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施新课程,关键在教师。同时,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近几年来,学校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引领学校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学质量双提升。实践着“着眼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成长服务,使师生共同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和谐发展。
一、立足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一)开展校本培训,丰富教师文化底蕴
在工作中学习,于学习中工作。学校的各种学习活动有专题,有讲座,有座谈,有反思,有记录,有作业,有检查,有考试,有总结。并且对学习突出的年组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1师德建设,痴心课改不言悔。课程改革工作需要德智双馨的教师。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榆县中小学教师“十不准”规定》等,通过召开师德演讲会、报告会,开展师德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同时,学校不仅要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因素,还要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强化师德,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激发教师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课程改革工作中。
2理论学习,矢志课改入人心。学校统一印发了《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学习资料,并认真组织研修了《有效教学》等相关理论。学校每学期都要重温《通榆县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规范》、《中小学教学常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保证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全面贯彻落实有关的政策法规和要求。学校还开展了“如何正确认识、确立和实现三维目标”“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一系列课改专题讲座,把全新的理念在探讨中相互交流,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3文化学习,投身课改强内功。为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所教学科教材,学校制定了教师文化学习规划。每学期按学科分年级逐个单元进行教材教法解读辅导。安排骨干教师主讲,作中心发言人,交流以往教学中的做法和想法。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辅导,印发文化试卷,教师完成后由教导处统一批阅。这样一次次辅导,一次次作业,一次次考试,教师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学一边教,不知不觉间,终身学习的理念便渗透在日常工作之中。
4日常练功,提升素养促课改。学校从教师备课、批改、课堂语言等几个方面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规范化管理。依据《二小教师岗位目标管理考评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文,量化打分,严格要求。学校加强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把练——展——批——改——比——赛结合起来。
(二)推进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在课改理论的支撑下展开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在教研行动研究中,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了培训、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1集体备课,精雕细琢上台阶。学校建立了单周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以年组为单位,由学科教研组长负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主要立足于学情、教情和教材分析,着眼于课程的生成,着力于合作共享,以研究“课标”、教材与教法为核心,个人轮流主讲与集思广益相结合。
2集体会课,畅所欲言促反思。在学校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集体会课是颇受大家欢迎的又一种教研形式。评课教师在会课时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各抒己见,共同提升。学校会课的原则是听课必评,这样能提高教师反思的积极性,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智慧的不断提升。
3教学沙龙,用智慧点燃火种。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教学沙龙活动。提前为教师布置活动内容,给足时间查找资料,学习反思,让教师有话可说;活动中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以鼓励为主,使教师有“我要说”的愿望;活动后要交反思和记录。沙龙活动带给教师的是不知不觉中思维方式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技艺的飞跃。
4学思结合,春雨润物更葱茏。通过开讲座、看录像、互动式的讨论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教师有发现,有感悟,有问题,也有话要讲,学校让教师把所思所感进行整理,填写“在学习中发展——每周心得体会”,并积累起来,定期收回。学校领导逐一认真阅读,选出有代表性的,通过校报、板报或大会宣读。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而且通过交流,多数教师问题意识增强了,思辨能力提高了。新理念、新思维在教师心中萌生。
5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添活力。让教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魅力,感受发达地区的人文气息。学校要千方百计地支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校每年安排所有任课教师至少参加一次省级培训,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听课学习一次。每一位外出学习的领导或教师回来后,都要写反思、作汇报,将外面全新的教育信息与教学经验回馈给每一位教师。
6聘请专家,专业引领开新花。学校邀请有关部门领导、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作专题报告、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等。每学期请进修学校的教研员深入学校听评课,针对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科特点,如何营建原生态课堂等问题逐一解决。通过专家的专业引领,教师们找到了理论与行动的结合点。
7整合研发,校本课程绽奇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本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要求,论证了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已有资源的现状,并制定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规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在兼顾学科特点、学生发展需要和时间安排的基础上,把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
8课程评价,峰回路转换新颜。“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为此,学校在新课程评价方面,积极尝试发展性评价。学校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设立学生进步奖,这些激励性的有效评价,为学生成长铺垫了一条自信之路。
