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技工教育面临着机遇与困难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在各种体制和形式的培训机构林立并存的今天,技工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是在非省会的大中城市办技校,必须抓住机遇,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下大力气,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忻州市技工学校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确立了“德育为先,技能为本,抓点过关,系统推进”的办学方法,为建设地方特色技校的开辟了有效途径。
一、德育为先
抓质量,首先要抓好德育。一个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环环相扣,价值观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生存的技能,而且要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技能的载体“人”为本,“才”的发挥和作用受“人”的道德水准、人性的制约,就是受“人”的素质支配,素质教育要以价值观为中心。因此,针对地方技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行为不规范、进取心不强等特点,要突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际中,我们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让任课教师发挥所任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此外,我们还引入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人文教育。利用早晚自习,让学生背诵《弟子规》《论语》等,并组织全校性的《弟子规》经典诵读比赛。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品德养成、修身养性、情操陶冶,对于他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的掌握,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从起心动念、举手投足的细微处做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其成家立业、成功成才、优雅人格的基础,对于我校和谐平安校园的构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技能为本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讲,获取一定的就业能力是他们的第一需求,也是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我校近年来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这方面,我校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意识,始终坚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教学与生产一线零距离的办学方向,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成立了教学督导组,考核指导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选拔学生参加技能兴趣小组,组织进行各学科知识竞赛。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特别是近年来推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探索和实践:
1.教学大纲、计划、学业、学材一体化
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大纲、计划,甚至教材均作了大幅度调整,由于教材不固定,所以要求为学生“量身打造”教材。这样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变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角色的转变,让学习不再枯燥。
2.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我校各专业全面尝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从课程设置、安排上实现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先行、实践检验、工作应用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技能及时讨论、反馈、纠正,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与矛盾的能力。
3.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
我们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学习知识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我们积极引进适宜学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来推动各工种综合技能的学习。比如,在焊接专业引入了“钢制课桌凳”制作,作为典型工作任务。让已进行过钳、焊基本技能实习的学生8人为一组,利用8周120学时,完成20套课桌凳的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学生有兴趣;二是通过实践,学生从来料、下料、折边、焊接、油漆,甚至上桌、凳面、加橡胶脚套等各项技能均得以尝试,技能由此得到加强和提高。数控专业引入“齿规销”“导套”加工等,均起到了以实战促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作用。
4.多门功课的综合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文化课要素质、讲实用。比如应用文写作课,要求学生会写,懂规范;计算机课要过关,为数控仿真课的开设奠定基础;专业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内容,要求“双师型”教师肩负。最终在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得到综合应用,融会贯通,强化提高。多门功课的综合作用,互相促进,使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三、抓点过关
针对我校面临的生源、师资、实训、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我们在每一个方面都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重点攻关。
1.针对生源抓教学难点攻关
我校学生,尤其是机电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学习制图课就是一个必须逾越的难关。而“识图”又是他们学知识、学技能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胜任工作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开展“制作实物,提高识图能力活动”,老师选图、制图,由浅入深,学生照图用橡皮泥捏实物并画图,参与热情十分高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了书本与实际、动手与动脑的距离,为攻克“识图关”开了好头。
2.针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抓“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实施,要求有一定数量德才兼备、业务过硬的专业骨干教师或专业学术带头人式的“双师型”教师。而我校原有教师知识老化,结构陈旧,虽然近两年公考进了一批大学生,也很难满足需要。由于体制原因,很难引进这样的人才。为此忻州市技工学校采用多种办法进行教师培训,以期达到目的。如派老师外出学习,请专家来校培训,更主要的是进行内部培训,让自己的老师能者为师,并逐渐形成风气,养成老师爱学习、肯钻研、愿为学校出大力的风气。培养一支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水平过硬,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强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针对招生就业难,抓招生和扩大就业的联系
招生难,几乎是所有地方技校办学中最大的难题,我校也不例外。为此,我校在抓教学提高办学质量,抓管理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积极落实国家职教政策,把最大的实惠让给学生及其家庭。出台了具体招生方案,组成以处室为单位的招生小组,将招生工作与处室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招生任务与评先、晋级、晋职等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齐心协力、合力攻关的态势,保证了我校的招生数量。
出口决定入口,就业方面派专人考察用人单位,将学生送往用工规范、保险齐全、薪酬合理、环境合适的单位,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学生的要求。只有攻克了就业关,学校的办学才能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系统推进
学校的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的方方面面对教学效果都有影响。为此,我校在2009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此体系下,强化了各部门的协调、协作,对各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了定量考核,及时兑现奖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如果能够落实以上几项措施,地方技校一样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近年来,我校在社会、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声誉越来越高,学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顺利晋升为国家重点技校。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技工学校)
