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这个故事时,我的头脑中又一次浮现出那两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故事的主人公在学校组织的“美丽少年 爱读经典”颁奖展示活动中,在全校1000多名师生面前自信、大方地分享自己的阅读之旅的情景。第二个画面是他持有的一个特殊的证件—残疾证。他双耳先天失聪,是一个听力残疾一级的孩子。
  听力殘疾一级是什么概念呢?听力残疾分为四级,一级是最严重的级别。百度百科是是这样介绍的:听力残疾一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极重度损伤,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不能依靠听觉进行言语交流,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极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极严重障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工耳蜗,他的世界就是无声的,他不能像我们一样,听到鸟儿的高歌、亲人的呼唤……描绘完这两个画面,我想大家一定很好奇,一个听力残疾一级的孩子是怎样逆袭成功的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阅读。是阅读,让他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正如前面所讲,他先天性失聪,尽管一岁时做了手术,但是术后只能借助人工耳蜗隐隐约约听到外界的声音,听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他的表达。因此,他的发音不太准确,口语表达不是很清晰。这也使得他比较自卑,不爱与人交流,不善与人交际。至今我都不会忘记那天的情景,那天班长急匆匆地跑来办公室告诉我,这个孩子突然说他什么都听不到了。听到这儿,我急忙跑到教室,来到他的身边,询问他怎么回事。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只是摇摇头,一脸的茫然、无助。那种表情,好像天都要塌下来的感觉。因为他什么都听不到!我突然想到把想问的问题写在纸上他就能明白了。当他看完我的问题后,告诉我“耳蜗没电了”。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没有耳蜗,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于是我赶紧打电话跟他的妈妈沟通,几分钟后,他妈妈气喘吁吁地把纽扣电池送来了。看到孩子熟练地把电池安装好,又能听到我们焦急的询问声了,我们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一想到他那无助的表情,我的心就会不禁颤抖,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他做点什么。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打开一扇窗。我想,他不擅长口语表达,必定会喜欢静心默读。于是,当他被评为最美太阳花时,我送给他的奖品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希望他能够坦然面对苦难。课间休息时,我鼓励他到班里的图书架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他都在阅读,他对书籍的爱不释手,让我激动不已。
  五年级上学期,学校推荐了攀登阅读平台,他每天读完纸质书后,都会完成平台上的各种各样的小任务,日积月累地坚持,他的阅读量不断提高,积分越来越高,最终在阅读嘉年华活动中,以5995的积分名列全校997名学生中的第一名。当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的脸上洋溢着平日很少见到的阳光与自信。第一名的奖励是著名少儿军事文学作家八路亲笔签名的《特种兵学校》。孩子第一次收到作家亲笔签名的书籍,那种喜悦可谓是溢于言表;而第一次收到作家亲笔签名书籍的激励作用更是无法比喻。一下课,其他孩子就会围着他看这本珍贵的书,反复抚摸作家的亲笔签名,同学们的羡慕,更是让他喜不自禁。爱读书的他自然不会放过作家亲笔签名的书,一天多的时间他就读完了整本书,这还远远不够,他还先后阅读了《特种兵学校》系列的其他11本书,以及作家八路创作的《少年特战队》系列等军事小说。
  书,还为他和同学们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他不仅爱读书,也渐渐地在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他人相处。同时,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级也掀起了阅读军事小说的热潮,涌现了一个个小小军事迷。同学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静心阅读,交流感受,激烈讨论。此外,他们还主动借阅、购买自己喜欢的其他类型的书籍,书香班级已悄然形成。
  他的事迹被学校的领导得知后,想安排他在“美丽少年,爱读经典”的颁奖展示活动中跟大家分享他的阅读感受。一开始我们还担心他因为口齿不清楚可能会遭到台下同学的嘲笑而不愿演讲,也担心各种意外的情况会给他今后的成长造成心理阴影。事实证明,我们的顾虑是多余的,他不仅爽快地答应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声情并茂、自信大方,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而我在故事开始描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他演讲时的精彩情景。
  我常常在想:作为一名老师,我能带给学生的绝不应该仅仅是知识和物质上的帮助,还应帮助他们拥有受用终身的东西。而让学生们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必定会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财富。因为阅读,让一个个“特殊”的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点燃了整个家庭的希望之火;整个班级热爱阅读的力量,也必将给孩子们一个更好地看待生活、面对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让他们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果园小学)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成为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成为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在课堂教学實践中力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新局面,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构建真实课堂,悉心研磨,善待差错  陶行知曾言:“
期刊
在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中,学生通常采用动作模型实验来探索地球的运动规律。本文不仅提出了动作模型与原型之间的三种联系,即外显特征一致性、内部关联相似性、动作过程多元性,同时提出了动作模型实验的课堂教学流程,并以《昼夜交替现象》教学为例,阐述了动作模型实验在探索地球运动规律中的环节指导过程。《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的局部再现  老师引导学生从现象的观察出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进行多角度的假说
期刊
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枯燥、难学,没有解题灵感。所以上数学课时,总会出现讲台上教师讲得热火朝天,讲台下学生走神儿、睡觉、说话、干其他的事等现象。就算有些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也是上课听明白了,课下一做题就又没思路了,或是做到半截而卡壳,或是在解题过程中丢三落四。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伴奏者,而学生则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挖掘教材精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效教学成为当下广大教师渴望并孜孜以求的课堂境界。生命化课堂是以培养师生的“生命活力”为核心,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节好课离不开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进行搭配,才能将一节课上得精彩而有实效。下面我以《分式》为例,说明如何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握学生主体,合理确定目标  教学的出发点和落
期刊
《西游记》是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需要阅读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期末考试范畴。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确定的综合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帮助他们掌握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我针对《西游记》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系统设计,包括“自主阅读—跟踪保障—任务驱动—品评分享—想象作文”五大环节。每一个节点环节包括若干具体的操作方式与方法,并依据教学策略实现整体贯通,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在经典名著的阅读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视频资源已经普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微视频教学资源以其便捷性、高效性、互动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喜爱,已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恰当地利用微视频资源,能为学生创设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
期刊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流行音乐进入人们生活,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当前,广大中学生之所以喜爱流行音乐,是因为流行音乐具有歌词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个性张扬等特点,符合当前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而初中音乐课程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地位不断提高,但是长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考虑流行音乐的引入,通过科学选择流行音乐作品,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课
期刊
背景分析  现实需要 2020年全国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开学,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组织下在线上齐聚“空中课堂”进行学习。居家学习不同于学校班级教学环境下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在线上借助恰当的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居家学习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尤其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尚未成熟,居家学习会出现对某些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理解透彻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选取恰当的学习资源,将教材中的理论
期刊
教育援藏作为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西藏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对口帮扶西藏各县级中学的援藏化学教师,面对西藏教育的特殊性,为了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革新教法、优化教学质量,我在一年半的援藏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回想在西藏受到学生爱戴、同事好评、领导肯定的一幕一幕,心潮依然难平,更觉得自己有责任将援藏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尝试分享出来,回馈给西藏,并供援藏同行借鉴。立足于生发化
期刊
有这样一位教师,教科研的路上,他务实、创新,用热情探寻教育的真谛,用智慧点亮专业的成长;教学实践中,他不甘平庸,追求卓越,启蒙了一批又一批科技少年。也许是某一次的机器人竞赛,也许是某一场的天文观测……他默默在学生的心间种下一颗又一颗求知的种子,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不断见证着彼此的成长。他,就是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的天文教师——曹玺成。  五年间,开拓创新成为他的职业追求,寓教于乐成了他的课堂常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