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试行后,在现代文大阅读部分设置了二选一的命题模式,主要涉及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两类作品的阅读理解。其中实用类文本是配合普通高中新课程开设的选修课,于2007年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它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領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是新课标试卷的显著特色。实用类文本主要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在具体题型中对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了一道高达8分的探究题,是大阅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考查内容。而纵观近几年新课标卷的试题,基本以人物传记为主,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复习备考的体验,对人物传记探究题的命题及答题模式所作的一些初步探讨。
一、探命题依据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探究”的具体要求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而考试说明对其的具体解释有三点: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就是要分析归纳出传主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考点是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
二、探命题特点
1.设题重实际: 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适合高中生作答,但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评价、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立足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三、探设问角度
1.从选材角度 如2012全国课标卷《谢希德的诚与真》: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结构角度 如2008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3.从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角度 如2012辽宁卷《克罗齐的求索》: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有所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4.从分析探讨角度 如2010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斯瓦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长久”。请就你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探应对策略
1.要强化尊重文本的意识
探究性阅读讲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但解读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作辩证的认知。
2.要把握传记文的阅读方法
传记文属纪实性作品,不允许有任何夸张和虚构,但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阅读传记文,要在了解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有助于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只有如此,才能在评价传主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三是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典型事件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的主要功过;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能使传主的形象更丰满,关注这些可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四是要注意传记中作者的评价性语句和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尤其是评传性传记,作者的评价往往是文章的“要害”。
五、探答题模式
针对探究题的相关特点,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笔者发现,探究题在组织作答时要把握三个原则:观点要明确(正面启示、积极健康);论述要合理(立足文本、理性认知);论证要充分(知人论世、知事论人)。探究题答案大多是采用议论文的论述形式,组织答案时可按如下模式:亮明观点(有的是亮明探究对象)——扣文本找论据——联系实际(不是每道题都涉及,但可尽量设置这一步骤)——总结(相当于议论文的结尾)。
这实际是一种“总——分——总”的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亮明观点也即提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大致看法,并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这个环节按照考纲应是体现个性和创新的,但是,通过对五年高考探究的揣摩比较,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个性,所谓的选择的自主性,其实只体现在你对题干中规定好的几种观点和看法有选择的自由和个性,具体到论述时,恰恰体现的是大家对文本的一种“共性”认知,即论述必须遵循文本和题干的暗示和引导。
2.分析展示探究过程是整个探究题的主体部分,这个过程强调:要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即以传主为例找相关论据(要做到:理清文脉,弄清陈述事实与传主之间的关系;筛选有效信息,合并同类信息);表述层次要清晰,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的展示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要有据分值设置要点的意识,比如4分意味着有两到四个要点。)
3.组织答题语言要通畅,书写要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在答卷上要注意安排好字数,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答题限定的范围。
一、探命题依据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探究”的具体要求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而考试说明对其的具体解释有三点: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就是要分析归纳出传主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考点是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
二、探命题特点
1.设题重实际: 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适合高中生作答,但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评价、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立足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三、探设问角度
1.从选材角度 如2012全国课标卷《谢希德的诚与真》: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结构角度 如2008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3.从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角度 如2012辽宁卷《克罗齐的求索》: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有所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4.从分析探讨角度 如2010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斯瓦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长久”。请就你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探应对策略
1.要强化尊重文本的意识
探究性阅读讲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但解读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作辩证的认知。
2.要把握传记文的阅读方法
传记文属纪实性作品,不允许有任何夸张和虚构,但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阅读传记文,要在了解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有助于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只有如此,才能在评价传主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三是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典型事件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的主要功过;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能使传主的形象更丰满,关注这些可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四是要注意传记中作者的评价性语句和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尤其是评传性传记,作者的评价往往是文章的“要害”。
五、探答题模式
针对探究题的相关特点,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笔者发现,探究题在组织作答时要把握三个原则:观点要明确(正面启示、积极健康);论述要合理(立足文本、理性认知);论证要充分(知人论世、知事论人)。探究题答案大多是采用议论文的论述形式,组织答案时可按如下模式:亮明观点(有的是亮明探究对象)——扣文本找论据——联系实际(不是每道题都涉及,但可尽量设置这一步骤)——总结(相当于议论文的结尾)。
这实际是一种“总——分——总”的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亮明观点也即提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大致看法,并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这个环节按照考纲应是体现个性和创新的,但是,通过对五年高考探究的揣摩比较,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个性,所谓的选择的自主性,其实只体现在你对题干中规定好的几种观点和看法有选择的自由和个性,具体到论述时,恰恰体现的是大家对文本的一种“共性”认知,即论述必须遵循文本和题干的暗示和引导。
2.分析展示探究过程是整个探究题的主体部分,这个过程强调:要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即以传主为例找相关论据(要做到:理清文脉,弄清陈述事实与传主之间的关系;筛选有效信息,合并同类信息);表述层次要清晰,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的展示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要有据分值设置要点的意识,比如4分意味着有两到四个要点。)
3.组织答题语言要通畅,书写要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在答卷上要注意安排好字数,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答题限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