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审美教学,是丰富学生心灵、完善其人格的教育过程。在开放、多元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美激发学生的情感、涤荡学生的心灵,最终使学生真正地沉浸于语文的美境之中,充分感知由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文化积淀及深邃的人生哲理所构成的人文之美,实现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成长为品性方正、人格健全的人。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人文精神 美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163-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学生心灵、完善其人格、提升素养的有力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教师的引导,学生与课文文本进行具有一定层级性的交流,获得相应的美感体验。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入心,最终达到升华情感、陶冶品性的教育目的。
1 语文阅读教学的美学意义
语文课本是独具魅力的中国语言、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精品集,那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优美的散文、戏剧、小说,逻辑严密的议论文,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美育因子,闪耀着美的风采与光辉,是使学生在语文圣殿中享受到自由和愉悦之美感,进而解放心灵,提升素质,强化创新意识,培养人文情怀的绝好材料。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贯彻审美教育,师生共同就语文课本进行探索美、发现美、阐释美、创造美等一系列美育活动,引领学生进入高尚、纯洁的审美世界,使学生在感受到文学艺术作品博大精深、雄浑厚重的人文魅力的同时,充分、综合而全面地理解美的真谛,并最终成长为具有较高文明程度、思维完善、人格健全的独立个体。可以说,美育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是语文教育构建、定型的重要标志。
2 语文阅读教学的三层境界
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这种美的感知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从情感层面、心灵层面乃至人格层面,由朦胧至清晰,由芜杂至系统,由无可言说至溢于文表,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层层激荡,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激情、动心、浸染,逐渐成长、成熟,最终走向成功。
2.1 激情: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情感
情感的激荡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层次,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之后,学生将顺其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无一不是人类世界美好情感的具体反映。为了更好地以情动人、以情引趣、以情促学,教师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策略,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中来,真实感受语文之中所蕴含着的真情厚意。首先,教师要做到感动自己。情感是做不得伪的,只有当教师倾注情感、以情入文,才能真正掌握撼动人心的巨大力量,才能真正感动学生,使之达到情动而勃发的境界。当教师吟诵着温情秀美的《济南的冬天》、讴歌着自由搏击的《海燕》、描绘着险峻壮美的《三峡》,也就真切地撩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其次,教师应当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通过图文展示、或是采用音乐渲染的手段,激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领学生的情感起伏,使其迅速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学习中来。例如,通过课件展示《苏州园林》之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艺术之美,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打通现实世界与语文之境的通道,使语文不再是摸不到、看不清的雾中之花,不再是超脱现实的“空中楼阁”,不再是遥远年代的深情回忆,而是真实的人生。例如,在讲授《论语十则》时,要讲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学生模拟千年前孔子与学生之间其乐融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情感上的接纳,将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件乐事、趣事。
2.2 动心: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感悟
动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二层次,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将其所认知感受到的感性之美上升到理性层面,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语文所反映出的感人至深的人类之爱、雄浑壮美的自然之景、深刻凝练的哲学之义。这是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美境,为语文之美所感染、触动之后的又一关键阶段。教师要授之以渔,尊重、顺应和启发学生之“心”,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思辨,将自身情感层面上的朦胧、杂乱的情感梳理清晰,并进一步总结和升华,从而使之成为学生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经验,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笔者在讲解《理想》一课时,有学生谈及台湾作家三毛幼年时的理想是做一名拾荒人,教师在表扬该生博学善思的同时,借机与学生一起探讨树立理想标准和方法,学生们兴致极高,心中也深深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时设疑,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再思考,以使其提升、再提升。例如在讲解《羚羊木雕》时,教师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礼物应不应该送?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这些问题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之围绕事件本身思考关于亲情、友谊、利益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真正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3 浸染:熏染学生语文阅读的人文情怀
浸染,具体是指学生身心完全沉浸在语文所构建的美境中,深刻认同其所展示和宣扬的美的典范和标准,并以此来规范自身行为、陶冶品格性情、树立人生理想、完善自我人格。浸染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学生在经过激情、动心之后的必由之路。语文阅读教学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的真、善、美,学生受到情感的冲击、心灵的震动,辨别了美丑、明确了是非,自然要受到熏陶和感染,并确定相应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出语文教材中对生命的理解、人类世界的认知,使学生从最初悦耳悦目的情感体验,上升为对悦心悦意的领悟和欣赏,进而上升到对人生理想悦神悦志的执着追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生问题进行思考,并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们经过探究而得来的人生“真理”,呵护学生所萌发出的种种稚嫩之语,使学生的品性得以怡养、行为得以教化、人格得以完善。
3 结语
