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节亭记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a,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b,坐右之器以欹c,或以之比德而自励d,或以之惩志而自警e,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f,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g,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h,为液,为瘿肿i,为樛屈j,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k,在季子则非l;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m,在曾子则过n。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o:“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p。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诚意伯文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注释:


  a 谖草:亦作“萱草”,传说是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b 环以象:即象牙环。《礼记·玉藻》:“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
  c 欹:即欹器,古代一种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常置于座右以为戒。
  d 比德:同心同德。
  e 惩志:警戒,鉴戒。
  f 柯:草木的枝茎。
  g 大易:指《易经》。
  h 樠(mán):渗出貌。
  i 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
  j 樛屈:树木向下弯曲。
  k 泰伯:又作太伯。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太伯和弟弟虞仲知道父亲想立小儿子季历为王,以便传位给季历之子昌。于是二人逃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让季历。昌就是周文王。文王卒,其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
  l 季子:即季札。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他认为最小的儿子季札贤能,欲立他为王,但季札坚决辞让,于是立了长子诸樊。吴人被季札的德行所感动,坚持让他为王,季札乃“弃其室而耕”。后来,诸樊一直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将王位依次传给自己的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到季札手里,以实现父亲生前的遗愿。然而,等到哥哥将王位传给季札时,他再次拒绝,归隐而去。
  m 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据《说苑》记载:子思居住在卫国,生活很困苦,穿着很薄的衣服,大半个月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这件事,派人送给子思白狐皮制成的衣服,还说了一些理由。但子思不肯接受,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还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丢弃东西的沟壑。”这件事体现了君子固穷的理念和子思以死守节的决心。
  n 曾子: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曾子修整瓜地,不小心锄断了瓜苗,其父大怒,举起大木棒就打,曾子倒地,很久没醒。刚醒过来,他就向父亲请罪。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很生气,告诉弟子:“曾经,舜的父亲轻轻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用大木棍打,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亲没有背上不义之名,而他自己也沒有失去为人子的孝心。如今曾参不顾自己的身体,父亲往死里打他,他也不躲避。如果真将他打死,就会陷其父于不义之中,相比于逃跑,哪个更不孝?”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我的罪过很大啊!”
  o 《传》:指《礼记·中庸》。原文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p 裕如:本意是丰足,后用以形容从容而不费力。

大意: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是为了好玩。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约束不良的想法,借以自警。这对于提高道德修养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子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钻营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外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像守住大节而不能使其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常常表现在形体上。因此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坚持原则又有才能但还没有开始施展,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些人真是有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经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顺畅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如果得不到中和之道,就会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有损其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而节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说,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到死而不改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一定要看看怎样才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就会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这不就差得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会产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怎能是无意义的呢?

