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龙——引领农户打开致富门

来源 :村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so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龙,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中专毕业后,在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农科站一干就是15年,这期间他取得了农艺师资格。正当他满怀信心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机构改革的浪潮袭来,面对机构臃肿、人员富余和改革的形势,他毅然选择了主动辞职,“下海”寻找发展的空间。
  


  “下海”后,庞龙面临的困难重重,一家六口上有老下有小都靠他养活,想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太难了。究竟能干点什么呢?自己除了懂点农业有个农艺师的头衔外,没有别的特长。经过反复思量,他决定还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在黑土地上做文章。
  赤峰是个人多地少的地区,包点地种不容易。经过考察,1998年春,庞龙一家人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来到了扎兰屯市浩饶山镇,进行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创业耕耘。
  到浩饶山镇后,庞龙承包了40多亩地,用这40多亩地进行探索试种。种了大部分油葵和少量的玉米套种绿豆。由于科学耕种和管理,不但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掌握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和适宜作物生长的条件。第二年,他又承包了300多亩耕地,种了油葵和大头菜,又是一个丰收年,当年的纯收入就达7万多元。
  庞龙一下子富了起来,初步的成功给他带来喜悦,村民们也向这个会种地的外乡人投来羡慕的目光。当他看到周围的村民还不富裕,仍遵循传统的耕种方式和观念种地时,庞龙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我一个人发了,等于来浩饶山捞钱,如果我能把大家都带富了,那就心安了,人活着不能光顾自己。
  2000年春节,庞龙回赤峰时,他听说当地从山东引进了万寿菊种植项目,而且经济效益很高。在经过多方考察后,庞龙决心引种万寿菊。他回到浩饶山镇后,就和家人起早贪黑地搞起了万寿菊育苗,苗育成后,他拿出100亩地搞移栽。在庞龙一家的精心管理下,菊苗一天天长大,眼看就要到收获季节了,可天不遂人愿,一场无情的雹灾把百亩万寿菊砸得所剩无几,望着满地狼藉的万寿菊,庞龙欲哭无泪。100亩万寿菊只剩下零星的一点,尽管少,庞龙仍是精心管理,没死的万寿菊开出灿烂的黄花。采摘、烘干,运到赤峰,最后卖了1.3万元。村民们谁也没想到这黄花竟然卖这么多钱,他们合计了一下亩数,顶多11亩,也就是说一亩万寿菊毛收入近1200元,浩饶山的农民种了这么多年的地,一般亩收入也就三四百元,1200元简直就是神话,在浩饶山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又经过两年的试种,庞龙总结出了万寿菊的种植经验。2005年,庞龙和赤峰华诚公司签订了回收合同,在蘑菇气镇推广了500亩,创造了亩均收入近1000元的效应。仅此一项,为试种万寿菊的农民增收25万元。种植万寿菊投入少,收入高,非常适合人多地少的农户种植,农民们尝到了种植万寿菊的甜头,开始大面积栽种。2006年,该镇种植了4000多亩;2007年,万寿菊种植扩大到扎兰屯西南四个乡镇,虽然今年遭受严重旱灾,但万寿菊亩最高产量仍达7000斤,按每斤0.35元的收购价,最高亩收入2400多元。
  万寿菊适合地少人多的地区种植,不宜大面积推广。庞龙说:“鸡蛋不能全装在一个篮子里。”他经过多方考察、分析,又看好了种植油葵的项目。