二、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几年来,学校在充分发挥教师个性,营造先进课堂教学文化方面,大胆实践,深刻反思。
一是从关注“课题”到关注“课堂”。
在课程改革之前,学校过多关注科研课题立项的层次和数量,为研究课题而改革课堂教学工作。这与新课程理念恰恰背道而驰,也是与学生的培养规律相距甚远。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作为科研课题来立项研究。让科研课题服务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打造课程改革的名教师,成就精彩课堂。
学校通过创设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把减轻学生繁重课业负担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从追求“特色”到追求“本色”。
“特色”是形式,而“本色”才是内容。如果离开以学生为本,而给课堂着上新鲜华丽的“特色”外衣,无论如何创新,也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功利性行为。本色课堂是摒弃了浮华外衣,带领学生寻求知识本源的课堂;是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满快乐和成功的课堂。从“特色”到“本色”,这是从追求形式到追求内容的转变,也是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对课程理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在实现“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目标的同时,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新课改的浪潮中,没有捷径,惟有靠锲而不舍、踏踏实实的教研实践,才能还课堂本身应有的生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着重进行了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探索。
1科研引领新理念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提升教育教学的生命价值?如何激励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成长?这一系列的问题迫使我们将课程改革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在教育科研的管理中。学校引导承担科研任务的教师在聚焦课堂、聚焦学生的前提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积累有价值的过程性资料,保证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
2追求“常态”
在课程改革之初,伴随着新理念而来的,是课堂中出现的“虚假繁荣”现象。表面的热闹,并不意味着课堂的实效,而有效性是课堂的生命。当盲目的弄虚作假思想,热闹的哗众取宠手段,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与新课程理念激烈碰撞,令我们头晕目眩的那一刻,还是课程改革的嘹亮号角吹出新课程的最强音——关注学生。由此,学校继续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围绕新课程理念进行专题教研,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结合全员教研汇报课活动,对于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践研讨。在听课、评课、反思提高的过程中,教师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创造活而有效的课堂”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3开放拓展教学相长
优秀教师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启动了名师工程,开展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和教学开放课活动,促进教师群体可持续发展。学校开展了“新课程新发展”的城乡校际联谊教学沙龙活动。活动中每一节课都上得实实在在,每一细节都体现着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每一个亮点都是课堂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每一处困惑也都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课堂教学开放活动,促进了二小的教师、二小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稳步提高。
学校还大力倡导教师开展网络教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交流,开拓了教师学习成长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以身示范,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
4激活课堂
经常性、制度化的课堂教学展示,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互相学习的资源。一是教学领导示范课,学校的教学领导都是业务骨干,课改的行家。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安排教学领导每人作一节常态示范课。二是“师带徒”青蓝工程汇报课活动。三是骨干教师上研讨课。四是课堂教学改革评估汇报课。五是服务联合体学校的送课活动。开展联合体工作四年来,学校积极发挥龙头学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每个学期都要根据联合体学校的需要,派骨干教师进行送课活动,并与几所学校的领导、教师开展研讨交流。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心也带下去,与学生一起挖井,享受水资源。课堂中少了生硬的约束,多了教师情感的魅力、思想的魅力、知识的魅力。渐渐地,学生们具备了更强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更强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地,学校课堂放飞了孩子们得以舒展的生命活力。
六年来,学校在课程改革工作的进程中。教师在进步,学生在成长,学校在发展。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在历届全国语文读写大赛中,在历届全省小学“希望杯”数学竞赛中,学校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因此荣获了优秀组织奖。在国家、省、市、县级的书法、绘画、演唱、舞蹈、球类等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层出不穷,学校也因此荣获了组织奖。在全县小学毕业生统一测试中,学校连年取得较好的成绩。尤其语文学科一直保持领先。2006年全县前十四名的学生中有我校学生9人。2009年全县前42名有我校学生18人。在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比中,我校六年二班的孙爽同学取得了全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上半年,在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测试中,我校成绩遥遥领先。
学校教师在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连获佳绩。袁宝东在全国小学作文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她分别在通榆县、白城市、吉林省的长春版语文教材阶段成果汇报活动中讲课,并获一等奖。贾东方在白城市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在全市电教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并为白城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作示范课等。学校现有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28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教师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全县教师文化水平业务能力考核中各学科总成绩逐年提升,2009年取得第一名。
