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目前大多数老师仍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将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以促进小学学生思维空间的发散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能够解决数学问题是需要相应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善于利用数学科学的数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够更快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数学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
第一,学生的数学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偏弱。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对学生来说难度加大,并且公式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性都是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才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数学学习。并且六年级的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初中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理科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位置与方向、百分数和负数等内容,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非常常见。而这些知识点所涉及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数学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书写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目前很多六年级的学生因创新思维能力偏弱,而导致对这些特定的数学公式、符号等不熟悉或记得不够牢固,就容易造成图形、符号、公式的混乱,也就无法正确用数学语言形式把答案组织完整。
第二,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是被动式学习。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为学生奠定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基础和兴趣。若是基础偏弱的学生则会在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中缺少学习的动力,认为数学学科比较难,也就不喜欢主动去参与到课堂中。再者因为六年级数学知识的记忆性新知识较少,更多的是强调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组合应用,更是加大了问题的难度,对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要求更深一层次。这样的数学学习对于原本基础偏弱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的困难,主动学习的兴趣大大地被消磨了。并且,每一次课堂的时间也是非常的有限,老师在讲解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时,并不会给学生很多独自思考的时间,直接就对难的问题进行讲解,而且过程讲解也相对会简单,能够接受的学生就接受,接受不了的学生也就不了了之。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只能够按照老师给出的步骤死记硬背,然后按部就班,也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推理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之重要,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且加以专心研究。小学六年级的数学难度较之前的学习上升了很大一阶段,各种知识点整合的运用,需要学生能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积极地发挥自己身主动性,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六年级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将课堂导入换成小故事的讲解,以此把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注意力从课间转移到课堂中。同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都是充满着数学的知识,深入了解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开始学习《观察物体》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第一节课老师可以根据通过播放牛顿在树下休息被苹果砸中,从而得到了关于“万有引力”定律。随之老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当时是你被苹果砸中,你是否会发现“万有引力”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之后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大自然中每一物体、每一个现象都会存在自身的规律,需要学生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需要我们平时加以细心观察,以此进入到本节课堂的学习中。随之展开“观察的范围”讨论,首先让学生说说现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坐着的时候能够看到窗外什么物体,那么站起来的时候又可以看到什么物体。结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34页所学习到的知识,说说看到的物体及理由。通过学生喜欢听故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摒弃照本宣读、按部就班的传统式教学方式,采用符合学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活动环节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强化动作与思维的联系。作为小学数学老师,需要善于运用这个理论,在课前设计好课堂中每一个能够充分让学生动手的活动环节。通过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感官得到锻炼,还能够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在课上提供了三种图形的纸板,分别为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每一个图形分别都有一个中心点A,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实践。要求把这三个图形分别沿着直尺边滚一圈,同时描出A点的行动轨迹。之后比较三种图形中A点的行动轨迹,各小组自行总结出结论。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此环节中,从而通过自己的發现总结出关于“圆”的认识。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对圆的直观动作思维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思维,然后加以学生自身逻辑思维的驱动,将新的抽象知识点转化成为学生通俗易懂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3. 充分利用类比思想
“类比”一词可以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似之处的事物进行比较,比如圆形和椭圆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在学生的学习环节中开展类比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甚至是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推理,从而更好地达到巩固旧知识、吸收新知识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从中了解物体的属性,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点,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老师在上完课程内容后,介绍我们在实际生活能够遇到的百分数应用场景。比如我们经常光顾的超市里,有打折的货物经常只是标出几几折,而不是标出打折后的价钱,比如“7折”“降价20%”等字样。然后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回顾分数的使用方法,比如80/100这个分数,其实也可以写成80%,从而让学生明白百分数可以转换成多种形式来计算,引导学生可以使用多种形式进行解答问题,学会举一反三的灵活思维。因此,在今后的小数数学教学中,可以常用类比的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类比的手法,增加学生动手环节等方法,促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习惯,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明明.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学周刊,2014,79(22):102.
[2]杨清,成华强.刍议培养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策略[J].教师,2017(66):196.