我国著名美学家童庆炳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肉体与精神、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重要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境界,充分挖掘语文之美,引导学生体会美、感知美、想象美、品味美,构建并完善学生的语文审美心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完成知识授受、智慧开启、人生润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郑明华.追寻美的足迹再现美的情境[J].教学经验,2002.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人文精神 美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163-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学生心灵、完善其人格、提升素养的有力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教师的引导,学生与课文文本进行具有一定层级性的交流,获得相应的美感体验。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入心,最终达到升华情感、陶冶品性的教育目的。
1 语文阅读教学的美学意义
语文课本是独具魅力的中国语言、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精品集,那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优美的散文、戏剧、小说,逻辑严密的议论文,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美育因子,闪耀着美的风采与光辉,是使学生在语文圣殿中享受到自由和愉悦之美感,进而解放心灵,提升素质,强化创新意识,培养人文情怀的绝好材料。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贯彻审美教育,师生共同就语文课本进行探索美、发现美、阐释美、创造美等一系列美育活动,引领学生进入高尚、纯洁的审美世界,使学生在感受到文学艺术作品博大精深、雄浑厚重的人文魅力的同时,充分、综合而全面地理解美的真谛,并最终成长为具有较高文明程度、思维完善、人格健全的独立个体。可以说,美育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是语文教育构建、定型的重要标志。
2 语文阅读教学的三层境界
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这种美的感知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从情感层面、心灵层面乃至人格层面,由朦胧至清晰,由芜杂至系统,由无可言说至溢于文表,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层层激荡,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激情、动心、浸染,逐渐成长、成熟,最终走向成功。
2.1 激情: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情感
情感的激荡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层次,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之后,学生将顺其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无一不是人类世界美好情感的具体反映。为了更好地以情动人、以情引趣、以情促学,教师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策略,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中来,真实感受语文之中所蕴含着的真情厚意。首先,教师要做到感动自己。情感是做不得伪的,只有当教师倾注情感、以情入文,才能真正掌握撼动人心的巨大力量,才能真正感动学生,使之达到情动而勃发的境界。当教师吟诵着温情秀美的《济南的冬天》、讴歌着自由搏击的《海燕》、描绘着险峻壮美的《三峡》,也就真切地撩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其次,教师应当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通过图文展示、或是采用音乐渲染的手段,激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领学生的情感起伏,使其迅速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学习中来。例如,通过课件展示《苏州园林》之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艺术之美,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打通现实世界与语文之境的通道,使语文不再是摸不到、看不清的雾中之花,不再是超脱现实的“空中楼阁”,不再是遥远年代的深情回忆,而是真实的人生。例如,在讲授《论语十则》时,要讲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学生模拟千年前孔子与学生之间其乐融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情感上的接纳,将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件乐事、趣事。
2.2 动心: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感悟
动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二层次,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将其所认知感受到的感性之美上升到理性层面,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语文所反映出的感人至深的人类之爱、雄浑壮美的自然之景、深刻凝练的哲学之义。这是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美境,为语文之美所感染、触动之后的又一关键阶段。教师要授之以渔,尊重、顺应和启发学生之“心”,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思辨,将自身情感层面上的朦胧、杂乱的情感梳理清晰,并进一步总结和升华,从而使之成为学生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经验,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笔者在讲解《理想》一课时,有学生谈及台湾作家三毛幼年时的理想是做一名拾荒人,教师在表扬该生博学善思的同时,借机与学生一起探讨树立理想标准和方法,学生们兴致极高,心中也深深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时设疑,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再思考,以使其提升、再提升。例如在讲解《羚羊木雕》时,教师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礼物应不应该送?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这些问题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之围绕事件本身思考关于亲情、友谊、利益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真正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3 浸染:熏染学生语文阅读的人文情怀
浸染,具体是指学生身心完全沉浸在语文所构建的美境中,深刻认同其所展示和宣扬的美的典范和标准,并以此来规范自身行为、陶冶品格性情、树立人生理想、完善自我人格。浸染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学生在经过激情、动心之后的必由之路。语文阅读教学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的真、善、美,学生受到情感的冲击、心灵的震动,辨别了美丑、明确了是非,自然要受到熏陶和感染,并确定相应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出语文教材中对生命的理解、人类世界的认知,使学生从最初悦耳悦目的情感体验,上升为对悦心悦意的领悟和欣赏,进而上升到对人生理想悦神悦志的执着追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生问题进行思考,并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们经过探究而得来的人生“真理”,呵护学生所萌发出的种种稚嫩之语,使学生的品性得以怡养、行为得以教化、人格得以完善。
3 结语
我国著名美学家童庆炳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肉体与精神、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重要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境界,充分挖掘语文之美,引导学生体会美、感知美、想象美、品味美,构建并完善学生的语文审美心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完成知识授受、智慧开启、人生润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郑明华.追寻美的足迹再现美的情境[J].教学经验,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