学校连续被通榆县教育局评为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优秀学校、教育科研示范校,被通榆县人民政府评为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课程改革的大潮为学校发展、教师成功和学生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等,给我们不断提出新课题。
一、立足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一)开展校本培训,丰富教师文化底蕴
在工作中学习,于学习中工作。学校的各种学习活动有专题,有讲座,有座谈,有反思,有记录,有作业,有检查,有考试,有总结。并且对学习突出的年组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1师德建设,痴心课改不言悔。课程改革工作需要德智双馨的教师。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榆县中小学教师“十不准”规定》等,通过召开师德演讲会、报告会,开展师德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同时,学校不仅要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因素,还要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强化师德,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激发教师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课程改革工作中。
2理论学习,矢志课改入人心。学校统一印发了《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学习资料,并认真组织研修了《有效教学》等相关理论。学校每学期都要重温《通榆县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规范》、《中小学教学常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保证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全面贯彻落实有关的政策法规和要求。学校还开展了“如何正确认识、确立和实现三维目标”“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一系列课改专题讲座,把全新的理念在探讨中相互交流,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3文化学习,投身课改强内功。为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所教学科教材,学校制定了教师文化学习规划。每学期按学科分年级逐个单元进行教材教法解读辅导。安排骨干教师主讲,作中心发言人,交流以往教学中的做法和想法。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辅导,印发文化试卷,教师完成后由教导处统一批阅。这样一次次辅导,一次次作业,一次次考试,教师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学一边教,不知不觉间,终身学习的理念便渗透在日常工作之中。
4日常练功,提升素养促课改。学校从教师备课、批改、课堂语言等几个方面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规范化管理。依据《二小教师岗位目标管理考评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文,量化打分,严格要求。学校加强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把练——展——批——改——比——赛结合起来。
(二)推进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在课改理论的支撑下展开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在教研行动研究中,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了培训、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1集体备课,精雕细琢上台阶。学校建立了单周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以年组为单位,由学科教研组长负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主要立足于学情、教情和教材分析,着眼于课程的生成,着力于合作共享,以研究“课标”、教材与教法为核心,个人轮流主讲与集思广益相结合。
2集体会课,畅所欲言促反思。在学校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集体会课是颇受大家欢迎的又一种教研形式。评课教师在会课时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各抒己见,共同提升。学校会课的原则是听课必评,这样能提高教师反思的积极性,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智慧的不断提升。
3教学沙龙,用智慧点燃火种。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教学沙龙活动。提前为教师布置活动内容,给足时间查找资料,学习反思,让教师有话可说;活动中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以鼓励为主,使教师有“我要说”的愿望;活动后要交反思和记录。沙龙活动带给教师的是不知不觉中思维方式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技艺的飞跃。
4学思结合,春雨润物更葱茏。通过开讲座、看录像、互动式的讨论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教师有发现,有感悟,有问题,也有话要讲,学校让教师把所思所感进行整理,填写“在学习中发展——每周心得体会”,并积累起来,定期收回。学校领导逐一认真阅读,选出有代表性的,通过校报、板报或大会宣读。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而且通过交流,多数教师问题意识增强了,思辨能力提高了。新理念、新思维在教师心中萌生。
5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添活力。让教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魅力,感受发达地区的人文气息。学校要千方百计地支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校每年安排所有任课教师至少参加一次省级培训,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听课学习一次。每一位外出学习的领导或教师回来后,都要写反思、作汇报,将外面全新的教育信息与教学经验回馈给每一位教师。
6聘请专家,专业引领开新花。学校邀请有关部门领导、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作专题报告、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等。每学期请进修学校的教研员深入学校听评课,针对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科特点,如何营建原生态课堂等问题逐一解决。通过专家的专业引领,教师们找到了理论与行动的结合点。
7整合研发,校本课程绽奇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本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要求,论证了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已有资源的现状,并制定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规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在兼顾学科特点、学生发展需要和时间安排的基础上,把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
8课程评价,峰回路转换新颜。“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为此,学校在新课程评价方面,积极尝试发展性评价。学校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设立学生进步奖,这些激励性的有效评价,为学生成长铺垫了一条自信之路。
二、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几年来,学校在充分发挥教师个性,营造先进课堂教学文化方面,大胆实践,深刻反思。
一是从关注“课题”到关注“课堂”。
