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充满爱心的,富有情感的。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人。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其人文精神就蕴含在语文课程(包括教材)中。
一、感恩父母,学会孝敬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于我们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生命。当我们阅读《我的父亲》时,我们可以体会刘鸿伏内心,这个农村走出来的土地的儿子,笔端饱含情感,写尽了父亲的艰难、呵护、期盼。当阅读《我的母亲》时,我们可以觉察到三岁丧父的胡适在深情的叙述中对母亲的怀念。他感念的不仅是母亲对于自己生命成长的见证,更是在成长点滴中母亲的关爱之情。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也不乏祖輩代行父母之责的情况。古有《陈情表》中“更相为命”的李密祖孙,今有《边城》中温馨相伴的翠翠与爷爷。孔子说:“仁者爱人。”为人子女者应当懂得这种关爱与付出,感恩父母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去珍爱自己、善待他人。
二、感恩爱情,学会忠贞
当爱情撞进教材,教师不要如临大敌去回避,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我们看到一对冲破家族世仇,自由结合的情侣的抗争,他们有着一方不在绝不苟活的忠贞。《长亭送别》中,我们看到是大家闺秀与穷书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崔莺莺待月西厢下,不听母命不嫁表兄,一举一动都有悖于封建礼教。张君瑞在金榜题名后,也没有“停妻再娶妻,留恋异乡花草”。是彼此对爱情的忠贞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没有忠贞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没有忠贞的伴侣不过是偶尔相遇的浮萍。感恩给予自己幸福和温暖的人,学会去回报他们,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爱情的伟大。
三、感恩友情,学会付出
友情是指人与人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情谊。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我们看到的是韩愈对柳宗元为人的品格、学业成就和做官的政绩等方面的介绍,不虚美不隐恶;更看到柳宗元死后孩子特别小,韩愈代行父责,告慰亡者,这就是友情。在《报任安书》中,我们看到司马迁和任安的志同道合,古语云:“读此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真正的友情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他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纵览苏教版教材,名篇数不胜数,友情源远流长。中国自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优良传统。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只有学会感恩,才能理解友情的含义,才能笑对人生,正视坎坷,有和朋友并肩作战的信心和勇气,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四、感恩国家,学会忠诚
在文明社会里,国家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文化存在的基础。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就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告诫。《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杨德群等人,在国难当头时,毅然去请愿,即便是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了中国女子特有的勇毅。这些弱女子凭着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感念,完成了普通向伟大与永恒的转变。屈原在《离骚》中将这种匹夫之责化为对于香兰芷若的赞叹和追求。流放中身处逆境,备受打击摧残,但那份对故土家园的眷恋和那颗勃勃不息的赤子之心却依然如故。正是忠诚与感恩成就了屈原的千古绝唱。“匹夫之勇”也许毫无力量,但“匹夫之忠”却能惊天动地。有了对国家之恩的感念,滴水也能穿石;有了对国之故土的忠诚,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五、感恩自然,学会保护
古人常说:“造物(自然)弄人。”自然赋予了人的一切。作为万物灵长自然之子的人类,应当感恩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苏轼在浩荡的长江边上,用《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浑自然,他在东去的大江中得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启迪,他在如画江山中感悟了“人生如梦”的真谛。正是由于对博大自然的感念和欣赏,苏东坡才成就了豪放一派的美名,才有了前后两篇《赤壁赋》的传世,才有了“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莫取”的随遇而安。《像山那样思考》中作者感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充满了理性和哲思。《神的一滴》中,梭罗给我们展现了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谛听天籁,用心去和湖山一起沉思。在自然面前人应该收起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姿态,学会感恩,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人皆应有感恩之情。人的内心因感恩而豁达,人的心灵因感恩而柔软,人的情操因感恩而崇高。这份久违的礼物,早就应属于我们的学生,他们学会了感恩,才能感悟孝的真谛,才能明了爱情的忠贞,才能深谙友情的含义,才能知晓对国家的忠诚,才能去尝试欣赏万物的美好。学生属于未来,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陶冶,当他们被感恩之心包容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迎来的将是更加灿烂的明天。感恩教育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也在收获幸福吗?