  油葵是一种生长期短、耐寒耐旱、抗倒伏管理粗放型的作物,以秆矮头大、出油率高而闻名。如果春天在种地前给地里打上封闭药,然后在家等雨,什么时候墒情好什么时候播种。用精量点播机播种,不用间苗,锄一遍蹚两遍就能收。只要有一台四轮拖拉机、一台精量点播机、一套自动犁,秋天用康拜因收割,非常方便。一个人侍弄500亩地也累不着,正常年头亩产300—500斤,按每斤1.80元计算,扣除成本,亩纯收入可达300—600元,非常适合像浩饶山这样人少地多的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1999年,浩饶山7户农民和庞龙一起试种油葵,亩收入600多元;2000年,油葵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6年,浩饶山一个镇油葵种植面积就超过了2万亩。
  2006年,扎兰屯市全年低温、干旱、早霜,其他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油葵却喜获丰收,平均亩收入近800元。市委、市政府、人大都来调研,全市的种植大户、十里八乡的农民,都纷纷赶来观看。一连三个现场会让更多的农民看到了种植油葵的优势,今年,油葵的种植面积在扎兰屯及周边旗市一下子扩大到10万亩。
  今年全国粮油大幅涨价,国家为确保食用油供应,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油葵和高油大豆被列为重点支持品种。今年,扎兰屯在大旱之年油葵以每亩收入700多元被呼伦贝尔市列为重点推广品种。呼伦贝尔主管农业的安国通副市长三次来扎兰屯调研油葵种植和深加工项目。目前,位于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的油葵加工植物油厂已经建成,油葵的产业链被拉长,油葵将在呼伦贝尔大面积推广。
  就在庞龙试种万寿菊成功后,附近的农民纷纷前来取经。很多农民找到庞龙,都说自己也想种万寿菊,但苦于没有技术,于是庞龙的万寿菊培训班开班了。育苗、移栽、管理、收获,每一个环节庞龙都把培训班办在自家的地里,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不管谁家遇到了生产上的难题向他请教,他都亲临现场指导,毫不保留地传授生产要点和破解难题的办法。为了让没有资金的农民也能种上万寿菊,庞龙把自家购买的优良种子、化肥转赊给他们;为了减少农民种万寿菊的风险,庞龙还负责回收农民种植的万寿菊花。就在油葵试种成功后,庞龙又与信誉较好的新疆康地公司和承德长城种业公司联系,向农民提供优良种子。2006年,庞龙凭着自己的实力和信誉,成为这两家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总代理。并牵头成立了农业种植产业化协会,尽最大努力引进订单农业,千方百计让农民增收。
  


  浩饶山镇东平台村刘老五,前几年东奔西走包地种黄豆,不但没有挣到钱,还把以前的积蓄赔了进去。2006年,在庞龙的引导下,刘老五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种了40亩油葵,庞龙不但赊给他种子,还对他进行技术指导,到了秋天,这40亩地油葵纯收入1万多元,而其他庄稼因为受灾没有挣到钱。刘老五也认准了油葵,今年他一下子就种了800亩。在严重的旱灾之下,刘老五的油葵喜获丰收。据保守估计光油葵收入也能超过40万元。刘老五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讲:“庞龙可是我的大贵人啊!”
  庞龙现在成了名人,他是扎兰屯市引进、推广万寿菊和油葵的第一人。浩饶山的农民说,没有他引进的万寿菊和油葵,浩饶山人不可能富得这么快。庞龙说:“我是学农的,帮助父老乡亲致富是我最大的快乐。”
其他文献
那年那月,一群男人含泪告别爹娘,离开故土,携妻带儿,从沟壑深处和土丘幕后找锄而来,从纤陌纵横的平原赶犁而来,抑或从水恶浪激的湖泊驾船而来,或许从那纤河瘦岸背着破旧的网罾而来,循着一脉远古雄性的武陵山,和一条母性温柔的酉水河,栖居于湘西这块山林丛丛,山峦重重的版土,用一双千年万年勤劳的手,酿造了这群民族,酿造了这方风俗,酿造了这份人情。这就是我的祖辈,湘西之魂!  间或,有阵阵低沉忧伤的箫笛声,拴搁
期刊
嫂扯猪草回来气嘟嘟的骂哥:躺尸呀,不晓得到地里转转,桫树桠那块包谷快被野猪糟蹋完了。  哥笑着拿撮箕抠背篓里的猪草:你不是转了好多次了,没和野猪商量,叫它莫咬我们家的包谷?  嫂呕得鼻孔差点没放气,唠唠叨叨在我面前又数落起哥来:你哥哥痹痹,枪也有,就是不动。看来那块包谷是没有指望了。  两人你述我辩,拌得我报纸也看不好。我折叠起报纸对嫂说:好了。嫂你莫急,正好我们几个月没发响了,今夜我提枪守包谷去
期刊
