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魂(外两篇)

来源 :大地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o_minl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那月,一群男人含泪告别爹娘,离开故土,携妻带儿,从沟壑深处和土丘幕后找锄而来,从纤陌纵横的平原赶犁而来,抑或从水恶浪激的湖泊驾船而来,或许从那纤河瘦岸背着破旧的网罾而来,循着一脉远古雄性的武陵山,和一条母性温柔的酉水河,栖居于湘西这块山林丛丛,山峦重重的版土,用一双千年万年勤劳的手,酿造了这群民族,酿造了这方风俗,酿造了这份人情。这就是我的祖辈,湘西之魂!
  间或,有阵阵低沉忧伤的箫笛声,拴搁在那缕缕恬静的炊烟,有凝重滞哑的唢呐声,倾述着重重心曲。命运,让您选择了这山的贫穷,这窝的闭塞,这刀耕火种的原始,如此年年月月,春夏秋冬苦守着黑坳如肥的土地……从此,泪水的苦涩如汗,心灵的痛苦如河,苦痛与悲伤叠印成您的欢乐与幸福,您的骄傲与自豪,您的如星岁月和坎坷人生。
  久远的湘西,只有遍山遍野荒芜的土地,天生天长青黑的裸石和陡涨陡落的石壁,坡高谷深,荆棘丛林;阳光下,月夜里,沟壑深谷,荒坡野岭,那叮咣的刀声,那沉沉的镐锄声吹响了一列列沟谷中酷寒的山风,叩响了烈日下一行行孕育着绿色的诱惑,开垦出一层层梯田,耕挖出一扇扇坡土。就这样,坡坡岭岭刻下了一波一波的皱纹,剥脱了一道一道的粗茧。当雷声雨声唤来春天的时候,祖辈们头戴树叶斗笠,身披棕皮蓑衣,肩扛犁耙,去耕耘,去播种。然后,紧板板的地松了,硬坚坚的田软了,于是,秧苗插进了田里,苞谷点进了土地。一过眼,秧苗也就这样绿了蓬勃了,苞谷也就这样青了壮实了,瞬间,秋天便熟成金黄灿烂烂的一片。稻谷、高梁、苞谷、小米等万千的丰收,如一张张五彩斑澜的绒毯,满山满坡的平铺着,竖凉着,随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一波推着一波,一浪拥着一浪,一山山铺展开来,一岭岭伸张过去,波动着、翻滚着,将这里的山山水水严严实实地覆盖住了。望着丰收,我的祖辈们心里长满了喜悦。摘一线稻穗,抽一吊小米,放在手掌心里搓来揉去,一粒一粒的数啊数,一手一手的掂啊掂,期盼着收获的那一天终于如期来临。
  这样,我的祖辈们就有了赡老扶幼的钱,有了买衣治家的钱,有了起屋种田的钱,有了嫁女娶亲的钱,有了过年热闹的钱。于是,这方水土自然也就有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月,家家户户都堆满了欢乐无穷的日子。咚咚隆隆的锣鼓敲起来,十里八寨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祖辈们,点起灯笼,打着火把,手举龙凤大旗,身披土花被盖,扛起乌枪梭标,吹着牛角号角,从四面八方一队队走过来,一群群聚拢来,汇成奔腾激荡的人流,齐整整地拥进摆手堂,跳起了辛酸与血泪,幸福与欢乐炼就的摆手舞。
  
  古朴而原始,粗犷而雄浑。
  唱抗敌征战的胜歌!
  唱战天斗地的壮歌!
  唱婚嫁喜娶的欢歌!
  唱“八部天王”的颂歌!
  跳狩猎捕捞的勇敢瞟悍!
  跳开山垦荒的艰难困苦!
  跳驾犁耕耘的辛勤劳作!
  跳播种收获的欢天喜地!
