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易的世界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委员、《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曾出版《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等多部专著。
  《美文》“汉风专刊”曾经发表同济大学文学院院长,留德、英、法回国青年学者叶隽撰写的一篇《怀念外公外婆》的散文,在这篇文章的文末,叶隽教授写道:“每个个体,都难免其在大时代下挣扎的命运。祖父如此,外公亦复如此。他们的生命历程,都是渺小的,在大时代的衬托下,显得那般的微不足道。我常在想,如果没有我的记录和思考,他们的生命史是否必然就如同秋日里凋零落下的一片孤叶,孑然而来,寂寞而去,不会在大历史中留下任何星点的丹青痕迹?可当我听到这样的生命史阐述时,我却怦然心动,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同情心与感伤怀,也还有史家意识的自觉和触动。”出于对叶隽教授学术的了解,当我读到此处时,我感受到的是,这篇怀念自己外公外婆的散文,乃其治学写史学术思路的延展,是從以往传统的学术史、思想史和生命史上的名人、大师,延展到其中的无名小辈,再延展到最为普通的生命个体;从宏大叙事、重大建树、伟大历程延展到普通而又普遍的情怀、心路历程甚至生活细节……
  叶隽,《怀念外公外婆》这篇散文的作者介绍中这样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史与文化哲学博士生导师。曾在英、法、德等国学术机构做研究。专著有《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德国学理论初探》《异文化博弈》《主体的迁变》《另一种西学》《歌德思想之形成》《歌德学术史研究》等;学术随笔集有《大学的精神尺度》《时代的精神忧患》《中德文化关系评论集》等;主编有《中德文化丛书》《民国学术丛刊》《留学史丛书》等;合译有《教育与未来》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古典文学、知识史与侨易学等。这份学术介绍中,有几处提到“侨易学”,而“侨易学”也是最能集中代表和体现叶隽教授学术成就的一个术语。那么,什么是“侨易学”?
  “侨易学”的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前者强调空间维度的整合,后者关注时间维度的演进,其中既包括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形成与创生,也包括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仔细观察研究对象的物质的或物理的“侨动”或位移,来把握其精神层面的“易变”规律。“侨”源自李石曾的《侨学发凡》,“易”,则来自《易经》。这也构成叶隽提出“侨易学”的两个理论依据。叶隽希望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挖掘侨易学的丰富资源,确立侨易学研究对象、核心内容、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应用这一方法分析学术史中的大量案例,以印证和完善这一理论。
  显然,这个世界是一个侨易的世界。今年的洪堡论坛再次设立了侨易学分论坛,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人文学科的学者再次对侨易学进行了交流。这也充分说明,侨易学是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方法和视野,在其理论体系得以完善之后,将会出现文学侨易研究、哲学侨易研究和史学侨易研究等不同学科的侨易学研究。我本人对此非常期待并充满信心!
