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失去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企业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而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薄弱,创新资源投入不足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急需理清思路,寻找对策,加速提升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全面认识技术创新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理论,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现在一般认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以技术为载体,以技术活动为手段,把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进而产生现实的经济价值的过程。
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日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掌握和运用高新技术并不断创新,抢占国际市场,仅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跨入了世界领先行列,其工业科技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创新有效率及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卓然雄踞于世界之首。一些专家预料,世界各国技术创新计划的实施,将改变各国实力的对比,引起各种政治势力的分化和组合,进而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1、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科技进步对社会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蒸汽机的发明,电力使用的出现,原子能、电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整个世界的三次产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跃发展。当今,以微电子、生物、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术的蓬勃兴起,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技术创新是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使得竞争规律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势必加剧。这就要求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比较优势,以提高竞争能力。
3、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都大于50%,而在我国几乎都小于30%。传统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4、技术创新是对外开放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产品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我们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环境,一个没有旺盛的技术创新活力的社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对外开放。
二、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来看,由于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这种组合的最终实现只能由企业家通过市场实现,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法代替,因此,企业是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知识应用的最主要主体,也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主体。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广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一些企业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
1、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薄弱。我国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较低,大部分企业没有研发活动。2004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仅占23.4%,即不足1/4。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处于一种松散状态。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还极为薄弱,与现阶段对自主创新的要求极不协调。
2、技术创新投入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2004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1.23%,远低于美国(2.68%)、日本(3.13%)和韩国(2.85%),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的企业只能维持基本生存,1%的企业则极难生存。多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0.8%左右徘徊,还处于难以生存的水平,多数大企业只达到“仅能维持”的水平。
从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看,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消化吸收的强度不够。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是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对消化吸收的投入,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5到1:8的水平。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5:1的水平,自2004年起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比下降至8:1,此后呈逐年改善趋势。消化吸收投入的费用不足导致我国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成为许多企业失去创新动力的直接原因。
3、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发明专利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我国在美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仅占美国获得授权数的0.2%,是韩国获得授权数的1/23。在产业技术领域,目前我国发明专利数仅为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目前我国研发能力强的大企业数量极少,截至2005年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5%左右。在核心技术和装备上过度依赖国外,从而不由自主地被发达国家用技术牵着走。这种技术依赖往往比资金依赖和市场依赖更加深刻、更加难以摆脱。
我们可喜地看到,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兴起,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国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发展。火炬计划项目的新增产值,连续几年都以高于50%的速度增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对技术创新已从不认识向认识转变,正在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已渡过了初创阶段,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四、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促进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改善宏观环境,提高知识产生能力,加强创新组织之间、创新组织与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联系密切的、互动的知识流动网络,使相关政策协调一致。因而需要:
1、改善技术创新宏观环境
技术创新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竞争等特点。在中国搞技术创新,既要面对传统行为、传统产品,以新技术、高质量、可靠性战胜旧有产品,又要抵住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与压力,的确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初创时期,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以及宽松的环境,是其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调控的职能。在资金投入、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等方面实行倾斜和引导,逐步创立适应技术创新发展的市场运行环境。
2、加强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合作
政府应通过政策、项目等手段,降低那些防碍有效的合作研究活动和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打破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障碍,引导并促使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依靠双方的利益驱动,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创新网络和整体化系统。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广泛吸纳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推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壮大企业规模。
3、鼓励企业间开展合作创新
由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促使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牵头,以共同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支持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产业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这些政策和措施不应该仅仅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而且也要针对有较低的技术能力、在传统和成熟的工业部门以及服务部门中经营的中小企业,而且,这些政策不仅应该集中于提高个别企业的能力,而且也应该扩大网络的能力和企业群以及产业部门的创新实绩。
4、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创新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的建设
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项目、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牵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提高知识基础设施水平。政府要用政策、财税等优惠措施,大力促进创新支撑机构的建设,使中介组织、生产力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技术转移机构、人才交流机构、经纪人队伍、评估咨询机构的行为更加规范,效率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起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培育高新技术和成果、促进企业间技术联盟等作用,起到促进知识网络联系的作用。
5、理顺金融系统与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
建立现代适应市场经经济的金融体制,使金融机构真正关注企业的效益,政府要制定法规和政策,支持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为创新和创业的启动、发育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创新是动态发展的,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导致人们不断深化对创新体系的认识,创新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从而必将对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6、大力发展技术市场
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迫切需要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的支持和服务,经济越发展,分工越细,对专业化的要求也越高,企业发展若全靠自身是难以为继的,迫切需要其它企业的分工和协作。城市光有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才能对企业产生引力,吸引企业集聚,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小城市加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科技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只有建立起为企业服务的完善中介和技术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级。发展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降低技术创业的“门槛”,鼓励、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到本地创新、创业,提供完善优质的服务,有助于提高地区集聚的吸引力。
7、培养、开发和使用技术创新人才
企业技术创新始于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突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如果没有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去研究与创造,就不可能有第一流的优质产品,也不可能在国内国际上有竞争力。为此,搞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一大批能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而从事技术创新人员,而且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富有事业心的企业家。各地在继续重视发挥中老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加快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跨世纪的技术创新队伍。要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鼓励那些有志于技术创新人员投身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创业中,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国外专家和留居海外的科技人员回国从事高新技术产业。要大胆使用中青年专家,让他们在技术创新中担当重任,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改善他们的住房等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同时要制订有关奖励政策,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并鼓励他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艰苦创业,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全面认识技术创新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理论,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现在一般认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以技术为载体,以技术活动为手段,把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进而产生现实的经济价值的过程。