  
  热情激昂的人群,陡涨暴流的性格,团团围住一堆堆旺烧的篝火,摇摆双臂,翩翩起舞。你看,男人赶犁耕田,女人播种育秧;男人赶山狩猎,女人抚儿育女;男人喜娶新嫁,女人哭嫁出门。这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是情与情的相拥。就这样,顽强的征服着自然的凶恶,耐心的蒂造着民族的幸福,世世代代相传延续,祖祖辈辈繁衍生息……
  
  这样的真情,这样的日子。
  歌唱阳光,阳光就朗朗地照耀。
  歌唱土地,土地就呼呼地肥沃。
  歌唱雨露,雨露就柔柔地滋润。
  歌唱丰收,丰收就年年地生长。
  歌唱家庭,家庭就蓬勃地发展。
  
  七天七夜,歌搭着歌,舞挽着舞,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一夜接着一夜,牛皮鼓越击越响,篝火越烧越旺,舞越跳越欢,人越来越多。这就是我的祖辈庆祝丰收的喜悦,尽情歌舞的节日。
  感情收获的季节,在那瘦溪肥河上飘荡着船桨摇橹的点点渔火。不一会,一船热烘烘暖洋洋地渔歌荡向一片盛产渴望的相思林,一山山青青黄黄的芭茅帷帐,一床床温柔如垫的岸……远处,一丛丛芭茅被情感打倒,一层层山坡被心灵踏平。在这时,跳动的渔火是爱情的音符,颤抖的渔歌是狂欢的野曲,劳作之累岁月之苦顿时消失了。此时此刻,没有了海水之咸,却有蜜的甘甜,没有了鱼藻之腥,却有湿绵黑土的稠粘……哦,湘西的魂哟,我的祖辈!一支支柔情的山歌,在您那眼勾勾嘴角角上,结满了甜甜的爱之果情之果。
  经过千年万年心灵描绘的湘西,从堆满绿色翡翠的山顶俯瞰,山水的写意简直是一幅永恒的巧夺开工的咏春图镶嵌在天地之间,那盘旋于山坡如天空弯月的田丘,那万千形状如毯如锦的地块,若以空旷的天宇作无垠的画屏,以青山绿水作画屏的色彩,那一列列山岭山脊的轮廓不就是清晰的线条吗?田野上那雨声、雷声、吆喝声,男人、老牛和老犁合奏的春之曲夏之歌,该是绿水青山的主题吧!而让这方土地风调雨顺的是慈祥的上帝么?
  不,他是湘西之魂,我的祖辈!
  就在那个年月,一群男人,酒哺的雄性风,撒进了湘西;火灼的心愿,播进了湘西;啼血的号子,植进了湘西;于是,湘西不再有黑暗愚昧,不再有荒凉寂寞,不再有贫穷痛苦,瘦弱弱的河流,一天天繁殖绿色的蓬勃,空旷旷的土地一步步走进丰厚的秋之果园冬之粮仓……
  这群男人女人,复活了湘西。湘西这块土地与山水,也种育了这一对对不远千里万里迁徒而来的男人女人,一个个繁荣茂盛的家族,一方方健美的胸肌潇酒地隆成了眩目的力量和诱惑,在那依山偎岭、清清旧旧红瓦青舍的屋檐下衍生息。
  这坡、这岭、这谷。这山、这水、这人。从贫穷,走向富足的路上,我的祖辈留下了夸父追日的史诗;从闭塞的肠径到畅达的通衢,我的祖辈在太阳下耕耘了一页页棕泥色的辛酸史书。这么多年月的艰难困苦,最终培育出蔚成风景的幸福树,同时,也植下了一排排繁衍子孙造福千秋的希望树,在那青青的幽静的山脚,在那亮亮的叮咚的河岸,在那一栋栋高耸明亮、书声朗朗的山村校园……
  昨天在被自然与历史吹皱了的湘西版图上,留下了这么多的褶折,这么美的山水,这么多的舞蹈和歌唱。
  今天从大片热热火火的土地上,又踏过来一队队、一彪彪男人女人的队伍——一代代祖辈的子孙儿女,湘西之魂!
