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浅谈

来源 :当代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5201314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它是以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则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日益强大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历史课教学中,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据地。笔者从教初中历史己二十余年,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现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在信息社会里,对于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创新、是开拓,是做那些电脑无法胜任的创造性的工作。所以获取间接知识、经验己不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创造性地获取直接知识、经验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获取间接知识、经验被视为获取直接知识、经验的基础和手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那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创造是教师职业要求的信念,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当作职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宽容、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创造的环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创造出作品、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但创新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创新性地教,还需要学生创新性地学。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教师的督促和考试的压力,而是来自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就“兴趣是好的老师……”。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对历史的学习与探究就能始终如一地保持旺盛的热情和精力,并在自主探索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历史课教学符合学生实际,与学生实际生活、兴趣,愿望等相结合,使他们通过现实地理解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运用新课程理念,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实施创新教育要有一个较强民主意识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的培养。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安全的得意氛围。”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式要大胆进行创新,适度“包装”,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尽量使学习内容富有新颖性,课堂要求带有挑战性,给学生好奇、成功、快乐的体验。如:我在上八年级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时。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时间线索,我根据列出五个时段,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点表述出来。整堂课,学生兴致高涨,思维活跃,不少学生几乎是一气呵成。于是,我享受了一次“视觉的盛宴”
  例1
  用“一名意甲球员的职业生涯”来表述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出茅庐”
  2、19世纪末:“崭露头角”
  3、一战期间:“颠峰时代”
  4、国民政府时期:“再创辉煌”
  5、抗战时期:“日渐消沉”
  用“中国古典诗词”来表述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千呼万唤始出来
  2、19世纪末:小荷才露尖尖角
  3、一战期间:忽如一夜春风来
  4、国民政府时期:千树万树梨花开
  5、抗战时期:无可奈何花落去
  “每一个同学都是最棒的,每一个同学都让我惊讶不己!”像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要精力不是去记忆枯燥的时间,而是用心地去理解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实践证明,只要找到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学生们自然会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不,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进行教学教学求异思维,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理,敢于奇思妙想,推陈出新。对于学生的奇异想法,要妥善地选择行当角度予以评价,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以爱国主义为刚,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讲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训练思维,传授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学习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中,所以对学生情感教育也能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讲授历史课是,运用从“古”到“今”,由“中”及“外”的对比。从秦兵马俑、万里长城等事件中传承中华文明;从八国联军入侵,日寇侵略领悟中华的屈辱,乃至今天神舟飞天,航母下海的成功,教育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知耻而后勇”的道理,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激发兴趣;合作讨论;兴奋点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
期刊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有一个单元,宜昌市的中考试卷中有一个题是文言文,并占有一定的比分。但学生觉得难学,考试难考,追寻其原因,还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主导课堂。很难从教师串讲,学生看注释,译文,背诵的模式中走出来,现就《湖心亭看雪》.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紧扣一个"看"字,理清行文线索  《湖心亭看雪》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
期刊
现代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教育的价值以满足两个需要为尺度。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力求符合现代化社会各种规范和要求,又要充分满足青少年自身的需要,使个体的人格价值、审美价值和创造力价值获得健康地发展和充分地展示。这种价值追求,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优良的语文教学教育素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培养出语文能力素质优良的学生,对学生来说,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语文能力的训练者,智力的开发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创新的欲望,而创新思维的激发也就成为了依据空话,因此,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下面是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新备课内容  备课是一个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准备教学材料(包括查找教学中需要的实际例子和准备教具,以及制作课件等等)课前准备的主要环节。可
期刊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给新时期的教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也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更加重视按照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努力开创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指出“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要培养一代
期刊
【摘 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与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其有效性是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教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  一、 必须增强教师的创新型意识  教师是够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增强创新意识,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要创新,及时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更新新的教育观念,并以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二是在具体的工作和方法山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都要围绕学生创新思维
期刊
我校从2010年下期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行"行知课堂"至今,收效很大。行知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施教的育人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文本或实验操作、发现知识、质疑、思索、探讨、总结、归纳,教师适时适度点拨、讲解、训练、提升、拓展,通过师生、生生的平等研讨、合作探究、训练提升来达到探求知识、形成能力、提升素养的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思"、"知"、
期刊
【摘 要】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题,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她还坚定的说:毫无疑问,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包括正视精神信仰问题。  【关键词
期刊
曾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有人向两位不同国籍的小女孩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把纸屑扔到地上?”中国女孩说:“老师教我们不能乱扔垃圾,这样做会受到批评的。”外国女孩说:“地面那么干净,我为什么要把它弄脏呢?”显然,前者只是复制了教师的话,而后者却能体现出环保意识。究其原因,中国的教育以传授为主,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则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情感的体验。我国古代教育家王守仁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