在课程改革之前,学校过多关注科研课题立项的层次和数量,为研究课题而改革课堂教学工作。这与新课程理念恰恰背道而驰,也是与学生的培养规律相距甚远。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作为科研课题来立项研究。让科研课题服务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打造课程改革的名教师,成就精彩课堂。
学校通过创设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把减轻学生繁重课业负担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从追求“特色”到追求“本色”。
“特色”是形式,而“本色”才是内容。如果离开以学生为本,而给课堂着上新鲜华丽的“特色”外衣,无论如何创新,也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功利性行为。本色课堂是摒弃了浮华外衣,带领学生寻求知识本源的课堂;是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满快乐和成功的课堂。从“特色”到“本色”,这是从追求形式到追求内容的转变,也是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对课程理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在实现“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目标的同时,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新课改的浪潮中,没有捷径,惟有靠锲而不舍、踏踏实实的教研实践,才能还课堂本身应有的生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着重进行了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探索。
1科研引领新理念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提升教育教学的生命价值?如何激励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成长?这一系列的问题迫使我们将课程改革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在教育科研的管理中。学校引导承担科研任务的教师在聚焦课堂、聚焦学生的前提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积累有价值的过程性资料,保证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
2追求“常态”
在课程改革之初,伴随着新理念而来的,是课堂中出现的“虚假繁荣”现象。表面的热闹,并不意味着课堂的实效,而有效性是课堂的生命。当盲目的弄虚作假思想,热闹的哗众取宠手段,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与新课程理念激烈碰撞,令我们头晕目眩的那一刻,还是课程改革的嘹亮号角吹出新课程的最强音——关注学生。由此,学校继续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围绕新课程理念进行专题教研,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结合全员教研汇报课活动,对于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践研讨。在听课、评课、反思提高的过程中,教师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创造活而有效的课堂”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3开放拓展教学相长
优秀教师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启动了名师工程,开展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和教学开放课活动,促进教师群体可持续发展。学校开展了“新课程新发展”的城乡校际联谊教学沙龙活动。活动中每一节课都上得实实在在,每一细节都体现着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每一个亮点都是课堂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每一处困惑也都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课堂教学开放活动,促进了二小的教师、二小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稳步提高。
学校还大力倡导教师开展网络教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交流,开拓了教师学习成长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以身示范,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
4激活课堂
经常性、制度化的课堂教学展示,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互相学习的资源。一是教学领导示范课,学校的教学领导都是业务骨干,课改的行家。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安排教学领导每人作一节常态示范课。二是“师带徒”青蓝工程汇报课活动。三是骨干教师上研讨课。四是课堂教学改革评估汇报课。五是服务联合体学校的送课活动。开展联合体工作四年来,学校积极发挥龙头学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每个学期都要根据联合体学校的需要,派骨干教师进行送课活动,并与几所学校的领导、教师开展研讨交流。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心也带下去,与学生一起挖井,享受水资源。课堂中少了生硬的约束,多了教师情感的魅力、思想的魅力、知识的魅力。渐渐地,学生们具备了更强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更强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地,学校课堂放飞了孩子们得以舒展的生命活力。
六年来,学校在课程改革工作的进程中。教师在进步,学生在成长,学校在发展。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在历届全国语文读写大赛中,在历届全省小学“希望杯”数学竞赛中,学校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因此荣获了优秀组织奖。在国家、省、市、县级的书法、绘画、演唱、舞蹈、球类等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层出不穷,学校也因此荣获了组织奖。在全县小学毕业生统一测试中,学校连年取得较好的成绩。尤其语文学科一直保持领先。2006年全县前十四名的学生中有我校学生9人。2009年全县前42名有我校学生18人。在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比中,我校六年二班的孙爽同学取得了全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上半年,在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测试中,我校成绩遥遥领先。
学校教师在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连获佳绩。袁宝东在全国小学作文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她分别在通榆县、白城市、吉林省的长春版语文教材阶段成果汇报活动中讲课,并获一等奖。贾东方在白城市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在全市电教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并为白城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作示范课等。学校现有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28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教师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全县教师文化水平业务能力考核中各学科总成绩逐年提升,2009年取得第一名。
学校连续被通榆县教育局评为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优秀学校、教育科研示范校,被通榆县人民政府评为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课程改革的大潮为学校发展、教师成功和学生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等,给我们不断提出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