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斐,原名李辉斐,江西都昌人,现居杭州。诗人,有“80后诗歌第一人”之称,曾以诗句“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而我昨天还是个小孩”引起广泛共鸣,被认为说出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运”。著有诗集两部,编剧电影《回到原点》。
问:欢迎您来西安,您对西安诗歌有什么印象呢?
阿斐:西安有个诗人叫伊沙,是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对诗歌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受过他的影响。他很勤劳,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他。西安有很多勤劳的文人。
问:您开始写诗的时候,哪些诗人或者作家对您的影响最大?在您风格的转变期,又有哪些诗人做了您的引路人?
阿斐:对我有启蒙作用的是顾城。我大学时真正写诗是从阅读顾城开始的。如果说我的诗有成熟的感觉,是在广州待了十多年后去杭州的那几年。不止是诗歌,更是我的人,我的心,开始安定下来。二十来岁的时候,我是一个浪荡子,后面才想起回家。妻子和女儿搬到杭州,我浪荡不下去的时候,才去找她们。到杭州之后,我开始变化,开始成熟,我的诗也在这几年有了成熟的感觉。
问:目前正值汉语寻求世界认同之际,部分人认为有必要接续纯正的汉语传统,您在这方面持什么意见?
阿斐:我非常认可中国人要写中国的诗,但这不等于不参考西方的诗歌。我们要借鉴西方现代诗的深厚传统,借鉴它的思维方式、写法,但是,语言必须是中国的。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替代。我们要用汉语写作,而不是用翻译语言。但这也不等于要模仿古人,用古代的语言。我们是要用我们现代人的语言方式去写诗。
问:您觉得什么诗才是好诗?形式和思想哪个于诗更重要?
阿斐:我认为技巧和思想都不是诗歌的本质,诗歌的本質是诗人,诗人的本质是他内在的精神、灵魂。思想于灵魂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我认为诗歌比拼的是灵魂。
好诗的第一个要素是真诚。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因想去这样表达,才去这样表达。真诚很重要。诗跟人,本质上密不可分。第二个是语言,诗人要有自己的语言,或者是说人话。不能是别人的语言,不能是舶来的翻译品。
问:您怎样看待诗歌中的借鉴与化用现象?
阿斐: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状态,就像学说话。但是,有人借鉴了别人之后,超越不了别人。对于一个有创作欲望的人来说,如果他不能超越他所借鉴、阅读的对象,他的诗的存在价值就没有了,因为别人完全可以替代他。
问:当在诗歌创作中遇到障碍或者停顿的时候,您是怎么处理的?
阿斐:经常会有这种状况。我在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状态特别好,尤其是春天,春天写得特别多,几乎每天都可以写。冬天我更愿意阅读,阅读状态特别好。夏天是我状态最不好的时候。状态不好的时候,我是这么做的:我是一个很好奇的人,会去观察各种东西,我会保持对世界好奇的习惯。有时会写下一两句话,或者一个题目,放在那里,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
问:您的诗习惯反复改、重复改吗?
阿斐:我改的不算特别多。当时写的时候,很少去改。看几年前的诗的时候,在重新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改。
问: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需要警惕什么?
阿斐:要警惕的是自我的束缚,自己限制了自己的世界、视野、境界。一个想写好诗的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世界打得越开越好,不要人为地关闭一些窗。
问:下午会上的发言,您对“官方”抱有一个比较强烈的反抗姿势,您拒绝了“官方”,是不是也意味着您关闭了某一部分的可能性?
阿斐:这是两个层面。自己的创作世界,是自己的内部世界,不涉及到外部。我表述的“官方”,是一种表达的方便,用这个词来替代这样一种东西:束缚、钳制,用一种趣味、一种审美、一种理念来束缚别人。比如说一些刊物,一些官方协会。但是我不认为必然地存在“官方”和“非官方”的区别。我表达的是对绝对权力、绝对束缚的反对,对相对自由、相对包容的渴望与呼唤。
问:诗人这个角色对您意味着什么?
阿斐:对我来说,这是我的一个桂冠。我非常乐意告诉别人,我是写诗的。我一点也不介意别人认为我是诗人。诗人是在塔尖上的人,而人人都可以是诗人。有时写诗的人不一定是诗人,有些不写诗的人更像诗人。我推崇一种诗意的存在,像诗一样地活着。写诗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很美好。
问:您认为诗歌写作是个体的言说和宣泄,还是群体的代言,抑或是改变社会的工具?
阿斐:这些都是诗歌能扮演的角色,这几种形态会同时并存。前提是如何定义诗的概念。诗对我来说,就是个人的表达,本质上是自我的东西,但是不排除共鸣或者移情。
问:诗歌写作挖掘自我,在这个探寻自我的过程中,难免会触碰到苦痛,您怎么面对这种苦痛?怎么面对自我?
阿斐:写诗经常会遇到一个状态:失语。你对你经历的事情、场景,不知道怎么去写。失语的状态是很难受的,而我认为任何事情诗人都可以去写,而且写得比别人漂亮。到杭州之后,我的世界打开,诗歌就是自由的,不是被束缚的理念、思想。我可以写生活里的任何事。我在做一个努力——恢复诗歌的日常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面对失语的状态,一方面很难受,一方面努力地去突破。这几年,我认为我在突破。
采访:孔吕磊
根据“华山论剑 文化中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高峰论坛暨华山论剑西凤酒2017品牌文化峰会期间采访整理。
问:欢迎您来西安,您对西安诗歌有什么印象呢?