  
  寻找树林的声音
  
  老家那个地方,叫湖家坪。
  村子的名字,不知是哪一辈取的,这样,一代又一代,也就流传了下来。村名取得真好,顺口,听起来地肥水美,充满美好与幸福。
  其实,老家既没有湖,也不曾听说有过什么河流,更见不到宽广而平坦的地坪,即便如此,青青的树木,清清的山泉到处都有。寨子里几百号人,人人都有各自幸福的家。高大而宽敞的木楼房,是村子里的主体建筑,阔绰有钱的人家,还把木楼的手臂伸展出去,临空而架,摆出式样,建成像模像样的吊脚楼。老家四周是山,连绵起伏,木楼依山而建,人家依山而居,整个寨子也被众山紧紧地抱在怀里。但是,祖辈们还叫什么湖呀坪呀的,多少让人有些费解。但我想,憨厚诚实的祖辈们,决不会图个什么名声,而向外人故弄玄虚,而夸夸其谈的。猜想,他 (她)们的生活或者什么,肯定经历过磨沥艰辛,饱偿过无数的困苦,所以,村子取名时,思想里潜意识地就怀着一种憧憬和愿望,蕴涵了一份深情厚意。
  的确,老家没有河流,甚至一条小溪也不曾有过。但山泉,四季清清澈澈地汩汩不断地流淌着,滋润着土地,灌溉着田丘,父老乡亲也很少缺水少吃的。山岭上树木成片成海,淹没了一切,一经房前屋后树木的遮掩,整个村子呈现出一个绿色的湖面,一栋栋木楼褐黑色的瓦背,一团一团有的聚拢着,有的分散开来,像一群群或单个浮在水面龟的背,一动不动,静静地浮在绿的颜色上平躺着。这,是否就是祖辈们心中的湖呢?总之,人与树木相安而居,一处生活。于是,在父老乡亲的心里,树林成了村子的灵魂,全村老少的命根根。而树林,有什么喜怒哀乐,也会用它们自己独特的语言,情感的表达万式,倾诉给乡亲们。
  这样,倾听树林的声音,就会让人感到几份亲切,几份滋润,仿佛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一种音乐的享受了。
  在这里,归于树林,返朴自然,可以独自享受到孤独与悠闲,也总能让人超凡脱俗。因性格使然,从小的我,就习惯于山中谛听那阵阵的树林的声音,让那浩翰的、连绵起伏的林海将自己湮没,让它将满身的尘埃拂尽,让心的劳累和思想重负轻轻地卸下。这时候,心里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自然中极安逸的人。时常叩问,难道那些远行出家、寻经访道的苦僧们,追求的不就是这样的快乐涅磐吗?啊!对了,这就是在磨难的尽头,生命的元素得到升华的感受吧!
  尤其,乡下孩子的童趣,是在树林中土生土长的,放牛、砍柴、捡菌、摘果。于是,高峻的山中,茂密的树林里,留下了己经失去久远的天真与笑声,这也是乡村孩子极赋自然性的幸福。有时,怒吼的树林的声音却是可怕的,尤其是雷雨大作或是冬天寒风的呼啸,那声音像是魔鬼的嚎叫,又像是狼的哀嚎,吓得儿时伙伴们飞也似的跑回家中,或紧紧地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或躲进屋的角落,压低呼吸的声音,好一阵子,才敢回过头来窥视,看见没有什么动静,或不见有什么鬼怪跟随过来,才又慢慢缓过神,恢复天然天真的原始童趣。
  老家的树林,莽莽苍苍,像一条条绿色的游龙向远方伸展开去。秋天,秋风飒飒,艳阳高照,不息的树林的声音一阵接一阵,山梁上起伏不断的绿涛像是成千上万的骏马在奔驰。这时候,站在高山顶上,或躺在堆满树叶的地上,便可尽情地享受和沐浴树林声音的美妙了。树林的声音要起了,在很远的绿色的山头上,听见哗、哗响过的声音,树林也就轻轻地漾过,顺风而来,那起伏的波浪一叠一叠地往这边涌来了。听远处,声音是舒缓而轻微的,然而又极具气势,给人以气贯长虹的感觉,那是树林一种人性化的呼唤,这大概就是树林的声音迥异于海浪或其他什么声音的地方吧!
