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在认知理论影响下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儿童认知理论主要强调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的顺序直接影响到儿童词汇习得的顺序,这显示出儿童语言认知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4.12
儿童早期词汇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儿童1岁之前单词获得非常缓慢,虽然在他们的大脑中对很多物体都有印象,但是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表达出每个有印象的物体,但是在儿童1岁半之后,词汇量就会迅猛增加,特别是在3岁之后,儿童可以运用许多抽象词汇来表达自己所见到的。由此可见,儿童语言的发展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的语言经验对儿童早期词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认知视觉下研究儿童早期词汇习得。儿童在四岁前的早期词汇以实词为主,特别是名词和动词。李宇明曾指出儿童早期词汇以实词为主,并且具有名词倾向的发展。在使用英语的儿童中, 名词的出现比其他词类更频繁。名词和动词的习得是儿童早期词汇研究的一个重点,很多研究者就指出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频繁使用名词和动词的现象是受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而决定的。
一、儿童语言认知理论
儿童语言认知理论是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人物。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人的大脑本身具有一套认知机制,这套机制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获取语言的基础,语言获得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能动地建构起来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儿童只有在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才会不断的累积自己的生活经验,逐步提高认知能力,进而逐步建构对语言这种符号的处理能力。具体地说,认知发展理论更为强调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度与儿童说话能力发展的关系。认知理论较之前Chomsky提出的天赋理论和Skinner的行为主义理论更加成熟,因为它既关注了儿童天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将儿童语言的发展纳入到认知发展的组成部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对认知发展阶段与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皮亚杰的理论揭示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儿童语言发展的关系。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将儿童语言的发展分成四个四个阶段。这些阶段主要是通过以守恒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运算来划分的。四阶段相互联系,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不可逾越, 只有完成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可步人下一阶段, 每一阶段在整个认知发展中均不可或缺,儿童的词汇量也随着认知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加。
二、认知视觉下儿童词汇习得
目前很多关于儿童词汇习得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原则限制理论仅强调了词汇获得的先天因素,而社会语用论强调了社会语用环境对儿童语言的影响,这一理论仅仅解释了儿童获得词汇的差异性,但是并没有说明不同语言中的类似性。有关汉语儿童特定词汇的习得研究不多, 特别是在认知视觉下对儿童词汇进行的研究有更加稀少了,陈萍和许政援曾对儿童最初最初词汇进行研究。直接有关的是李宇明, 李宇明通过对各地和个人搜集的语料总结后发现: 汉语儿童实词的发展自始至终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实词中, 以名词的比例为最高, 其次是动词, 再次是形容词, 且名词的词汇量大于动词, 但是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高于名词。而另外有学者却认为早期词汇获得与先天的认知关系联系不大,主要还是由于成人语言输入的模式和数量。另外,在儿童词汇习得研究中,名词优势一直都是儿童早期词汇获得的争论焦点,而Gentner 最早提出了一个自然分割(natural partitions)的假设,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在视觉、知觉和概念上能够区分具体的人和事物,同时也能够具体区分谓语概念,而且儿童天生就具有获得名词的优势,这是Gentner(1982)在比较了六种儿童语言的儿童早期词汇习得之后所提出来的。该理论指出儿童早期词汇习得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数量上名词都占了绝对的优势。Tardif(1996) 对名词倾向为语言共性提出质疑。她考察了汉语儿童的数据, 证明名词的习得并非总在动词之先。不管名词和动词范畴如何来定义, 她都没有发现汉语言儿童具有使用名词的倾向。随后她在1997 年对英语儿童的早期词汇做了跨语言研究, 确认不管如何定义名词和动词, 在英语使用中,儿童都倾向使用名词, 但是在汉语和韩语的研究中却发现了语言的特异性,因此,不能说名词倾向是一个语言共性。Tardif的这个研究结果对于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性。
三、儿童词汇习得的方法
在认知视觉下,很多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提高儿童词汇习得的能力,能够让儿童不仅能从具体实物上习得词汇,还能够从抽象概念上理解并应用词汇。
1. 对名词的范畴和外延进行正确解读。
语用泛化现象在儿童早期语言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对名词的泛化使用。儿童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对于名词的习得速度是最快的,特别是对周围环境常存在的物体表达尤为准确。从整体来看,儿童在对名词的使用更为准确。因此,家长在向孩子解释某个新名词时应对名词的范畴和外延进行正确解读,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关联,从而达到恰当的理解,儿童的认知也会从具体转为抽象,对词类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这样儿童的词汇才会不断增加。例如,在使用“猫”这个词语时,有的儿童会把有四条腿的动物称为“猫”,有的儿童会把所有毛的动物都称為“猫”,很多3岁之前的儿童大多分不清楚猫和狗,这是由儿童的认知差异和所处的语言环境引起的。 因此成人在向儿童解释“猫”这个动物时,不应该仅从它的外表来解释,可以从它的叫声,从它看到人的反应等来加深儿童对“猫”的印象,让他们在语言表达时不会犯错。因此,成人在向儿童解释具体名词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a) 相同或邻近概念范畴的过度概括; b) 不同概念范畴的类推延伸; c) 限定到特定的物体上。这样可以让儿童对新词汇有更深的理解,在使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2. 语言输入的难度应与儿童认知能力相符。