坐龙峡    强迫你,  强悍你,  坚强你,  ……  亿万年累积的钢筋铁骨铮铮容颜,亿万年后撩开神秘面纱,梦醒时分,阳光灿烂。  大地有过痛苦的痉挛,山川有过扭曲的飘移。  划开浓重的农事,一朝惊醒,山外的世界隆隆有声,惊悚沐浴,远方的客人从此留了下来,拦门酒香飘天外。  壁立千仞,招唤生命的张力。攀爬,芳径闪烁,千年花儿芳芬如故,千年果儿摇曳生辉,等待那一双柔韧灵巧的手,采撷成歌。  柔肠百
期刊
湘西梅子,本名张梅琼,从小酷爱文学,绘画,一个追梦的湘西女人。有绘画作品参加湖南省油画展和上海艺术节展览,油画《苗女辣妹》获自治州五个一工程奖。    茶     山那边  一缕缕幽幽的绿  是我前世游移的魂    今生  我就是茶  紧闭苦涩的双眼    有缘的你啊  只需用一杯清亮的水  唤醒梦中的我    我就会用我的欢颜  陪你渡过  这静静好时光    女人三十     一轮丰盈的秋阳 
期刊
汩罗江太浅,  盛不下你的离骚和白发三千丈  盛不下  你对怀王的幻想    你那宽大的衣袖  怎挡住秦人的铁蹄踏过郢都  怎挡住  五月初五的雨纷纷    一艘艘龙船划过心底  粽叶和棕丝  将每一颗爱国心  紧紧包裹    水至柔  将三闾大夫的悲壮流传  水至柔  让一个诗人的名字坚硬    赠汪伦  不要再踏甘醇的歌声了  不要再隔岸挥舞千金裘了  我怕一转身  泪水就深千尺  就用这桃花
期刊
你是谁?为什么一直在我的陌生人里闪动?这是一个网名叫断点的女孩子给捷发过来的信息。捷的QQ一直挂在那里,上面只有那么一个可怜的网友,三个小时过去了,他们都没有说话。  我是谁?你问我,我问谁?捷本不想理她,还是无力的敲着键盘回了她一句。  呵,世界上还有你这样蛮不讲理的人。哎,你什么时候加我的?断点问道。  我加你?为什么不是你加我呢?捷冷冷一笑。说真的,捷一般是不太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尽管断点出
期刊
背 叛    淮河东岸的孙家庄,有个不足15岁的又矮又瘦的男孩阿才。在那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年代,靠母亲、大姐、大哥讨饭供他读完初中。然而,也就是在这15年里,阿才虽说小小年纪,但他已经窥视到,农村的贫困就像一条无形的铁索,死死的羁押着一代代勤劳的农民。这些农民虽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一年里仍有半年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阿才一家在那三年里也没能逃过一劫,父亲、四弟、外孙女在那年三、四月相继饿死
期刊
燕子不进愁门口,花鞋不踩烂泥巴。   ——苗族民歌     燕子确实有一种动人的魅力。“莺歌燕舞”、“啁啾歌声”它的舞姿歌喉都是迷人的。在各种喜庆场合也少不了它,久别返故里的人谓之“燕归”,男女新婚谓之“燕尔”,人新房落成谓之“燕居”……一个“燕”字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带来吉祥和幸福。  在文人的笔下描写燕子的诗词丽句不知有多少,我也不得而知。只是读过一本《千家诗》,共212首,其中就有8首是赞颂燕
期刊
我一直在想像一个女人。  无从见识这女人的容颜,却固执地认为她一定端庄秀丽;听不到这女人的声音,却坚定地相信那绝对是小鸟们春阳下婉转百回的啁啾。  她离我很远,所有的倩影只能活跃在建国前那几段发黄的文字里;她又离我很近,透过我日日眺望的白腊树,仿佛可以捕捉得到她飘飞在九曲回廊里的裙裾。  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也无从猜测她的芳龄,我只知道这个小名为杨三的大家闺秀应当是在历史的烟尘中轰轰烈烈地活过了
期刊
在风光秀丽的天堂寨脚下,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便是闻名遐尔的全国旅游农业示范村—罗田县九资河镇圣人堂村。  虽说是偏僻山村,但是这里的楼房一幢幢豪华别致,这里的街道一条条宽阔笔直,这里的路灯一排排新颖气派。青松翠竹掩映着鲜花盛开的村庄,好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画图。虽说是偏僻山村,但是这里的通信网络广联五洲四海,塞北江南不同省标牌照的旅游观光车队,四季穿梭或停靠在圣人堂村的农家旅馆停车场内,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