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石咀村彝族村民在语言选择、语言精通、语言态度等方面的实地调查及有关资料表明:石咀村已经被汉化,成为典型的城中村;村里不存在双语现象,村民使用的语言已由彝语转用为汉语;村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会少部分彝语,彝语在石咀村中的语言地位基本丧失;但彝族人大都希望学会彝语。导致语言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正视语言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合的消亡,来到自由的领域,“悲”从何来?于其身何加焉?
关键词:语言变迁;彝族;城市扩大
石咀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位于昆明市西部,距离昆明市中心10公里,受马街街道办事处下的普坪居委会管辖,分为大石咀和小石咀,总人口有263人,其中彝族人约占8%,这里有大量的外地人,汉族占多数,还有苗族,蒙古族等。村子位于山坡上,房屋呈密集型分布属于小聚居。
由于大小石咀彝语语言变迁情况差别较大,需分开调查论述,本文着重对大石咀村的情况进行论述。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村中30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语言精通、语言态度、语言倾向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石咀村彝族彝语的掌握情况,探讨从彝语变迁到汉语的原因及影响。考虑到语言变迁涉及的年龄差异,即如果老年人出现了语言变迁现象,青少年和中年人则也会如此,所以我们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身上。
本研究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区中少数民族语言的变迁,转用原因及方式和语言接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石咀村彝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1.语言习得
注:问卷调查中此题可以多选
上表1显示,在调查的30人中,都会说当地汉语方言,而只有10人会少许彝语,并且会说彝语的人集中在60岁以上,而60岁以上的人却不会讲普通话,会说彝语也只能进行简单的日常聊天。这就说明石咀村彝族彝语处于濒危灭亡的状态,多数人的语言已经从彝语变迁为汉语。所以在石咀村很少有双语现象,只有操当地汉语方言的单语现象。
2.语言选择
由于石咀村处于完全被汉语同化的状态,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彝语,所以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与同乡交流都是用本地汉语方言,基本不存在在彝语和当地汉语方言两者之间选择,只有双方都是彝族的老年人打招呼时偶尔会用彝语。有些青年和成年人与外地人交谈时还会使用普通话。
3.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语言、其他民族语言和汉语的使用态度,是一种复杂社会心理现象,它也反映着人们的语言观。我们主要从彝族对普通话、当地汉语方言、彝语的重视和喜欢程度以及三种语言的用处方面也就是情感认同和功能评价来分析彝语和汉语各自在石咀村的地位。
由表2可知在所调查的彝族人中90%的人认为学习及会说彝语有一定用处,并有20%的人认为会说彝语很有用,只有10%的人认为学习彝语没有用处。这就使我们了解虽然彝族人大都不会说彝语但对本民族还存在民族情结,认为会说彝语是对祖先文化的传承,也有人觉得学会彝语相当于掌握另一门语言,学会另一种本领。至于认为说彝语没有用处的人,大都是在外务工多年,认为彝语用途很狭窄,连本村都不通用,更不用说在整个社会上的作用了。
由上述两个表可以看出,由于石咀村彝族人离彝语越来越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当地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所以最喜欢当地汉语方言的占70%,因为当地汉语方言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对他们的作用最大。而只有1人喜欢彝语。在认为最重要的语言中普通话占57%,当地汉语方言占43%,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通话是官话,全国最通用的语言,可以看出彝族人对汉语有相当高的认可程度。令人吃惊的是没有1人认为彝语最重要,这就与普通话和当地汉语方言形成鲜明对比,彝语在石咀村的通用情况及地位可见一斑。
二、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情况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生活的直接表现,并随之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所以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语言的变迁。那么,石咀村彝语语言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地汉语方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并是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
石咀村是完全被汉化的村庄,村中无论风俗习惯、社会风气还是语言特点都跟汉族无异。据老人讲述,他们小时候父母会教授彝语,可是上学之后不再学习,所以都不再说。可见语言从上世纪四五十年就已经开始变迁,直到今天经过五六十年的变化,大家大都摒弃了这门语言。村中除了高龄老人在与别的会说彝族的老人见面寒暄时偶尔用彝语,其它情况都是当地汉语方言。汉语方言即昆明话已成为当地的主流,人们不管是在家庭内部聊天,还是与外地人交谈;不管是在开会、发言还是学习交流,当地汉语方言的使用畅通无阻。如果有人不会说当地汉语方言,听起来反而会觉得别扭。学习汉语并用汉语交流已是人们的共识,深深扎根于人们头脑中。
2.只有老年人会少部分彝语,青少年已不能听懂,彝语逐渐消失
在所调查的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说彝语,但也只是日常常用词如吃饭、睡觉、星星、月亮等。40岁到60岁的人不会说彝语,只能听懂简单的词,至于青少年则完全丧失了彝语使用能力,既不会说也听不懂。这种严峻的局面势必会导致彝语的逐渐消亡。至于彝语文字则更不被人们所掌握。对于大多数不会说彝语的彝族人来讲,学习彝文只会难上加难增加他们的语言负担。