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日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掌握和运用高新技术并不断创新,抢占国际市场,仅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跨入了世界领先行列,其工业科技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创新有效率及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卓然雄踞于世界之首。一些专家预料,世界各国技术创新计划的实施,将改变各国实力的对比,引起各种政治势力的分化和组合,进而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1、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科技进步对社会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蒸汽机的发明,电力使用的出现,原子能、电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整个世界的三次产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跃发展。当今,以微电子、生物、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术的蓬勃兴起,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技术创新是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使得竞争规律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势必加剧。这就要求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比较优势,以提高竞争能力。
3、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都大于50%,而在我国几乎都小于30%。传统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4、技术创新是对外开放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产品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我们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环境,一个没有旺盛的技术创新活力的社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对外开放。
二、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来看,由于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这种组合的最终实现只能由企业家通过市场实现,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法代替,因此,企业是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知识应用的最主要主体,也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主体。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广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一些企业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
1、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薄弱。我国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较低,大部分企业没有研发活动。2004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仅占23.4%,即不足1/4。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处于一种松散状态。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还极为薄弱,与现阶段对自主创新的要求极不协调。
2、技术创新投入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2004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1.23%,远低于美国(2.68%)、日本(3.13%)和韩国(2.85%),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的企业只能维持基本生存,1%的企业则极难生存。多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0.8%左右徘徊,还处于难以生存的水平,多数大企业只达到“仅能维持”的水平。
从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看,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消化吸收的强度不够。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是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对消化吸收的投入,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5到1:8的水平。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5:1的水平,自2004年起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比下降至8:1,此后呈逐年改善趋势。消化吸收投入的费用不足导致我国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成为许多企业失去创新动力的直接原因。
3、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发明专利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我国在美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仅占美国获得授权数的0.2%,是韩国获得授权数的1/23。在产业技术领域,目前我国发明专利数仅为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目前我国研发能力强的大企业数量极少,截至2005年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5%左右。在核心技术和装备上过度依赖国外,从而不由自主地被发达国家用技术牵着走。这种技术依赖往往比资金依赖和市场依赖更加深刻、更加难以摆脱。
我们可喜地看到,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兴起,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国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发展。火炬计划项目的新增产值,连续几年都以高于50%的速度增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对技术创新已从不认识向认识转变,正在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已渡过了初创阶段,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四、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促进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改善宏观环境,提高知识产生能力,加强创新组织之间、创新组织与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联系密切的、互动的知识流动网络,使相关政策协调一致。因而需要:
1、改善技术创新宏观环境
技术创新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竞争等特点。在中国搞技术创新,既要面对传统行为、传统产品,以新技术、高质量、可靠性战胜旧有产品,又要抵住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与压力,的确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初创时期,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以及宽松的环境,是其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调控的职能。在资金投入、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等方面实行倾斜和引导,逐步创立适应技术创新发展的市场运行环境。
2、加强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合作
政府应通过政策、项目等手段,降低那些防碍有效的合作研究活动和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打破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障碍,引导并促使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依靠双方的利益驱动,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创新网络和整体化系统。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广泛吸纳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推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壮大企业规模。
3、鼓励企业间开展合作创新
由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促使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牵头,以共同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支持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产业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这些政策和措施不应该仅仅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而且也要针对有较低的技术能力、在传统和成熟的工业部门以及服务部门中经营的中小企业,而且,这些政策不仅应该集中于提高个别企业的能力,而且也应该扩大网络的能力和企业群以及产业部门的创新实绩。
4、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创新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的建设
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项目、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牵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提高知识基础设施水平。政府要用政策、财税等优惠措施,大力促进创新支撑机构的建设,使中介组织、生产力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技术转移机构、人才交流机构、经纪人队伍、评估咨询机构的行为更加规范,效率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起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培育高新技术和成果、促进企业间技术联盟等作用,起到促进知识网络联系的作用。
5、理顺金融系统与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
建立现代适应市场经经济的金融体制,使金融机构真正关注企业的效益,政府要制定法规和政策,支持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为创新和创业的启动、发育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创新是动态发展的,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导致人们不断深化对创新体系的认识,创新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从而必将对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6、大力发展技术市场
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迫切需要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的支持和服务,经济越发展,分工越细,对专业化的要求也越高,企业发展若全靠自身是难以为继的,迫切需要其它企业的分工和协作。城市光有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才能对企业产生引力,吸引企业集聚,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小城市加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科技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只有建立起为企业服务的完善中介和技术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级。发展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降低技术创业的“门槛”,鼓励、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到本地创新、创业,提供完善优质的服务,有助于提高地区集聚的吸引力。
7、培养、开发和使用技术创新人才
企业技术创新始于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突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如果没有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去研究与创造,就不可能有第一流的优质产品,也不可能在国内国际上有竞争力。为此,搞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一大批能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而从事技术创新人员,而且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富有事业心的企业家。各地在继续重视发挥中老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加快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跨世纪的技术创新队伍。要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鼓励那些有志于技术创新人员投身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创业中,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国外专家和留居海外的科技人员回国从事高新技术产业。要大胆使用中青年专家,让他们在技术创新中担当重任,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改善他们的住房等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同时要制订有关奖励政策,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并鼓励他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艰苦创业,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