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es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被誉为世界四大奇迹之一,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而《长城》这篇文章则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坚固,表现了长城的宏伟的气魄,同时也赞美了我国老顶坡们能够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的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本中的生字,并正确的读写生字,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通过自主探究、交流、与总结的过程,了解长城的结构以及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对长城的热爱之情,同时促进学生对祖国崇敬之情,促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升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长城》说明文中最重要的两种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
  难点:领悟作者对长城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从不同的媒介中或多或少对长城有过了解,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长城的了解?(学生可能表述的有些片面),但是,同学们,你们真的对长城很了解,你们知道长城的历史吗?长城又是怎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呢?古代的人运用什么技术建造了另世人惊叹的长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去真正的了解长城,首先,同学们需要打开课本,初步感知长城的印象。
  (二)初步感知
  1.初次阅读长城,解决文中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将生字投放在大屏幕上,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并学会读写)
  2.再读课文,让学生进行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长城的哪些方面,并运用了说明文中的哪些手法。长城的结构以及长城的建造历史)
  (三)深入研读
  在作者的眼中,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样的表述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然后让学生自由的回答
  学生会回答在作者的眼中长城是一条巨龙,蜿蜒的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其中作者将长城比喻成“龙”,主要是因为龙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崇敬的吉祥物,因此将长城比喻成“龙”,暗示了长城是中国的伟大的象征,也暗示了长城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为文章结果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奠定基础。
  小组讨论: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并且结合课本谈一谈长城有哪些主要的构造,以及长城的建造历史,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说明文中的哪些手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明确:长城的外表有两米多高的垛子,瞭望口,射口、官兵藏身的堡垒。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渐渐的明白了在古代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帮助,主要是靠古代人民的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搭建起来的。
  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准确的了解到长城的外貌,另一方面详细的介绍了长城材料之重,就是想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在建设长城之時的伟大壮举。
  我向学生提问文章中的一句话“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公里就到了长城脚下。”文中的“不过”可以删除吗?
  大部分学生是不认可删除的,之后我向学生询问原因,有的学生会说“不过”这说明了长城距离北京很近,我们随时都可以去长城玩。我被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给折服了。接着再问另外一位学生,她回答说,长城在古代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如果长城距离北京很远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修建长城了。看来这位女同学的悟性很高,一下子就说出来作者的写作的意图。
  (四)巩固提高
  作者写长城这篇文章的时候,里面融合了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因此同学们,不妨我们也写一篇关于长城的文章,谈一谈我们对于长城的看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去长城浏览一番,之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
  反思《长城》教学过程,我觉得我依然存在教学不足的地方,没有有效的让学生进行朗读,因此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不能真正的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学生在进行《长城》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跟上我的教学步伐,进而降低了《长城》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课堂中的小组讨论环节,处理不当,在让学生感受长城是中国的象征的时候,有的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就觉得长城是一堵墙而已,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我识图引导学生明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智慧,但是有的学生会不明白,古代人们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大的力气与智慧呢,现在的高科技都不可能完美的建造如此坚固的长城。虽然在这一环节中所耗费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走偏,进而降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讨论“不过”这个词是否应该去掉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完全没有在线,竟然想到的是去长城玩,虽然这位学生的观点没有错,但是这位学生对全文整体基调没有真正的把握住,因此我又回到讲解长城最初的地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感情,引导学生“不过”的真实意图,是为了保家卫国。
  对于引导学生在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特征教学过程中,仅仅用简单的瞭望口、藏兵堡垒、射台进行讲解,不能有效的让学生明白长城的雄壮伟大之处,没有让学生从整体上吧把握长城的伟大,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疏忽。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函数的基础,而本节课又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前提,也直接关系到后面对函数图象的学习,同时这也是将几何图形向数转化的初步内容。有序数对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维空间发展到二维空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让学生正确理解有序数对是学好本章的关键。教材先从
期刊
教學内容: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该领域一年级有这样的论述,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意在凸显美术课程的视觉性;激发学生绘画创作的实践性;欣赏作品,养涵人文精神的人文性;抒发情感的愉悦性。从而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实现美育的全方位发展。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最初从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96-97  【教材分析】  让学生观察展示的情境圖并寻找其中的信息,引导提出数学问题,在理解分数意义  的基础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情分析】  本节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目的是为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算理,初步体会分母相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分类以及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学
期刊
教学分析:  在四年級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首先由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找出合理的方案,并以图示的形式将每分钟新通知的学生画出来,清楚地做
期刊
习作要求:  1.学会观察花,并展开联想,看出花的趣味来  2.能有一定顺序地介绍油菜花,写出对它的喜爱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油菜花生活的环境;大片的样子;一株的情况;一朵的情况;花蕾的样子  2.查资料,了解油菜籽的用途  3.老师拍照,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说第一段  1.(课前板书:花)你喜欢花吗?尤其喜欢什么花  2.生说  3.小结:刚才,几个同学都用上了“我
期刊
教材分析  《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课分三块:国民经济的恢复、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的恢复措施、成果及意义;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学习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自觉拥军,知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法宝;收集整理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了解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期刊
【教材剖析】  本文是一首充满和平意味的儿童诗。  全诗分为四节。在前两节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太阳在一天之内为地球所做的好事,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带给大家的温暖。但全诗的重点并不在于此,而是借前两节极尽渲染美丽、可爱的太阳,从而在后两节中,让孩子们体会到,这样可爱的太阳不仅仅是我们的,而是各国人民共享的。引导学生体会:不仅太阳是大家的,整个世界都是大家的。希望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在同一片蓝天
期刊
一、教材任务分析  声音的利用:教材注意区分了声和声音两个概念。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次声波、超声波等;而声音的概念较窄,它仅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本节的教学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的感知或资料查阅中了解利用声的实例和工作原理。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本节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使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方法,更要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