石咀村语言变迁也可称之为语言转用。戴庆厦指出,语言转用(language shift)就是一个民族或另一个名族的一部分放弃使用母语而转用另一个民族语言的现象[1]。对于石咀村彝族村民来讲,他们已经完成了语言转用的过程,从少数民族转用汉语。这种现象是自然发生的,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所以,日渐消亡的彝语并不能也无法与日渐兴盛的汉语方言竞争,石咀村现今只把汉语作为本村的通用语言。
3.彝族人们希望学习彝语,存在民族情结 在调查中98%的人认为学习彝语利大于弊。身为彝族人,他们渴望掌握自己本民族语言,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传承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对他们来说,虽然习得汉语,与其他民族友好交流、增进团结,却失去了自己民族的个性,遗失了祖先原本独树一帜的文化。对于彝语的逐渐消失,这种无法挽回的局面,他们内心也只能充满无奈。
三、石咀村彝族人语言变迁的原因
语言变迁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移民、迁徙、民族融合等。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1.城市扩张,边缘乡村成为城中村
昆明市有全国为数不多的米轨小火车,只有几节车厢,是战乱时法国人所修,这趟火车从昆名北站直达石咀村,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前石咀村就已是城市的交通枢纽。如今发电厂、玻璃厂等大量工厂的建立,给石咀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石咀村紧挨昆明西部客运站,这也使得石咀村居民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并且即将建成的地铁也会把石咀村带入城市未来的发展中。
与外界的大量接触也促使语言的变迁,彝族人们不得不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中,用汉语与他人交流,融入另一个语言环境中。语言一旦转变,石咀村就成为一个完全被同化的城中村。所以,城市扩张及其引起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的主要原因。
2.外地人的大量涌入,产生语言冲击波
首先,当地彝族人大都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每家每户都盖着三、四层的小楼,以租房为生,房子租给外地人,这也迫使他们用昆明话或普通话与外地人交流。其次,石咀村居住着许多从河南、河北、湖南、四川等地逃避灾难的人,他们长年定居在石咀,与当地彝族人融合相处,并且通婚,彝族与汉族的通婚中,尽管南方是彝族,女方是汉族,但结婚之后都采用汉语。这就导致不管是与外地人交流还是家庭用于都使用汉语,彝语的地位逐渐下降。值的注意的是,彝族被完全同化,而汉族却没有受影响,这也说明当时彝语的生命力非常薄弱。
3.没有系统的彝语教学
石咀村没有学校,孩子上学都去附近地区如:马街。这些学校则是采用汉语教学,没有彝语课程。所以从小开始,人们都没有系统地学习彝语,在家里也只有家长偶尔的传授,起不到根本作用,学习上的漏洞再加上用彝语与他人交流的障碍把彝语一步步推向死亡。再者,社区居委会也没有加强彝语知识的普及,村中的广播也是用汉语,村里也没有彝族标志或建筑,更不存在浓厚的彝语文化氛围。
语言变迁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民族的融合,汉族和彝族的大量接触与交流打破了石咀村彝族小聚居的局面。
四、对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的反思
事物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组成的,新出现的事物有利也有弊,语言变迁是两个民族相互接触的结果,对民族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对语言变迁结果的认识和研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会有不同的结论。在此,本文从两个角度阐述石咀村语言变迁的影响。
1.从石咀村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经济因素是促进语言变迁的主要原因,经济基础条件薄弱的民族往往向经济富裕的民族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彼此的经济交流,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石咀村中彝族人不甘于自身的落后,在经济发展新机遇面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进步,放弃传统的语言、习俗特点,积极地学习先进语言,这就克服了语言障碍,消除了语言隔阂,促进了彝汉的经济文化交往。从这个方面来说,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利大于弊。
2.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看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两者相互影响才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所以语言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上影响着文化。语言变迁将使民族语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若干因素(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功能等)发生变异和变革,脱离原来的发展轨道,最终将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石咀村彝族村民目前过汉语的节日,易汉姓,穿汉服等方面清楚地反映出当地彝族已丢弃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损失,从这个方面来说,语言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弊大于利。
结语
语言变迁的发生是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是某些民族发展的必然体现。民族的发展、变化对语言的发展、变化起制约作用,它规定语言发展的方向[3]。语言变迁是语言整体功能的一种变化,是语言发展中常见的普遍现象。石咀村彝族的语言变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是城市扩大背景下的典型例子。它给我们展示了多种语言接触中“和谐—竞争—衰亡—变迁”的过程。我们应该重视并多方面认识语言变迁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语言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戴庆厦.论我们民族的语言转用[J].语文建设.1987(4).