  树林的声音是起伏的,从远方隐约处传来,起初,是极为恢弘的磅礴的,像是虎啸龙岭,可是当你倾耳细听,想认真领略一番树林美妙旋律时,那声音却从耳畔消失了,等到消失得干干净净的时候,一种极细微极曼妙的声音又悄然而至,那声音像是蜂窝里的嗡嗡声,但绝不是那种单调而枯燥的音律,是一种天籁,是一种自然的、舒心的和谐。谛听那声音,缓缓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像是一道潺潺山溪流淌,又像是一挂瀑布破空流下,突然间,在朦胧和恍惚中,那瀑布似乎撞击了什么,陡然变得咆哮起来,暴怒起来,张着牙猛扑过来,只见一道绿浪在身边翻滚过去,随即周围的苍天大树都被震撼了,被风扯着,拽着,啃噬着,撕咬着,似乎这些树儿都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些绿色的生灵都显得那样的恐惧,那样的惶惶不安。飓风中哆嗦的绿色生命好像都要受灭顶之灾一般。这时,树林里传出了一阵阵呜咽、哭泣。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树林,枝桠碰撞,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似乎它们在自责,忏悔,难道得罪了神灵么?这时候,人在树林中,也感觉到了树林声音的伟魄,惊悸之余,似乎躲过了生命的一切灾难。
  不知道,世上万物的灵性是否相通。但树林与乡亲们似乎有一种灵犀,一种默契。夏日炎炎,乡亲们被掩没在成片成片的包谷林,或在半人深的田禾里中耕种、锄草、施肥,酷暑难耐时,周围山上的树林,就会呼呼吹来一股股凉风,给乡亲们解暑止渴。
  在老家,不论是平坦的路途,还是山坡小道,只要树林密集的地方,自然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歇场”,供乡亲们临时歇息。去赶场或回家的路上,坐下来,聚拢来,结伴而行。出工或放工后,途中,大家总要找个机会,说累了,随即把工具、运子等之类的东西,卸停在高处平整的地方,人却坐在低处或高处的石头或木头或草坪上,一人,几人或一群群,女人们拭去脸上汗,谈论村子或邻村的新鲜事儿,男人们脱去身上的衣服,掏出烟荷包,将切好的烟丝,卷成又粗又长的喇叭筒,一边叭哒叭哒抽着,过起瘾来,一边迎接着女人们丢过来的粗鲁玩笑。不时,有人“喊风”,你一声,我一声,甩出一些高高低低的长调,呜、呜地呼唤,盼着来一些凉爽的风,褪去满身的热气,消除一天的疲惫。说来也怪,瞬时,树林里呼呼地就有了风来,一阵接着一阵,整山整山的树林,也摇晃起来。这种灵性与惬意,自然也只有在场的人感悟了。
  但这一切,都远去。树林没有了,它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绿归何时,去哪里再寻找树林的声音呢!
  
  父亲的土地
  
  母亲捎来信说,父亲病了。我匆忙赶回家,踏进门坎,急切切地去看望躺在床上的父亲。他见到我,满含泪水,伤心而悲愤地吼了一句:老天,怎么会这样啊!
  晚上,母亲告诉我,由于正当扬花抽穗的两亩多稻禾,突然遭遇病虫害,一夜间,几乎颗粒无收。父亲看到这种情形,悲痛欲绝,竟然想用生命与天地评说论理。
  我无言以对,泪流满面,只有千遍万遍地感动和深深地敬佩。
  父亲啊,年迈的父亲!您何苦呢 ,难道儿女们会让您缺粮挨饿吗!但细细一想,不是父亲愁缺粮食。这,就是他一辈子的土地情啊!
  我知道,父亲十四岁就成了犁耙好手。从那时,命运注定了父亲的一生,将永远地奉献给土地。
  小时候,父母养育了我们姐弟三人。我幼小的心灵中,父亲便是家庭的脊梁,顶天立地,什么风霜雨雪,什么艰难困苦,都能被父亲坚强地肩膀承担起来。
  父亲是一个勤劳善良,少说多做,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犁田耙地工夫,闻名远近村寨。在那个 “出工如拉纤,做工象磨面,放工似射箭”的年代,父亲似乎没有这些概念,不知道什么叫做偷工躲懒,多数时候,每当大家来到工地时,他总是做了老大一阵工夫,要是锄草犁地,准是开辟了既宽又长的预口。后来的人,十分自觉地接着做了起来。日子长了,他习惯了,大家也没有什么想法。于是,他一直评为头等工分。
  除了出工,家里的重工累活,全是他一人承担着。记忆里,父亲这架劳动的机器,几乎没有停止过。中午,别人歇气,他便一头钻进荆棘丛里,挥刀流汗,不一会,齐整整光刷刷地一捆杂木柴,背出杂草丛来。有时,别人放工回家,他还要忍着饥饿,刀削斧劈,捡回一运柴火。很多时候,总让母亲及我们姐弟担心。母亲忙着家务,这时姐弟谁也没有推让,争抢着点亮一把枞膏油灯,走向屋后山坡呼喊父亲。“爹——爹——”一声声儿女的呼唤,心里焦急地期盼着父亲快快回家。我们把那一束被夜风吹拽摇摆的亮光,举得老高老高的,总想给父亲照出一条宽敞的大道,好让他避开坎坷,走出平坦。这时,远远地,一个朦胧的人影,和着夜色,向我们慢慢地走来。我们知道,这就是我们慈爱的父亲。我们把枞膏油灯再一次举高,迎向父亲。只见他背着沉甸甸地、夜间发着白的柴火,嘴里不停微微地 “嗯嗨—嗯嗨—”哼着,弓着腰,一步一步吃力地走过来。我们说要为他分担一些,他总以“这有好多点”为由,催促我们往回走。那个年代,农家人能有什么财产呢?而父亲捡回的柴火,就是我们家的油盐钱和我们的学杂费呀!