一、德育为先
抓质量,首先要抓好德育。一个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环环相扣,价值观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生存的技能,而且要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技能的载体“人”为本,“才”的发挥和作用受“人”的道德水准、人性的制约,就是受“人”的素质支配,素质教育要以价值观为中心。因此,针对地方技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行为不规范、进取心不强等特点,要突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际中,我们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让任课教师发挥所任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此外,我们还引入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人文教育。利用早晚自习,让学生背诵《弟子规》《论语》等,并组织全校性的《弟子规》经典诵读比赛。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品德养成、修身养性、情操陶冶,对于他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的掌握,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从起心动念、举手投足的细微处做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其成家立业、成功成才、优雅人格的基础,对于我校和谐平安校园的构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技能为本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讲,获取一定的就业能力是他们的第一需求,也是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我校近年来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这方面,我校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意识,始终坚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教学与生产一线零距离的办学方向,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成立了教学督导组,考核指导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选拔学生参加技能兴趣小组,组织进行各学科知识竞赛。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特别是近年来推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探索和实践:
1.教学大纲、计划、学业、学材一体化
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大纲、计划,甚至教材均作了大幅度调整,由于教材不固定,所以要求为学生“量身打造”教材。这样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变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角色的转变,让学习不再枯燥。
2.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我校各专业全面尝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从课程设置、安排上实现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先行、实践检验、工作应用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技能及时讨论、反馈、纠正,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与矛盾的能力。
3.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
我们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学习知识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我们积极引进适宜学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来推动各工种综合技能的学习。比如,在焊接专业引入了“钢制课桌凳”制作,作为典型工作任务。让已进行过钳、焊基本技能实习的学生8人为一组,利用8周120学时,完成20套课桌凳的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学生有兴趣;二是通过实践,学生从来料、下料、折边、焊接、油漆,甚至上桌、凳面、加橡胶脚套等各项技能均得以尝试,技能由此得到加强和提高。数控专业引入“齿规销”“导套”加工等,均起到了以实战促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作用。
4.多门功课的综合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文化课要素质、讲实用。比如应用文写作课,要求学生会写,懂规范;计算机课要过关,为数控仿真课的开设奠定基础;专业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内容,要求“双师型”教师肩负。最终在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得到综合应用,融会贯通,强化提高。多门功课的综合作用,互相促进,使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三、抓点过关
针对我校面临的生源、师资、实训、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我们在每一个方面都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重点攻关。
1.针对生源抓教学难点攻关
我校学生,尤其是机电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学习制图课就是一个必须逾越的难关。而“识图”又是他们学知识、学技能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胜任工作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开展“制作实物,提高识图能力活动”,老师选图、制图,由浅入深,学生照图用橡皮泥捏实物并画图,参与热情十分高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了书本与实际、动手与动脑的距离,为攻克“识图关”开了好头。
2.针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抓“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实施,要求有一定数量德才兼备、业务过硬的专业骨干教师或专业学术带头人式的“双师型”教师。而我校原有教师知识老化,结构陈旧,虽然近两年公考进了一批大学生,也很难满足需要。由于体制原因,很难引进这样的人才。为此忻州市技工学校采用多种办法进行教师培训,以期达到目的。如派老师外出学习,请专家来校培训,更主要的是进行内部培训,让自己的老师能者为师,并逐渐形成风气,养成老师爱学习、肯钻研、愿为学校出大力的风气。培养一支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水平过硬,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强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针对招生就业难,抓招生和扩大就业的联系
招生难,几乎是所有地方技校办学中最大的难题,我校也不例外。为此,我校在抓教学提高办学质量,抓管理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积极落实国家职教政策,把最大的实惠让给学生及其家庭。出台了具体招生方案,组成以处室为单位的招生小组,将招生工作与处室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招生任务与评先、晋级、晋职等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齐心协力、合力攻关的态势,保证了我校的招生数量。
出口决定入口,就业方面派专人考察用人单位,将学生送往用工规范、保险齐全、薪酬合理、环境合适的单位,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学生的要求。只有攻克了就业关,学校的办学才能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系统推进
学校的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的方方面面对教学效果都有影响。为此,我校在2009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此体系下,强化了各部门的协调、协作,对各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了定量考核,及时兑现奖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如果能够落实以上几项措施,地方技校一样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近年来,我校在社会、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声誉越来越高,学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顺利晋升为国家重点技校。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