【点评】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首段中,作者以古人种植兰草、谖草、白莲,以及用玉作为佩饰,于座位旁置欹器为取义象征,意在自警自励,并提出“进德修业”的目标。
  随后,作者谈及黄中立植竹建亭,并将亭命名为“尚节”之事,意在引出竹子的品格,以映衬人的节操。
  竹子枝干挺拔、修长,既有梅花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花翠色长存的高洁,故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又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诵竹者甚多,像王徽之就说:“何可一日无此君邪!”苏东坡则说:“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黄中立和刘基更看重竹子的“节”。竹节象征着人的坚毅和骨气。作者所经历的元朝末年,吏治腐败,社会风气大坏,所以他在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既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又表明自己以节立身的决心。接着,作者对“节”做出进一步论述,提出“节”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应该合乎中庸的标准,即应审时度势,立大节,重大义。最后,作者以“行前定则不困”加以总结,认为这是妥善处理和应对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纵观全文,我们不仅领悟到作者立节重义的决心,也学习到了“行前定则不困”的处事方法。如此看来,刘基能够成就“韬略似孔明”的名臣业绩,是有原因的。(海涛)
其他文献
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哲学称为传统哲学,历时长达三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这一时期,按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被称为轴心时代。在人类文明的幼年时期,世界不同的文明点上,如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等,相继出现了一
期刊
2007年,孟波作为一名资深球迷,获得了切尔西队足球俱乐部征文的一等奖,被招待至英国伦敦,这是第一次出国行。“突然萌发一个想法,应该趁年轻,多看看这个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7年的时间里,他平均每年都会花上一个月的时间,让自己在路上。从亚洲到欧洲,从大洋洲到非洲,在西伯利亚的湖边喂鸽子,在吴哥的王城看日出,在巴黎的午夜街头漫步,在慕尼黑跟着球迷狂欢,在柬埔寨的海上经历心潮澎湃的黑夜航行……迄今为
期刊
爱看书的人多半都喜欢逛书店。我第一次逛书店是在高一年级的时候,为了购买老师指定的课外书籍。一到人民路,看到成排的书店,便爱上了这条街。走进书店,更被那琳琅满目的书籍惊呆了,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目不暇接地在书店里转来转去;走到陈列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书架前,我的脚再也不肯离开一步。  父亲的藏书不多,但都是难读的古籍和看不懂的外文书;其中一些有趣的章回体小说,我都看完了。正因为找不到书看,书店里那么
期刊
苏轼是文人画的首创者,也是书法“尚意”的倡导者。他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多方面的文艺成就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是佼佼者,宋诗与唐诗泾渭分流的两峰对峙在他手中得以完成;浅斟低唱的词作在他手中汇入了关西大汉的慷慨浩歌;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在他手里开辟了文人画之先河;在盛极一时的颜字影响下,他的书法却衍为旁枝而横生新态。其实,苏轼成为文人士大夫喜爱的对象,不仅是由
期刊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岁时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在第五位,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对清明的景象和物事,古代诗人吟咏不绝,竹枝词里亦有一些佳咏,或描述清明祭祀的民俗风情,或描写外出踏青品赏风物,或写插柳、戴柳、射柳,或写牵钩(即“拔河”)、蹴鞠、荡秋千、放纸鸢,体现了清明时节民俗活动的丰富多彩。  清明以祭祀为主,每到清明,人们都要给逝去的亲人上坟祭扫。清代成都人杨燮写过百余首《锦城竹枝词》,其中有一首《清明
期刊
1、江东门纪念馆三期预计年底开馆  据消息,江东门纪念馆三期扩建工程将完工,已进入局部绿化阶段。总用地面积2958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3191平方米。地上一层包括纪念馆、商业以及纪念广场。地面上下共分两层,地下一层大部分为纪念馆。这个以“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战区胜利”为主题的纪念馆,预计将于今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正式开馆。   2、多乘多优惠 下月起苏州坐地铁最高八折  为了进一步鼓励市民
期刊
在中国语言中,“知”是一个表意丰富的词语,作动词时,表示“晓得、知道”。在古诗词中,“知”经常被使用,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通过人的主观感觉,来感知自然界的客观事物。  古人又认为,大自然里的人与物是相通的,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期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堂”是中国古代房屋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堂”最初是指“人工筑成的方形土台或房屋的地基”。《尚书·大诰》:“厥子乃弗肯堂,矧(shěn,况且)肯构?”清代学者俞樾在《群经平议·尚书三》中解释说:“古人封土而高之,其形四方,即谓之堂。”在前面的句子当中,“堂”指立堂基,“构”指盖房子。句子的原意是,他的儿子连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里还谈得上盖房子呢?这是
期刊
上古歌诗是《诗经》、汉魏乐府、唐宋诗词的源头,是中国音乐文学的发轫。从乐舞到乐歌,人声和器声不断丰富,社会性情感和表意的比重逐渐增加,诗歌与礼乐日趋融合。“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上古时期,人们在日益社会化的进程中,产生了越来越丰富的情感。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有喜、怒、哀、乐以及好、恶,后来还有惧。这七种情感,都需要借助_定的形式来表达。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感上来了,非得拉长
期刊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b,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c,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d,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e,加恩区内,移刺袁州f。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g,受约束于下执事h。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