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赤子情,拳拳感恩心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2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充满爱心的,富有情感的。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人。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其人文精神就蕴含在语文课程(包括教材)中。
  一、感恩父母,学会孝敬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于我们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生命。当我们阅读《我的父亲》时,我们可以体会刘鸿伏内心,这个农村走出来的土地的儿子,笔端饱含情感,写尽了父亲的艰难、呵护、期盼。当阅读《我的母亲》时,我们可以觉察到三岁丧父的胡适在深情的叙述中对母亲的怀念。他感念的不仅是母亲对于自己生命成长的见证,更是在成长点滴中母亲的关爱之情。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也不乏祖輩代行父母之责的情况。古有《陈情表》中“更相为命”的李密祖孙,今有《边城》中温馨相伴的翠翠与爷爷。孔子说:“仁者爱人。”为人子女者应当懂得这种关爱与付出,感恩父母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去珍爱自己、善待他人。
  二、感恩爱情,学会忠贞
  当爱情撞进教材,教师不要如临大敌去回避,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我们看到一对冲破家族世仇,自由结合的情侣的抗争,他们有着一方不在绝不苟活的忠贞。《长亭送别》中,我们看到是大家闺秀与穷书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崔莺莺待月西厢下,不听母命不嫁表兄,一举一动都有悖于封建礼教。张君瑞在金榜题名后,也没有“停妻再娶妻,留恋异乡花草”。是彼此对爱情的忠贞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没有忠贞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没有忠贞的伴侣不过是偶尔相遇的浮萍。感恩给予自己幸福和温暖的人,学会去回报他们,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爱情的伟大。
  三、感恩友情,学会付出
  友情是指人与人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情谊。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我们看到的是韩愈对柳宗元为人的品格、学业成就和做官的政绩等方面的介绍,不虚美不隐恶;更看到柳宗元死后孩子特别小,韩愈代行父责,告慰亡者,这就是友情。在《报任安书》中,我们看到司马迁和任安的志同道合,古语云:“读此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真正的友情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他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纵览苏教版教材,名篇数不胜数,友情源远流长。中国自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优良传统。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只有学会感恩,才能理解友情的含义,才能笑对人生,正视坎坷,有和朋友并肩作战的信心和勇气,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四、感恩国家,学会忠诚
  在文明社会里,国家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文化存在的基础。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就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告诫。《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杨德群等人,在国难当头时,毅然去请愿,即便是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了中国女子特有的勇毅。这些弱女子凭着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感念,完成了普通向伟大与永恒的转变。屈原在《离骚》中将这种匹夫之责化为对于香兰芷若的赞叹和追求。流放中身处逆境,备受打击摧残,但那份对故土家园的眷恋和那颗勃勃不息的赤子之心却依然如故。正是忠诚与感恩成就了屈原的千古绝唱。“匹夫之勇”也许毫无力量,但“匹夫之忠”却能惊天动地。有了对国家之恩的感念,滴水也能穿石;有了对国之故土的忠诚,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五、感恩自然,学会保护
  古人常说:“造物(自然)弄人。”自然赋予了人的一切。作为万物灵长自然之子的人类,应当感恩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苏轼在浩荡的长江边上,用《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浑自然,他在东去的大江中得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启迪,他在如画江山中感悟了“人生如梦”的真谛。正是由于对博大自然的感念和欣赏,苏东坡才成就了豪放一派的美名,才有了前后两篇《赤壁赋》的传世,才有了“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莫取”的随遇而安。《像山那样思考》中作者感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充满了理性和哲思。《神的一滴》中,梭罗给我们展现了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谛听天籁,用心去和湖山一起沉思。在自然面前人应该收起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姿态,学会感恩,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人皆应有感恩之情。人的内心因感恩而豁达,人的心灵因感恩而柔软,人的情操因感恩而崇高。这份久违的礼物,早就应属于我们的学生,他们学会了感恩,才能感悟孝的真谛,才能明了爱情的忠贞,才能深谙友情的含义,才能知晓对国家的忠诚,才能去尝试欣赏万物的美好。学生属于未来,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陶冶,当他们被感恩之心包容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迎来的将是更加灿烂的明天。感恩教育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也在收获幸福吗?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苦功夫,因为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影响师生的自我效能感。然而,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不仅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要立足于学情,遵循教学的可接受性和最优化原则,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现有的心智发展水平,最终达到导教和促学的目的。  讲完了《逍遥游》这篇课文,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
期刊
诗词教学不在于给学生讲授了多少首诗歌,而在于唤醒、激励学生自觉自愿地亲近诗歌,从这些精美的作品中感受人间的至情至性。通过李仁甫老师的《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进而探究中学古诗词课的教学方式,从而寻觅到诗词教学的津梁,帮助学生找到并徜徉于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至美境界。  “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
期刊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名著之一,集中体现了我国语言艺术的极高成就,其精炼简约的语言也构建起了《红楼梦》唯美的文学艺术境界。在《红楼梦》当中,最具女性之美的是林黛玉,她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主要的女性人物,体现出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下面笔者以林黛玉的语言为例,来比对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性,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出古文的音律之美、简约之美、意境之美,以及现代文的平实质朴之美。  一、林黛玉的语言特
期刊
写作素材是写作当中用来优化文章的优美字句、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材料,是写作的前提和保障。《红楼梦》是中华文坛中的至尊瑰宝,不但“文备众体”,而且入情入景,惊艳世人。品读《红楼梦》,不仅可以从中寻觅写作技巧,还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素材,积累连珠妙语,积淀哲理故事,凝练深邃思想,夯实写作素材的根基。因此,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红楼梦》中收集写作素材,使学生学会捕捉优美文句,体悟具有深层含义的话语,进而品评、
期刊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作者忽然听到琵琶之声,忘却了回家的路。这是人与音乐的偶然相遇,正值作者被贬之际,郁郁不得志的内心被这美妙的琴声拨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这是士人与歌女的相遇。一个是仕途之路荆棘坎坷的士人,一个是流浪江湖孤单落魄的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此刻作者感到自己就如同被商人抛弃的歌女一般,对国家忠心可鉴,却落
期刊
现当代诗歌在高中语文学习与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诗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抽象含蓄、晦涩难懂的,尤其是情感,很多时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最简便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主要有因声求气(即朗读法)、因风起浪(即背景介绍法)和析句析字(即语境法)。  没有诗歌的
期刊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该阶段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古典诗词生动而凝练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  一、古典诗词中的“炼字”现象  说起“炼字”,每一个高中生都不会陌生。  一是因为“炼字”是诸多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它在诗词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比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
期刊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文体分类的专项写作训练较多,绝大多数是整体性的作文练笔,而对作文过程性的指导、作文局部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浮泛。作文中引用诗文这种问题也只是略有提及。在行文中灵活应用已经积累的古诗文资源及其相关拓展内容,这一类的策略指导还相当缺乏。古诗文及其拓展性诗句的直接引用,要与作文内容契合,不可牵强附会。引用的诗句文段或可补充内容,增加文学意蕴,或可支撑观点。直接引用古诗文的名言警句,按引用的
期刊
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从阅读到领悟再到语言运用,就是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与反应的过程。因此,阅读一般可以分为感知、欣赏、评价和反馈四个层面,课外阅读指导,就是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理性批判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思维空间上的拓展,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即把控学生的“初步感知—理解领悟—分析鉴赏—表达反馈”四个环节。据此,笔者针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期刊
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上好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提问之“智”  在“激趣”中“启智”,并运用智力去“寻法”,这是“智趣”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1.科学性  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