[2]李怀宇.浅论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转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7).
[3]戴庆厦.语言和民族[J].民族研究.1983(1)
关键词:语言变迁;彝族;城市扩大
石咀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位于昆明市西部,距离昆明市中心10公里,受马街街道办事处下的普坪居委会管辖,分为大石咀和小石咀,总人口有263人,其中彝族人约占8%,这里有大量的外地人,汉族占多数,还有苗族,蒙古族等。村子位于山坡上,房屋呈密集型分布属于小聚居。
由于大小石咀彝语语言变迁情况差别较大,需分开调查论述,本文着重对大石咀村的情况进行论述。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村中30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语言精通、语言态度、语言倾向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石咀村彝族彝语的掌握情况,探讨从彝语变迁到汉语的原因及影响。考虑到语言变迁涉及的年龄差异,即如果老年人出现了语言变迁现象,青少年和中年人则也会如此,所以我们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身上。
本研究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区中少数民族语言的变迁,转用原因及方式和语言接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石咀村彝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1.语言习得
注:问卷调查中此题可以多选
上表1显示,在调查的30人中,都会说当地汉语方言,而只有10人会少许彝语,并且会说彝语的人集中在60岁以上,而60岁以上的人却不会讲普通话,会说彝语也只能进行简单的日常聊天。这就说明石咀村彝族彝语处于濒危灭亡的状态,多数人的语言已经从彝语变迁为汉语。所以在石咀村很少有双语现象,只有操当地汉语方言的单语现象。
2.语言选择
由于石咀村处于完全被汉语同化的状态,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彝语,所以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与同乡交流都是用本地汉语方言,基本不存在在彝语和当地汉语方言两者之间选择,只有双方都是彝族的老年人打招呼时偶尔会用彝语。有些青年和成年人与外地人交谈时还会使用普通话。
3.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语言、其他民族语言和汉语的使用态度,是一种复杂社会心理现象,它也反映着人们的语言观。我们主要从彝族对普通话、当地汉语方言、彝语的重视和喜欢程度以及三种语言的用处方面也就是情感认同和功能评价来分析彝语和汉语各自在石咀村的地位。
由表2可知在所调查的彝族人中90%的人认为学习及会说彝语有一定用处,并有20%的人认为会说彝语很有用,只有10%的人认为学习彝语没有用处。这就使我们了解虽然彝族人大都不会说彝语但对本民族还存在民族情结,认为会说彝语是对祖先文化的传承,也有人觉得学会彝语相当于掌握另一门语言,学会另一种本领。至于认为说彝语没有用处的人,大都是在外务工多年,认为彝语用途很狭窄,连本村都不通用,更不用说在整个社会上的作用了。
由上述两个表可以看出,由于石咀村彝族人离彝语越来越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当地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所以最喜欢当地汉语方言的占70%,因为当地汉语方言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对他们的作用最大。而只有1人喜欢彝语。在认为最重要的语言中普通话占57%,当地汉语方言占43%,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通话是官话,全国最通用的语言,可以看出彝族人对汉语有相当高的认可程度。令人吃惊的是没有1人认为彝语最重要,这就与普通话和当地汉语方言形成鲜明对比,彝语在石咀村的通用情况及地位可见一斑。
二、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情况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生活的直接表现,并随之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所以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语言的变迁。那么,石咀村彝语语言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地汉语方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并是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
石咀村是完全被汉化的村庄,村中无论风俗习惯、社会风气还是语言特点都跟汉族无异。据老人讲述,他们小时候父母会教授彝语,可是上学之后不再学习,所以都不再说。可见语言从上世纪四五十年就已经开始变迁,直到今天经过五六十年的变化,大家大都摒弃了这门语言。村中除了高龄老人在与别的会说彝族的老人见面寒暄时偶尔用彝语,其它情况都是当地汉语方言。汉语方言即昆明话已成为当地的主流,人们不管是在家庭内部聊天,还是与外地人交谈;不管是在开会、发言还是学习交流,当地汉语方言的使用畅通无阻。如果有人不会说当地汉语方言,听起来反而会觉得别扭。学习汉语并用汉语交流已是人们的共识,深深扎根于人们头脑中。
2.只有老年人会少部分彝语,青少年已不能听懂,彝语逐渐消失
在所调查的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说彝语,但也只是日常常用词如吃饭、睡觉、星星、月亮等。40岁到60岁的人不会说彝语,只能听懂简单的词,至于青少年则完全丧失了彝语使用能力,既不会说也听不懂。这种严峻的局面势必会导致彝语的逐渐消亡。至于彝语文字则更不被人们所掌握。对于大多数不会说彝语的彝族人来讲,学习彝文只会难上加难增加他们的语言负担。
石咀村语言变迁也可称之为语言转用。戴庆厦指出,语言转用(language shift)就是一个民族或另一个名族的一部分放弃使用母语而转用另一个民族语言的现象[1]。对于石咀村彝族村民来讲,他们已经完成了语言转用的过程,从少数民族转用汉语。这种现象是自然发生的,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所以,日渐消亡的彝语并不能也无法与日渐兴盛的汉语方言竞争,石咀村现今只把汉语作为本村的通用语言。
