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实际
问题;解决;生活情境;动
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3—0076—01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法则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1.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列举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数学中的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道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创设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境: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当作生日礼物。妈妈给了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很快理解了上式的算理。
二、把数学带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只有经过应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刻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由此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先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然后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计算出的结果会出现违背客观实际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手臂伸开的长度、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以及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编辑:谢颖丽
问题;解决;生活情境;动
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3—0076—01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法则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1.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列举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数学中的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道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创设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境: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当作生日礼物。妈妈给了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很快理解了上式的算理。
二、把数学带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只有经过应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刻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由此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先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然后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计算出的结果会出现违背客观实际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手臂伸开的长度、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以及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