其他文献
微笑作为一种貌似简约、实则内涵极其丰赡的表情符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和优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它誉为“天赐正能量”,有人把它誉为人生旅途“最好的身份证”。  早在一九四八年,世界精神卫生组织便将每年的五月八日,确立为世界微笑日(又称国际微笑日),这是人类唯一一个庆祝自己的行为表情的节日。遗憾的是,许多人对此闻所未闻。日常生活和工作里,大家似乎并不懂得也不重视微笑的魅力,往往只是在社交场合,
期刊
杜爱民的散文,让我感到像杜爱民这个名字一样熟悉、亲切。我想这绝不仅仅是由于我和杜爱民是相互信赖的朋友,最深的原因恐怕是这是由诗人写作的散文。  诗人转写散文,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个普遍现象。先是有舒婷、傅天琳、李刚等,后有周涛、王小妮、北岛、梁小斌、徐敬亚、王家新、于坚等等,再后来就更多。在陕西,诗人写散文者,也比较普遍,贾平凹是最早的诗人散文家,早在80年代就完成了这个转折。90年代又有刁永
期刊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的大才子。出身于吴郡四姓的世家大族,做过参军等官职。顾恺之博学多才,工诗赋,善书法,尤其精于绘画。神佛造像,人物仕女,飞禽走兽、山水树木无一不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大画家和理论家,被后世尊称为 “画祖”。美术史论家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称之为唐以前最为杰出的四大画家。也有将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四人
期刊
头 晕  我搞不清当下的季节,也许是春天,也许是夏天,抑或是冬天。我不明白为什么云淡风轻的美好秋天总是舍我无情离去。  我一直在琢磨肉体和灵魂是什么关系。我搞不清为什么灵魂可以是高尚的,而肉体就只能永远处于低下的地位。  我想提升自己的肉体,我想应该多多思想。  可是,每当我要思想,总会有人过来干扰。即使没有人,也会有只鸟,飞过来,突然僵硬地掉下来,砸在我脚前,让我顿时思绪万千,想起儿时大人们向我
期刊
张清华,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问:您觉得这次“华山论剑·全国80后诗人研讨会”对于创作者有什么意义?  张清华:首先,这是文化创作者走出书斋向社会各界汇报的一次机会,文化成果要在现代传媒的条件下来展示。其次,这也是文化创作受到重视的一种表现,会影响文化创造和文
期刊
熊焱,1980年10月生,贵州瓮安人,现居成都。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四川文学奖、2016名人堂年度诗人等奖项。著有诗集《爱无尽》《闪电的回音》,长篇小说《血路》《白水谣》。  问:陕西有很多国内国际知名的作家,不知您对陕西诗歌界有什么印象?  熊焱:因为工作关系,我对陕西的诗歌了解得比较多。陕西因为小说太强大了,小说把诗歌盖过了。诗歌没有办法跟小说相抗衡,小说把陕西的文脉、文气更多地占据了,诗歌分
期刊
渴望与恐惧  太多人渴望自己卓异,又恐惧与众不同。唯在人群中哪怕明知愚蠢的人群中,他们才觉安全。  他们每天纠结,一生过去,也没有把道和理教给后人。交有义的人  人可以见解不同。但无论如何,只要在一个人性的尺度之内,做事认真肯吃苦者,何等美好。远离稀里糊涂不负责任去应付的人。  交有义的人。不为点鸟利益去跟人鬼混。文道日下,太多人两张皮,写一套说一套做一套。文道尤其迫切需要直义,迫切需要气骨!  
期刊
阿斐,原名李辉斐,江西都昌人,现居杭州。诗人,有“80后诗歌第一人”之称,曾以诗句“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而我昨天还是个小孩”引起广泛共鸣,被认为说出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运”。著有诗集两部,编剧电影《回到原点》。  问:欢迎您来西安,您对西安诗歌有什么印象呢?  阿斐:西安有个诗人叫伊沙,是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对诗歌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受过他的影响。他很勤劳,在这一点上
期刊
《书架上的他》 余秋雨  余秋雨的文字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书架上的他》以深挚绵长的情感怀念与恩师陆谷孙先生交往的点滴。世事兴废沉浮,唯有独立人格屹立不倒。透过《书架上的他》,能深切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悠长,友情的坚实和凄伤,同时也领受到文化的冷寂和悲壮。  《一个人的地图》 南帆  南帆的文字,充满智性的光泽,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对周围的一切
期刊
问:您在9月2日晚上的诗歌分享会结束的时候,跟大家分享了一段话:“影响和责任一定要重视,诗人在思考、发表、发言的时候要考虑这种问题,要有责任感。只有冷静的思考,才有发展,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有些人不计后果,我希望大家要多考虑。”您觉得当代诗人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什么样的诗人才是一位好的诗人?  食指: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我将这个问题谈具体一点。  你问话中谈到我讲的“诗歌作品一定要注意影响和责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