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包括办学宗旨、目标、价值观念、校园文体活动、历史传统、环境布局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的持久的精神氛围,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了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信念的确立、理想的建树、气质的修炼、个性的塑造及行为方式的改变,起到导向、激励、熏陶等作用。校园文化是每所学校个性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作用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师对自身教学专业的重视程度及完成教学任务的付出程度都普遍高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总是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制定和实施,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被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深刻的影响着。从目前现状来看,校园文化建设得不到高度重视的内在原因是它“隐性”的特点和“缓慢”的效应,外在原因就是由于存在“有条件就讲究,没条件就将就”的思想、领导者“短期效益”的思想。实践中大多作为 “门面”来点缀,校园文化建设绝大多数处于无序状态,学校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乐园,还没有完全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导向氛围和实践空间。不少学校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任意摆布学校的每一堵墙、每一块地,搞一些赶时髦的或应急性的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更谈不上文化的积淀和校本精神。在当代新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校园文化必须以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基础,通过分析评价新时期下所形成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指引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举止习惯,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
一、发挥校园文体活动的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知道,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影响了多少代学子,美国耶鲁大学作为“总统的摇篮”使多少人神往,一座岳麓山成就了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文化的作用对人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要想使学校具有特色具有凝聚力,就必须建设校园文化。
道德情感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内部需要,而人们的这种情感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这种精神上的需要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把本身无生命和思想的内容经过仔细研究和设计,变成了具有主动性的精神共鸣,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这样就使学生向往在道德方面的建构和理想。传统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功能的培养,是一种知识本位的德育。在这种德育下,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但缺乏道德的践行能力,这是传统教育效果低迷的重要原因。
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内涵逐渐丰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思想素质成为人才竞争的关键。学校德育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以提高人的道德实践能力为重点。校园文体活动是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德育校本化的过程中应重视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突出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二、培育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加强和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育人潜力。学校的校园范围是有限的,但育人空间是广阔的,可以说是无时无处不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构筑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文化底蕴,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化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四有”新人。
校园文化制度是对良好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的维护,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依法治教,将各种校园规章制度与学校严明的校规校纪相结合,形成一种纪律,用舆论等手段制约校园内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合力又要辅以具有约束和规范效力的规章制度。德育效果的实现要求教育和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功能互补,最终达到德育的统一目标。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校园制度文化中导向性、规范性、继承性等特点为基础,促进师生共同努力和进步。鼓勵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制度的制定和建设中,以人为本促进和监督学生的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大的品质,促进自然与环境、人和谐的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制度文化目的在于制定规则,提高学生生活学习规范,为学生营造健康有序且充满关怀的环境。
三、丰富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教学
柏拉图曾经说过:“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见,在希望能够滋养并渗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求对学校环境做出一些假想,而对这种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但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的想象恰恰正导引着一个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以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辅助活动,具有普遍性、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展示才艺的平台,同时在活动实践中充分体验德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在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形成鲜明的个性,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杜生一,曹红,张继革;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2]杨晓江;美国校园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3]周建胜,易宁;关于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大圩镇嵅村小学)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作用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师对自身教学专业的重视程度及完成教学任务的付出程度都普遍高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总是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制定和实施,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被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深刻的影响着。从目前现状来看,校园文化建设得不到高度重视的内在原因是它“隐性”的特点和“缓慢”的效应,外在原因就是由于存在“有条件就讲究,没条件就将就”的思想、领导者“短期效益”的思想。实践中大多作为 “门面”来点缀,校园文化建设绝大多数处于无序状态,学校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乐园,还没有完全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导向氛围和实践空间。不少学校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任意摆布学校的每一堵墙、每一块地,搞一些赶时髦的或应急性的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更谈不上文化的积淀和校本精神。在当代新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校园文化必须以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基础,通过分析评价新时期下所形成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指引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举止习惯,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
一、发挥校园文体活动的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知道,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影响了多少代学子,美国耶鲁大学作为“总统的摇篮”使多少人神往,一座岳麓山成就了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文化的作用对人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要想使学校具有特色具有凝聚力,就必须建设校园文化。
道德情感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内部需要,而人们的这种情感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这种精神上的需要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把本身无生命和思想的内容经过仔细研究和设计,变成了具有主动性的精神共鸣,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这样就使学生向往在道德方面的建构和理想。传统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功能的培养,是一种知识本位的德育。在这种德育下,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但缺乏道德的践行能力,这是传统教育效果低迷的重要原因。
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内涵逐渐丰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思想素质成为人才竞争的关键。学校德育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以提高人的道德实践能力为重点。校园文体活动是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德育校本化的过程中应重视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突出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二、培育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加强和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育人潜力。学校的校园范围是有限的,但育人空间是广阔的,可以说是无时无处不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构筑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文化底蕴,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化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四有”新人。
校园文化制度是对良好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的维护,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依法治教,将各种校园规章制度与学校严明的校规校纪相结合,形成一种纪律,用舆论等手段制约校园内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合力又要辅以具有约束和规范效力的规章制度。德育效果的实现要求教育和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功能互补,最终达到德育的统一目标。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校园制度文化中导向性、规范性、继承性等特点为基础,促进师生共同努力和进步。鼓勵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制度的制定和建设中,以人为本促进和监督学生的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大的品质,促进自然与环境、人和谐的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制度文化目的在于制定规则,提高学生生活学习规范,为学生营造健康有序且充满关怀的环境。
三、丰富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教学
柏拉图曾经说过:“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见,在希望能够滋养并渗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求对学校环境做出一些假想,而对这种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但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的想象恰恰正导引着一个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以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辅助活动,具有普遍性、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展示才艺的平台,同时在活动实践中充分体验德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在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形成鲜明的个性,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杜生一,曹红,张继革;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2]杨晓江;美国校园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3]周建胜,易宁;关于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大圩镇嵅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