儿童与成人的交流是影响儿童词汇习得的另一个因素,儿童早期词汇主要是模仿成人所获得,所以成人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时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年龄、性别以及认知水平。成年人应该避免用儿向语言与儿童交流,如:“猫猫”,“羊羊”,“吃饭饭”等,在与儿童交流是应该用正常的成人语言,在他们无法理解某词汇时,成人可以进一步解释。长期使用儿向语与儿童交流只会导致孩子使用的词汇贫乏且幼稚。儿童在与成人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机械地模仿成人的语言,他们会有选择性的接受在他们认知范围内的词汇,而排斥那些他们无法认知的词汇,比如说,词汇“吃”会先于“想”先出现,因为儿童在每天都离不开“吃”这个动作,他们能够很容易习得这个单词,但是“想”这个词汇较抽象,儿童在三岁之前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理解“想”这个词汇,成人可以通过举例或者情景示范,甚至是肢体语言来帮助孩子理解这个词汇,这样在逐步的讲解和训练中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词汇习得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3. 思维训练提高儿童词汇习得能力。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儿童词汇习得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提高儿童语言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儿童习得“车”这个词汇时,成人应该扩展儿童的思维,看见红色的车应该立马让他们习得“红车”,看见白色的车时,他们可以习得词汇“白车”,这样,除了“车”以外,儿童还能够习得表示颜色的词“红”,进而让他们习得更多关于颜色的词,在他们看到其他颜色的车的时候在大脑中马上可以呈现出类似的词汇,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儿童习得词汇,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快捷的语言思维。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儿童提高认知能力,并且有效地增加儿童早期的词汇量。
四、结论
总之,儿童词汇的习得不仅受制于儿童天生的语言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其认知能力所影响。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索儿童词汇习得的过程,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影响下分析儿童词汇获得的渠道,并且提出积极可行的方法提高儿童词汇习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2]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M]. Dordrecht: Foris. 1981.
[3]李宇明. 儿童语言的发展[ 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4]陈萍, 许政援.儿童最初词汇的获得及其过程[J].心理学报, 1993,(2): 195- 202.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职称: 中级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籍贯: 贵州遵义
中图分类号:B844.12
儿童早期词汇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儿童1岁之前单词获得非常缓慢,虽然在他们的大脑中对很多物体都有印象,但是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表达出每个有印象的物体,但是在儿童1岁半之后,词汇量就会迅猛增加,特别是在3岁之后,儿童可以运用许多抽象词汇来表达自己所见到的。由此可见,儿童语言的发展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的语言经验对儿童早期词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认知视觉下研究儿童早期词汇习得。儿童在四岁前的早期词汇以实词为主,特别是名词和动词。李宇明曾指出儿童早期词汇以实词为主,并且具有名词倾向的发展。在使用英语的儿童中, 名词的出现比其他词类更频繁。名词和动词的习得是儿童早期词汇研究的一个重点,很多研究者就指出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频繁使用名词和动词的现象是受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而决定的。
一、儿童语言认知理论
儿童语言认知理论是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人物。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人的大脑本身具有一套认知机制,这套机制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获取语言的基础,语言获得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能动地建构起来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儿童只有在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才会不断的累积自己的生活经验,逐步提高认知能力,进而逐步建构对语言这种符号的处理能力。具体地说,认知发展理论更为强调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度与儿童说话能力发展的关系。认知理论较之前Chomsky提出的天赋理论和Skinner的行为主义理论更加成熟,因为它既关注了儿童天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将儿童语言的发展纳入到认知发展的组成部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对认知发展阶段与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皮亚杰的理论揭示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儿童语言发展的关系。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将儿童语言的发展分成四个四个阶段。这些阶段主要是通过以守恒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运算来划分的。四阶段相互联系,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不可逾越, 只有完成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可步人下一阶段, 每一阶段在整个认知发展中均不可或缺,儿童的词汇量也随着认知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加。
二、认知视觉下儿童词汇习得