  父亲啊!我们知道,您是把自己的劳苦,当作慈祥的父爱在给予我们。您就像一粒粮食,养育我们生命的同时,也养育了我们的精神。
  父亲与土地为伴,视土地为命。在父亲看来,耕种土地的劳动,是生命中最幸福的事情。因而时常或在山坡或在田丘,一副犁耙,一头黄牛,一帧人影,勾勒出梵高笔下父亲劳动的油画。我知道,这又是父亲在劳作了。初春,当第一场大雨匆匆来临,父亲为了灌溉干渴一冬的田畴,松软板结如铁的田泥,他连夜取下犁耙,披上蓑衣,冒着隆隆响雷,道道闪电,哗哗雨水,冲进茫茫夜色里,一手提着马灯拉着牛的纤绳,一手扶着犁柄,一遍、二遍、三遍,犁啊犁,耙啊耙,田里就变成了满丘的汾汾水冻冻泥,这样,他又能整理禾床育秧了。布谷鸟叫过头遍,他无论如何再也闲不住了,在翻犁过来的地上,把成垛的土块,用锄头敲了又敲,揉了又揉,把杂草一根根捡走,把石子一粒粒剔去,然后硬板板的土块变成细碎如棉的泥沙,柔软软平整整,这样,他又能播撒希望的种子了。于是,他锄草、施肥、治虫,整个酝酿丰收的季节,他一直沉醉在弥漫着禾苗的花香里,等待风调雨顺年成的到来。怪不得,面对土地的吝啬,他怎能不气愤不悲伤呢!
  父亲的生活,就像土地一样朴实,没有任何奢望。喇叭筒草烟卷了一辈子,淡菜粗饭习已为常,穿衣戴帽不曾有过什么要求。一到冬天,脚手裂出深深的冰口,厉害时还露出带血的红肉,但从来也没有听见他叫苦叫累,涂抹上母亲买来的黄士淋,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第二天,照样出他自己的工去了。是的,父亲在用他自已的生命阅读这片土地,在他心里,土地是有生命的,他似乎听得见土地呼吸和脉搏跳动的声音,于是,把自己与土地的生命,紧紧连在了一起。在他的心里,只要得到土地的回报,什么样的苦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终于,让我明白,父亲渴求的就是这片土地。七十多年来,家乡的泥土一直悄悄地在他的血液里,一刻不停地流淌着,哪怕土地对他曾经有过报复,有过吝啬。但他对土地的深情,远远地胜过他对自已生命的注重。
  
  (向功付,男,土家族,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20余万字,现任古丈县工信局局长,为湘西州作家协会会员、古丈县文联副主席。)
其他文献
椿木岭是以椿树命名的山寨,寨上飘香迷人。  椿木岭最亮丽动人的季节便是山岭上椿树飘香的时候,那时,山岭上的椿树刚刚长出嫩芽,一朵朵火苗似的挂满了枝头,那时的山岭上完全是一片动人心魄的艳红。  秀儿喜欢那个迷人的季节,每当春日来临,她都要去山岭上采摘椿芽,因为那时的椿芽鲜艳欲滴,把它做成菜肴,其味纯野而脆香。所以,秀儿每日里都要采摘一些。  同往日一样,这日清早秀儿又要出门,当她快迈出门坎时,身后就
期刊
几百年很长也很短  可以诞生几个王朝  但只可以成就一棵乌金木  每一棵乌金木都是奇迹  小杰与乌金木  乌金木其正式的英文名称为“Zingana”  中文音译“津甘纳”  小杰给他取了个名叫“乌金木”  于是在中国就这样叫开了  偶然的机缘遇到了乌金木  与小杰是一见钟情的热烈  随着设计的深入  发现更奇妙无穷  乌金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不同切法肌理不同  树与树又不同  同一棵树部位不同
期刊
父亲说过,我家有族亲在辰州,尽管山高水远,每年都要去看看免得生疏。  我12岁那年,他便讲,又有好几年了,该去了。为了让后辈不能忘记,叫我也随他去,而且说我已不小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亲戚们是1921年遭天灾逃到那里去谋生的。  那年月没有公路,交通很是不便。五更时分我们就点着火把上路了。走了几个时辰才走出树荫蔽日的山间小路,来到一条开阔的河边。在这杳无人烟的野水滩头,我们要走的路被水隔断了
期刊
