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育 德育 渗透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急剧变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最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定向和奠基的决定性作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德育工作,以适应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例如学习初三化学(2001年3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均为同一版本)第69页《质量守恒定律》时,自然而然地向学生灌输“物质不灭”这样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在讲解79页《碳的几种单质》介绍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而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但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具体体现;在高中化学第1册(2000年3月第2版)第67页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如氯气)残害我国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这就要求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探索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捕捉教育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地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例子。尽管实验教师一再强调实验室内的物品一律不得带出室外,但是初三(1)班学生实验后,还是有学生偷偷把火机带走了。我在班上说:“有同学不小心把实验室里的火机带走了,我也知道大家是无心的,没有谁会因为一个火机背上盗劫的罪名,请误拿火机的同学今天内交到实验室。”这样既给犯错误的学生台阶下,又找回了火机,还自然而然地将德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三、利用“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充分挖掘,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在化学上曾有过许多发明创造,教师可用四大发明、冶金、陶瓷等这些事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初三化学第81页选学内容《黑火药》,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三国时就发明了火药,到了南宋时已经作为武器大规模使用,13世纪后期才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但同时也要让学生记住洋人用洋枪洋炮打开腐朽清政府闭关自守大门的耻辱,让学生产生“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紧迫感和使命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如初三化学教材第10页阅读材料《臭氧》,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南极上方的“臭氧空洞”主要是受到氟氯烃等气体的破坏,推荐使用绿色环保产品,让学生养成高度的环保意识。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学生会了解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培养社会责任感。
市容市貌与市民的社会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曾仔细观察过,每到夜幕降临,一个个市民把垃圾倒在大街上之后扬长而去,他们根本不会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对环境对城市的仪容产生什么影响。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作为有知识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
化学作为一门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化学工业的前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的设计,古代化学的发明创造,现代化学的成就,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外化学家典型生动的创业史等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李岚清同志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不重视德育行吗?有的人本事很大,业务水平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这不是很好的人才。”(《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德育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德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性任务。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育 德育 渗透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急剧变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最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定向和奠基的决定性作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德育工作,以适应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例如学习初三化学(2001年3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均为同一版本)第69页《质量守恒定律》时,自然而然地向学生灌输“物质不灭”这样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在讲解79页《碳的几种单质》介绍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而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但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具体体现;在高中化学第1册(2000年3月第2版)第67页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如氯气)残害我国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这就要求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探索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捕捉教育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地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例子。尽管实验教师一再强调实验室内的物品一律不得带出室外,但是初三(1)班学生实验后,还是有学生偷偷把火机带走了。我在班上说:“有同学不小心把实验室里的火机带走了,我也知道大家是无心的,没有谁会因为一个火机背上盗劫的罪名,请误拿火机的同学今天内交到实验室。”这样既给犯错误的学生台阶下,又找回了火机,还自然而然地将德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三、利用“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充分挖掘,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在化学上曾有过许多发明创造,教师可用四大发明、冶金、陶瓷等这些事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初三化学第81页选学内容《黑火药》,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三国时就发明了火药,到了南宋时已经作为武器大规模使用,13世纪后期才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但同时也要让学生记住洋人用洋枪洋炮打开腐朽清政府闭关自守大门的耻辱,让学生产生“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紧迫感和使命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如初三化学教材第10页阅读材料《臭氧》,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南极上方的“臭氧空洞”主要是受到氟氯烃等气体的破坏,推荐使用绿色环保产品,让学生养成高度的环保意识。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学生会了解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培养社会责任感。
市容市貌与市民的社会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曾仔细观察过,每到夜幕降临,一个个市民把垃圾倒在大街上之后扬长而去,他们根本不会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对环境对城市的仪容产生什么影响。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作为有知识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
化学作为一门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化学工业的前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的设计,古代化学的发明创造,现代化学的成就,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外化学家典型生动的创业史等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李岚清同志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不重视德育行吗?有的人本事很大,业务水平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这不是很好的人才。”(《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德育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德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