[3]张轩琪,柳江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5(19):17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能够解决数学问题是需要相应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善于利用数学科学的数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够更快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数学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
第一,学生的数学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偏弱。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对学生来说难度加大,并且公式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性都是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才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数学学习。并且六年级的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初中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理科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位置与方向、百分数和负数等内容,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非常常见。而这些知识点所涉及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数学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书写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目前很多六年级的学生因创新思维能力偏弱,而导致对这些特定的数学公式、符号等不熟悉或记得不够牢固,就容易造成图形、符号、公式的混乱,也就无法正确用数学语言形式把答案组织完整。
第二,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是被动式学习。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为学生奠定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基础和兴趣。若是基础偏弱的学生则会在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中缺少学习的动力,认为数学学科比较难,也就不喜欢主动去参与到课堂中。再者因为六年级数学知识的记忆性新知识较少,更多的是强调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组合应用,更是加大了问题的难度,对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要求更深一层次。这样的数学学习对于原本基础偏弱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的困难,主动学习的兴趣大大地被消磨了。并且,每一次课堂的时间也是非常的有限,老师在讲解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时,并不会给学生很多独自思考的时间,直接就对难的问题进行讲解,而且过程讲解也相对会简单,能够接受的学生就接受,接受不了的学生也就不了了之。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只能够按照老师给出的步骤死记硬背,然后按部就班,也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推理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之重要,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且加以专心研究。小学六年级的数学难度较之前的学习上升了很大一阶段,各种知识点整合的运用,需要学生能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积极地发挥自己身主动性,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六年级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将课堂导入换成小故事的讲解,以此把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注意力从课间转移到课堂中。同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都是充满着数学的知识,深入了解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开始学习《观察物体》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第一节课老师可以根据通过播放牛顿在树下休息被苹果砸中,从而得到了关于“万有引力”定律。随之老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当时是你被苹果砸中,你是否会发现“万有引力”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之后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大自然中每一物体、每一个现象都会存在自身的规律,需要学生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需要我们平时加以细心观察,以此进入到本节课堂的学习中。随之展开“观察的范围”讨论,首先让学生说说现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坐着的时候能够看到窗外什么物体,那么站起来的时候又可以看到什么物体。结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34页所学习到的知识,说说看到的物体及理由。通过学生喜欢听故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摒弃照本宣读、按部就班的传统式教学方式,采用符合学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活动环节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强化动作与思维的联系。作为小学数学老师,需要善于运用这个理论,在课前设计好课堂中每一个能够充分让学生动手的活动环节。通过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感官得到锻炼,还能够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在课上提供了三种图形的纸板,分别为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每一个图形分别都有一个中心点A,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实践。要求把这三个图形分别沿着直尺边滚一圈,同时描出A点的行动轨迹。之后比较三种图形中A点的行动轨迹,各小组自行总结出结论。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此环节中,从而通过自己的發现总结出关于“圆”的认识。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对圆的直观动作思维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思维,然后加以学生自身逻辑思维的驱动,将新的抽象知识点转化成为学生通俗易懂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3. 充分利用类比思想
“类比”一词可以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似之处的事物进行比较,比如圆形和椭圆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在学生的学习环节中开展类比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甚至是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推理,从而更好地达到巩固旧知识、吸收新知识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从中了解物体的属性,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点,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老师在上完课程内容后,介绍我们在实际生活能够遇到的百分数应用场景。比如我们经常光顾的超市里,有打折的货物经常只是标出几几折,而不是标出打折后的价钱,比如“7折”“降价20%”等字样。然后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回顾分数的使用方法,比如80/100这个分数,其实也可以写成80%,从而让学生明白百分数可以转换成多种形式来计算,引导学生可以使用多种形式进行解答问题,学会举一反三的灵活思维。因此,在今后的小数数学教学中,可以常用类比的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类比的手法,增加学生动手环节等方法,促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习惯,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明明.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学周刊,2014,79(22):102.
[2]杨清,成华强.刍议培养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策略[J].教师,2017(66):196.
[3]张轩琪,柳江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5(1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