杨辉隆的诗  □杨辉隆    腹 地      1    回老家的路上  路很徒峭 母亲站立村口  了望的目光削平了坎坷  来来往往  我如履平地      2    老家很近  老家也很远  近处是母亲的乳头  远处是我带血的脐带  腹地因此而神圣      3    我在腹地生存的时间太久  生存是一种艰辛  儿奔生 娘奔死  那年 我看母亲是少妇  现在 我看母亲是老媪      4    
期刊
从湘西古镇王村到沅陵的风滩—— 百里酉水:两岸峭壁夹峙,中间一湾碧水,到处悬泉垂玉,飞瀑流银,奇石争妍,怪柏竞秀……  且不说大自然这支巨笔是何等的绝妙,更有那劳动人民为酉水镶上的粒粒明珠,晶莹璀灿,灵气氤氲。    人生的确太累,太劳神,太费力。于是就向往大自然的自然自在,清幽闲适,向往它的随形就势,率性由情,向往它的无牵无挂、轻松无机……,于是有那么一天便溜出钢筋水泥的巨笼,躺在了古镇王村的吊
期刊
这是一面鼓,月牙白的鼓面上是一只掌翅的蝶,妖艳的紫红色翅膀上盛放黑色的痕,像干枯的血。  鼓架隐约而纤细地藏在鼓面里,若隐若现。  鼓锤仿佛是用某种动物的骨头制成的,透着惨淡的阴森……  这是一面鼓,诡异、阴冷,陈列在博物馆的拐角处。  有人说,夜半时分,总能听见鼓的方向传来女人的笑声,有人说,月光下看过一个女人,阴冷阴冷的月光,长发及地,在鼓边舞蹈,宛如一只展翅的蝶。  博物馆的馆主却说不过是谣
期刊
那些日子,带着满身的伤痛,带着全心的疲惫,我如一片为秋所伤的落叶,回归泥土,回归根之所系----儿时久久居住的小屋。窗外小河依旧汩汩流淌,白浪如龙翻腾,涛声似风吹松阵。只是我已左脚致伤,多数时间都得静静地躺在床上,枕着水声度过漫长的养病时光。     一  窗外,水声哗哗传来。然而我的心境已不像先前那般平静,独自一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翻来复去地不能入睡。妻去学校已有两日了。前日早晨,看着她早早地起
期刊
父母决定把牛卖掉,听了心里不禁茫然。牛对于农村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耕田犁地少不了牛。农忙时节,没有牛你得等到别人都忙完了,才能去借,还得看别人的脸色。当然也会耽误农活,父亲没少吃这样的苦头,常抱怨没有牛“舞不开堂”,于是筹足钱,到远房的亲戚家买了一头小黄牛。骨架高大,皮毛金黄很有精神,牛角锐利,虽然有些瘦但并不影响我们全家对它的好感,都夸父亲好眼力。  有了牛农忙时节就不显得急促了,父亲每天早出
期刊
向卫华,男,土家族,湖南省古丈县人,1967年11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打过工,经过商,当过乡镇干部,现任古丈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干部、古丈县作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团结报》《湖南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农民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人口报》《炎黄文学》等发表作品计30多万字,多次被《读者》《中学语文》《文苑》等转载。    三花     一日下到村里,吃过晚饭,我
期刊
夏天的酉水河    酉水涨进初夏,就象山里的小伙子进入了青春期一样,哪怕冬日里跌进峡谷,象张开的蚌肉里的珠,一涨起山洪来,山岭矮了下来,河中浪头吞噬着另一个浪头,一个波浪撞击着另一个波浪,发出钢铁一样的脆响。耸立的石壁,不再严父一般地挺立在哪儿了,远远地望去,仿佛水中高扬的帆!  于是,吱吱呀呀的浆橹声里,酉水在人们观望的眸子里愈拓愈宽展了。哗哗的雨声中,河水悠扬地涨着,一浪一浪地覆盖了枯水季节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