3.彝族人们希望学习彝语,存在民族情结 在调查中98%的人认为学习彝语利大于弊。身为彝族人,他们渴望掌握自己本民族语言,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传承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对他们来说,虽然习得汉语,与其他民族友好交流、增进团结,却失去了自己民族的个性,遗失了祖先原本独树一帜的文化。对于彝语的逐渐消失,这种无法挽回的局面,他们内心也只能充满无奈。
三、石咀村彝族人语言变迁的原因
语言变迁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移民、迁徙、民族融合等。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1.城市扩张,边缘乡村成为城中村
昆明市有全国为数不多的米轨小火车,只有几节车厢,是战乱时法国人所修,这趟火车从昆名北站直达石咀村,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前石咀村就已是城市的交通枢纽。如今发电厂、玻璃厂等大量工厂的建立,给石咀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石咀村紧挨昆明西部客运站,这也使得石咀村居民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并且即将建成的地铁也会把石咀村带入城市未来的发展中。
与外界的大量接触也促使语言的变迁,彝族人们不得不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中,用汉语与他人交流,融入另一个语言环境中。语言一旦转变,石咀村就成为一个完全被同化的城中村。所以,城市扩张及其引起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的主要原因。
2.外地人的大量涌入,产生语言冲击波
首先,当地彝族人大都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每家每户都盖着三、四层的小楼,以租房为生,房子租给外地人,这也迫使他们用昆明话或普通话与外地人交流。其次,石咀村居住着许多从河南、河北、湖南、四川等地逃避灾难的人,他们长年定居在石咀,与当地彝族人融合相处,并且通婚,彝族与汉族的通婚中,尽管南方是彝族,女方是汉族,但结婚之后都采用汉语。这就导致不管是与外地人交流还是家庭用于都使用汉语,彝语的地位逐渐下降。值的注意的是,彝族被完全同化,而汉族却没有受影响,这也说明当时彝语的生命力非常薄弱。
3.没有系统的彝语教学
石咀村没有学校,孩子上学都去附近地区如:马街。这些学校则是采用汉语教学,没有彝语课程。所以从小开始,人们都没有系统地学习彝语,在家里也只有家长偶尔的传授,起不到根本作用,学习上的漏洞再加上用彝语与他人交流的障碍把彝语一步步推向死亡。再者,社区居委会也没有加强彝语知识的普及,村中的广播也是用汉语,村里也没有彝族标志或建筑,更不存在浓厚的彝语文化氛围。
语言变迁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民族的融合,汉族和彝族的大量接触与交流打破了石咀村彝族小聚居的局面。
四、对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的反思
事物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组成的,新出现的事物有利也有弊,语言变迁是两个民族相互接触的结果,对民族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对语言变迁结果的认识和研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会有不同的结论。在此,本文从两个角度阐述石咀村语言变迁的影响。
1.从石咀村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经济因素是促进语言变迁的主要原因,经济基础条件薄弱的民族往往向经济富裕的民族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彼此的经济交流,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石咀村中彝族人不甘于自身的落后,在经济发展新机遇面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进步,放弃传统的语言、习俗特点,积极地学习先进语言,这就克服了语言障碍,消除了语言隔阂,促进了彝汉的经济文化交往。从这个方面来说,石咀村彝族语言变迁利大于弊。
2.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看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两者相互影响才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所以语言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上影响着文化。语言变迁将使民族语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若干因素(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功能等)发生变异和变革,脱离原来的发展轨道,最终将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石咀村彝族村民目前过汉语的节日,易汉姓,穿汉服等方面清楚地反映出当地彝族已丢弃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损失,从这个方面来说,语言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弊大于利。
结语
语言变迁的发生是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是某些民族发展的必然体现。民族的发展、变化对语言的发展、变化起制约作用,它规定语言发展的方向[3]。语言变迁是语言整体功能的一种变化,是语言发展中常见的普遍现象。石咀村彝族的语言变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是城市扩大背景下的典型例子。它给我们展示了多种语言接触中“和谐—竞争—衰亡—变迁”的过程。我们应该重视并多方面认识语言变迁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语言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戴庆厦.论我们民族的语言转用[J].语文建设.1987(4).
[2]李怀宇.浅论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转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7).
[3]戴庆厦.语言和民族[J].民族研究.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