阿斐:西安有个诗人叫伊沙,是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对诗歌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受过他的影响。他很勤劳,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他。西安有很多勤劳的文人。
问:您开始写诗的时候,哪些诗人或者作家对您的影响最大?在您风格的转变期,又有哪些诗人做了您的引路人?
阿斐:对我有启蒙作用的是顾城。我大学时真正写诗是从阅读顾城开始的。如果说我的诗有成熟的感觉,是在广州待了十多年后去杭州的那几年。不止是诗歌,更是我的人,我的心,开始安定下来。二十来岁的时候,我是一个浪荡子,后面才想起回家。妻子和女儿搬到杭州,我浪荡不下去的时候,才去找她们。到杭州之后,我开始变化,开始成熟,我的诗也在这几年有了成熟的感觉。
问:目前正值汉语寻求世界认同之际,部分人认为有必要接续纯正的汉语传统,您在这方面持什么意见?
阿斐:我非常认可中国人要写中国的诗,但这不等于不参考西方的诗歌。我们要借鉴西方现代诗的深厚传统,借鉴它的思维方式、写法,但是,语言必须是中国的。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替代。我们要用汉语写作,而不是用翻译语言。但这也不等于要模仿古人,用古代的语言。我们是要用我们现代人的语言方式去写诗。
问:您觉得什么诗才是好诗?形式和思想哪个于诗更重要?
阿斐:我认为技巧和思想都不是诗歌的本质,诗歌的本質是诗人,诗人的本质是他内在的精神、灵魂。思想于灵魂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我认为诗歌比拼的是灵魂。
好诗的第一个要素是真诚。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因想去这样表达,才去这样表达。真诚很重要。诗跟人,本质上密不可分。第二个是语言,诗人要有自己的语言,或者是说人话。不能是别人的语言,不能是舶来的翻译品。
问:您怎样看待诗歌中的借鉴与化用现象?
阿斐: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状态,就像学说话。但是,有人借鉴了别人之后,超越不了别人。对于一个有创作欲望的人来说,如果他不能超越他所借鉴、阅读的对象,他的诗的存在价值就没有了,因为别人完全可以替代他。
问:当在诗歌创作中遇到障碍或者停顿的时候,您是怎么处理的?
阿斐:经常会有这种状况。我在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状态特别好,尤其是春天,春天写得特别多,几乎每天都可以写。冬天我更愿意阅读,阅读状态特别好。夏天是我状态最不好的时候。状态不好的时候,我是这么做的:我是一个很好奇的人,会去观察各种东西,我会保持对世界好奇的习惯。有时会写下一两句话,或者一个题目,放在那里,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
问:您的诗习惯反复改、重复改吗?
阿斐:我改的不算特别多。当时写的时候,很少去改。看几年前的诗的时候,在重新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改。
问: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需要警惕什么?
阿斐:要警惕的是自我的束缚,自己限制了自己的世界、视野、境界。一个想写好诗的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世界打得越开越好,不要人为地关闭一些窗。
问:下午会上的发言,您对“官方”抱有一个比较强烈的反抗姿势,您拒绝了“官方”,是不是也意味着您关闭了某一部分的可能性?
阿斐:这是两个层面。自己的创作世界,是自己的内部世界,不涉及到外部。我表述的“官方”,是一种表达的方便,用这个词来替代这样一种东西:束缚、钳制,用一种趣味、一种审美、一种理念来束缚别人。比如说一些刊物,一些官方协会。但是我不认为必然地存在“官方”和“非官方”的区别。我表达的是对绝对权力、绝对束缚的反对,对相对自由、相对包容的渴望与呼唤。
问:诗人这个角色对您意味着什么?
阿斐:对我来说,这是我的一个桂冠。我非常乐意告诉别人,我是写诗的。我一点也不介意别人认为我是诗人。诗人是在塔尖上的人,而人人都可以是诗人。有时写诗的人不一定是诗人,有些不写诗的人更像诗人。我推崇一种诗意的存在,像诗一样地活着。写诗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很美好。
问:您认为诗歌写作是个体的言说和宣泄,还是群体的代言,抑或是改变社会的工具?
阿斐:这些都是诗歌能扮演的角色,这几种形态会同时并存。前提是如何定义诗的概念。诗对我来说,就是个人的表达,本质上是自我的东西,但是不排除共鸣或者移情。
问:诗歌写作挖掘自我,在这个探寻自我的过程中,难免会触碰到苦痛,您怎么面对这种苦痛?怎么面对自我?
阿斐:写诗经常会遇到一个状态:失语。你对你经历的事情、场景,不知道怎么去写。失语的状态是很难受的,而我认为任何事情诗人都可以去写,而且写得比别人漂亮。到杭州之后,我的世界打开,诗歌就是自由的,不是被束缚的理念、思想。我可以写生活里的任何事。我在做一个努力——恢复诗歌的日常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面对失语的状态,一方面很难受,一方面努力地去突破。这几年,我认为我在突破。
采访:孔吕磊
根据“华山论剑 文化中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高峰论坛暨华山论剑西凤酒2017品牌文化峰会期间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