目前很多关于儿童词汇习得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原则限制理论仅强调了词汇获得的先天因素,而社会语用论强调了社会语用环境对儿童语言的影响,这一理论仅仅解释了儿童获得词汇的差异性,但是并没有说明不同语言中的类似性。有关汉语儿童特定词汇的习得研究不多, 特别是在认知视觉下对儿童词汇进行的研究有更加稀少了,陈萍和许政援曾对儿童最初最初词汇进行研究。直接有关的是李宇明, 李宇明通过对各地和个人搜集的语料总结后发现: 汉语儿童实词的发展自始至终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实词中, 以名词的比例为最高, 其次是动词, 再次是形容词, 且名词的词汇量大于动词, 但是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高于名词。而另外有学者却认为早期词汇获得与先天的认知关系联系不大,主要还是由于成人语言输入的模式和数量。另外,在儿童词汇习得研究中,名词优势一直都是儿童早期词汇获得的争论焦点,而Gentner 最早提出了一个自然分割(natural partitions)的假设,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在视觉、知觉和概念上能够区分具体的人和事物,同时也能够具体区分谓语概念,而且儿童天生就具有获得名词的优势,这是Gentner(1982)在比较了六种儿童语言的儿童早期词汇习得之后所提出来的。该理论指出儿童早期词汇习得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数量上名词都占了绝对的优势。Tardif(1996) 对名词倾向为语言共性提出质疑。她考察了汉语儿童的数据, 证明名词的习得并非总在动词之先。不管名词和动词范畴如何来定义, 她都没有发现汉语言儿童具有使用名词的倾向。随后她在1997 年对英语儿童的早期词汇做了跨语言研究, 确认不管如何定义名词和动词, 在英语使用中,儿童都倾向使用名词, 但是在汉语和韩语的研究中却发现了语言的特异性,因此,不能说名词倾向是一个语言共性。Tardif的这个研究结果对于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性。
三、儿童词汇习得的方法
在认知视觉下,很多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提高儿童词汇习得的能力,能够让儿童不仅能从具体实物上习得词汇,还能够从抽象概念上理解并应用词汇。
1. 对名词的范畴和外延进行正确解读。
语用泛化现象在儿童早期语言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对名词的泛化使用。儿童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对于名词的习得速度是最快的,特别是对周围环境常存在的物体表达尤为准确。从整体来看,儿童在对名词的使用更为准确。因此,家长在向孩子解释某个新名词时应对名词的范畴和外延进行正确解读,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关联,从而达到恰当的理解,儿童的认知也会从具体转为抽象,对词类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这样儿童的词汇才会不断增加。例如,在使用“猫”这个词语时,有的儿童会把有四条腿的动物称为“猫”,有的儿童会把所有毛的动物都称為“猫”,很多3岁之前的儿童大多分不清楚猫和狗,这是由儿童的认知差异和所处的语言环境引起的。 因此成人在向儿童解释“猫”这个动物时,不应该仅从它的外表来解释,可以从它的叫声,从它看到人的反应等来加深儿童对“猫”的印象,让他们在语言表达时不会犯错。因此,成人在向儿童解释具体名词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a) 相同或邻近概念范畴的过度概括; b) 不同概念范畴的类推延伸; c) 限定到特定的物体上。这样可以让儿童对新词汇有更深的理解,在使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2. 语言输入的难度应与儿童认知能力相符。
儿童与成人的交流是影响儿童词汇习得的另一个因素,儿童早期词汇主要是模仿成人所获得,所以成人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时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年龄、性别以及认知水平。成年人应该避免用儿向语言与儿童交流,如:“猫猫”,“羊羊”,“吃饭饭”等,在与儿童交流是应该用正常的成人语言,在他们无法理解某词汇时,成人可以进一步解释。长期使用儿向语与儿童交流只会导致孩子使用的词汇贫乏且幼稚。儿童在与成人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机械地模仿成人的语言,他们会有选择性的接受在他们认知范围内的词汇,而排斥那些他们无法认知的词汇,比如说,词汇“吃”会先于“想”先出现,因为儿童在每天都离不开“吃”这个动作,他们能够很容易习得这个单词,但是“想”这个词汇较抽象,儿童在三岁之前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理解“想”这个词汇,成人可以通过举例或者情景示范,甚至是肢体语言来帮助孩子理解这个词汇,这样在逐步的讲解和训练中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词汇习得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3. 思维训练提高儿童词汇习得能力。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儿童词汇习得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提高儿童语言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儿童习得“车”这个词汇时,成人应该扩展儿童的思维,看见红色的车应该立马让他们习得“红车”,看见白色的车时,他们可以习得词汇“白车”,这样,除了“车”以外,儿童还能够习得表示颜色的词“红”,进而让他们习得更多关于颜色的词,在他们看到其他颜色的车的时候在大脑中马上可以呈现出类似的词汇,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儿童习得词汇,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快捷的语言思维。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儿童提高认知能力,并且有效地增加儿童早期的词汇量。
四、结论
总之,儿童词汇的习得不仅受制于儿童天生的语言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其认知能力所影响。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索儿童词汇习得的过程,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影响下分析儿童词汇获得的渠道,并且提出积极可行的方法提高儿童词汇习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2]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M]. Dordrecht: Foris. 1981.
[3]李宇明. 儿童语言的发展[ 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4]陈萍, 许政援.儿童最初词汇的获得及其过程[J].心理学报, 1993,(2): 195- 202.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职称: 中级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籍贯: 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