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午若干意见》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为人们重视的程度是与社会的发达程度相关联的。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大,人们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越突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历来是崇尚文道统一,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理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心理教育其实仍然可归结为道的行列,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用在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产生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从而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目前,许多学校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与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来实施心理教育,这无疑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两种途径。但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应该是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课堂中学习各科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心理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坚定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的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与坚持,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从而获取潜在的精神力量。
二、陶冶思想情操
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我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张思德的奉献精神,联系当代雷锋为人民做好事的高尚情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
三、整合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获得,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经启示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科学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除了应明确认知目标外,教师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魅力所在,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四、创设参与情景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互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景因素,只有经过主题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寓教于乐,情趣盎然。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优化学生个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如组织开展“社会用字情况调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愿结合、自主制定计划。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自觉地提高了书写正确率。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为性格孤僻的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交流的空间,并从中体验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快乐,从而完善健康的人格。
六、在鼓励与表扬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话说得好,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你把这个句子读得真美!”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你敢于發表自己意见,这就是勇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自信、快乐中提高心理素质。
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通过尝试,有了很大收获。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语文教学历来是崇尚文道统一,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理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心理教育其实仍然可归结为道的行列,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用在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产生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从而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目前,许多学校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与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来实施心理教育,这无疑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两种途径。但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应该是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课堂中学习各科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心理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坚定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的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与坚持,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从而获取潜在的精神力量。
二、陶冶思想情操
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我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张思德的奉献精神,联系当代雷锋为人民做好事的高尚情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
三、整合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获得,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经启示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科学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除了应明确认知目标外,教师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魅力所在,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四、创设参与情景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互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景因素,只有经过主题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寓教于乐,情趣盎然。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优化学生个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如组织开展“社会用字情况调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愿结合、自主制定计划。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自觉地提高了书写正确率。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为性格孤僻的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交流的空间,并从中体验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快乐,从而完善健康的人格。
六、在鼓励与表扬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话说得好,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你把这个句子读得真美!”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你敢于發表自己意见,这就是勇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自信、快乐中提高心理素质。
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通过尝试,有了很大收获。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