纳入“男性气质”的范畴之中。
与此相联系,有学生认可“娘炮”,还因此混淆了“娘炮”与“帅哥美男”的关系。“帅哥美男”也是容貌俊美、外表英俊的,但他们更多的是天生自然、让人见了赏心悦目的人;而当今的“娘炮”,往往只是以怪异的行动举止,包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等,只是给人“另类”之感。
上面的分析与厘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对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清晰阐释与限定,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作这样的清晰阐释与限定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模拟训练中,针对“命题不严谨”之处作一些方向上的精准性思考,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以较快的速度把握有关概念及其关系。
二、在连类与比较中掘进思维
许多模拟卷往往“紧跟”已有的真题,但往往“样子很像”,而作文任务和思维要求不清晰,致使学生思维停留在浅表层面,有不少零碎的想法却难以深入一步来落笔成文。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评出2018年十大流行语,其中有:
店小二:原指旧时茶馆、酒肆、旅店等处负责接待顾客的伙计。他们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现指推进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的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
锦鲤: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现泛指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好运的象征。
教科书式:在实际中某人或某事完成得非常标准正规的意思,用“教科书式”来形容,说明可以对其进行模仿。
退群:即退出某个社交平台上的交流小组。后来,含义引申,使用范围扩大,退群也指退出某一群体。
巨婴:心理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可以称为巨婴。多指依赖、自私、偏执的成年人。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从中任选两个流行语,写一篇论述文章,阐明你的见解。
(某地市高三语文期末卷试题)
此题选择流行语作为命题对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由于题目缺少一定的引导语,开放有余,限制不足,学生作文时虽然会选择两个流行语来写,但大多缺乏必要的关联性思考,写成漫笔性文章的较多。
笔者在讲评该题时,引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加以比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题写作“任务”明确,写作的抓手也就很清晰:“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来华留学生虽然较为关注这些“关键词”,但不一定全面了解,甚至可能还有一些“误读”或“误解”;审题立意时,选择的两三个关键词不仅需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要求且相互关联,还要能体现“你”作为中国青年与外国青年交流时体现的民族自信和自豪,即使是说到空气污染等问题,也能体现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感和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尊严。
以此再来思考上面的模拟题时,学生会发现题目只呈现了材料,虽然有“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这样的提示语,但没有特定的写作情境,更没有明晰的“任务指向”。
其实,十大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首先反映的是公众对社会的关注度。《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8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和杠精。这些流行语,或可显现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如“命运共同体”,或可见证社会的文明进步,如“店小二”,或可体现对某些现象的肯定与期待,如“教科书式”执法,当然也有对负面事件、不理性行为的反思与批判,如“巨婴”“杠精”……
基于这样的分析,再来思考这个模拟题,虽然题目只有笼统的要求,但审题立意时,可以尝试从流行语现象、成因和影响等角度出发,提炼出切合材料的写作“任务”:选择自己认为有关联的两条流行语,聚焦一定的社会现象或社会认知,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对流行语的看法。
三、在聚焦与拓展中优化思维
一些作文模拟题“命题不严谨”,往往还体现在“参考立意”的“开放”与“限制”方面。除了干扰学生思维之外,简单、粗浅的思维导向,还可能误导学生,限制学生为文、为人的格局。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麦田守望者》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某地市高三语文期末卷试题)
这一试题被不少教师认为是不错的“思辨作文”题,但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其“命题不严谨”之处。
对于材料中的两句话,果真如命题人在“参考立意提示”中所说的“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的话,那么若认可“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则将置历史上无数为民族、为国家、为革命事业“英勇地死去”的英雄、烈士于何地?难道他们都是“不成熟的人”吗?作文材料直接引用《麦田守望者》某人物的话语,有所不妥。如果一定要用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对材料作如下修改:
有人以為,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但也有人以为,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这样,从原材料两句话分别指“不成熟”和“成熟”的标志,统一为同一话题即“成熟”的标志,不仅聚焦点集中,而且也顺理成章,扩大了学生对“成熟”标志的思考空间。
如果深入一步,在以此作为审题立意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尝试引领学生思考:“成熟的人的标志”还有哪些呢?比如,“成熟的人的标志是懂得倾听”“成熟的人的标志是看见他人”“成熟的人的标志是懂得父母的辛苦”“成熟的人的标志是学会自我管理”“成熟的人的标志是懂得合作”,等等。如果再深入一步,还可以引领学生思考:如果把列出的这些“成熟的人的标志”写到这一篇作文中如何?
在拓展与聚焦中,学生会更加明晰上述作文题目的要求。题目的核心概念的确是“成熟的人的标志”,但是,并非所有的“成熟的人的标志”都可以写,因为材料事实上作了限定,即题中的“成熟的人的标志”,是面对“某种事业”时是“英勇地死去”还是“卑贱地活着”所体现的“成熟”。换言之,如果说一般的“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一个范围更广的“大概念”的话,那么,作文题中的“成熟的人的标志”是由语境作了具体限制的“小概念”。
作文模拟题“命题不严谨”而产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参考立意”或“写作提示”上。
例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这样的一次文物开放活动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穿梭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沁人的文化芳香。
如今社会上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读了这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上述两类现象加以评说。
(某名校联考卷作文题)
命题人提供的“写作提示”是:
文章评价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传统文化经典如何与现代生活接轨的问题,可以从文化经典给观众、读者带来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传统文化经典的真正传承价值,传统经典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以及科学合理的措施保障等角度加以评说。
首先,命题人没有弄清“文章评价的主要对象”,导致立意聚焦点出现明显偏差,即简单地把材料中提到的“文物”“历史遗迹”“文保建筑”等概括为“传统文化经典”。
其次,命题人没有明晰“两类现象”指什么。事实上,第一则材料呈现的是“文物”之“开放”的例子及其意义,第二则材料罗列了“历史遗迹”“文保建筑”“文物”之“不开放”的现象。议论的焦点应该是“开放”与“不开放”这“两种现象”,探讨文物和古迹等开放与否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的影响,并进而就“如何开放”等提出建设性的方略。
引领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再与“参考提示”比较辨析,最后再回到作文材料和要求进行提炼校正,这样,既可以突破局限,拓展眼界,又可避免盲从,且使自己的理解多元有界。
总而言之,在精选模拟题的同时,对于无法回避之“命题不严谨”的作文题,如果立足于思维引领,则也可以让有问题的资源在备考中发挥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