一、感恩父母,学会孝敬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于我们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生命。当我们阅读《我的父亲》时,我们可以体会刘鸿伏内心,这个农村走出来的土地的儿子,笔端饱含情感,写尽了父亲的艰难、呵护、期盼。当阅读《我的母亲》时,我们可以觉察到三岁丧父的胡适在深情的叙述中对母亲的怀念。他感念的不仅是母亲对于自己生命成长的见证,更是在成长点滴中母亲的关爱之情。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也不乏祖輩代行父母之责的情况。古有《陈情表》中“更相为命”的李密祖孙,今有《边城》中温馨相伴的翠翠与爷爷。孔子说:“仁者爱人。”为人子女者应当懂得这种关爱与付出,感恩父母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去珍爱自己、善待他人。
二、感恩爱情,学会忠贞
当爱情撞进教材,教师不要如临大敌去回避,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我们看到一对冲破家族世仇,自由结合的情侣的抗争,他们有着一方不在绝不苟活的忠贞。《长亭送别》中,我们看到是大家闺秀与穷书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崔莺莺待月西厢下,不听母命不嫁表兄,一举一动都有悖于封建礼教。张君瑞在金榜题名后,也没有“停妻再娶妻,留恋异乡花草”。是彼此对爱情的忠贞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没有忠贞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没有忠贞的伴侣不过是偶尔相遇的浮萍。感恩给予自己幸福和温暖的人,学会去回报他们,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爱情的伟大。
三、感恩友情,学会付出
友情是指人与人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情谊。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我们看到的是韩愈对柳宗元为人的品格、学业成就和做官的政绩等方面的介绍,不虚美不隐恶;更看到柳宗元死后孩子特别小,韩愈代行父责,告慰亡者,这就是友情。在《报任安书》中,我们看到司马迁和任安的志同道合,古语云:“读此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真正的友情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他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纵览苏教版教材,名篇数不胜数,友情源远流长。中国自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优良传统。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只有学会感恩,才能理解友情的含义,才能笑对人生,正视坎坷,有和朋友并肩作战的信心和勇气,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四、感恩国家,学会忠诚
在文明社会里,国家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文化存在的基础。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就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告诫。《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杨德群等人,在国难当头时,毅然去请愿,即便是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了中国女子特有的勇毅。这些弱女子凭着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感念,完成了普通向伟大与永恒的转变。屈原在《离骚》中将这种匹夫之责化为对于香兰芷若的赞叹和追求。流放中身处逆境,备受打击摧残,但那份对故土家园的眷恋和那颗勃勃不息的赤子之心却依然如故。正是忠诚与感恩成就了屈原的千古绝唱。“匹夫之勇”也许毫无力量,但“匹夫之忠”却能惊天动地。有了对国家之恩的感念,滴水也能穿石;有了对国之故土的忠诚,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五、感恩自然,学会保护
古人常说:“造物(自然)弄人。”自然赋予了人的一切。作为万物灵长自然之子的人类,应当感恩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苏轼在浩荡的长江边上,用《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浑自然,他在东去的大江中得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启迪,他在如画江山中感悟了“人生如梦”的真谛。正是由于对博大自然的感念和欣赏,苏东坡才成就了豪放一派的美名,才有了前后两篇《赤壁赋》的传世,才有了“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莫取”的随遇而安。《像山那样思考》中作者感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充满了理性和哲思。《神的一滴》中,梭罗给我们展现了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谛听天籁,用心去和湖山一起沉思。在自然面前人应该收起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姿态,学会感恩,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人皆应有感恩之情。人的内心因感恩而豁达,人的心灵因感恩而柔软,人的情操因感恩而崇高。这份久违的礼物,早就应属于我们的学生,他们学会了感恩,才能感悟孝的真谛,才能明了爱情的忠贞,才能深谙友情的含义,才能知晓对国家的忠诚,才能去尝试欣赏万物的美好。学生属于未来,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陶冶,当他们被感恩之心包容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迎来的将是更加灿烂的明天。感恩教育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也在收获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