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任何一种投资市场,风险是利润的前提,或者说风险与利润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冒一定程度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邮市投资完全避开风险是不可能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能是神不是人,而只有利润没有风险的市场也只能出现在天堂而不可能存在于人间。然而由于邮市投资的特殊性,有些风险具有一定的人为因素,投资者只要谨慎一点就完全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开来。具体而言,就是以下几种陷阱:广告陷阱。投资者、集邮爱好者和经营者都离不开广告,广告是一个健康正常的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多留心一下广告不仅能够发现商机,而且从某些集邮公司为新邮品发布的广告中还能大体判断出开盘价格。这一发现的版权大约应该属于武汉的邮文作家吴荣先先生,笔者在他的启发下曾经屡试不爽。不过在广告面前,投资者还是要多长一个心眼,尤其是对一些影响面比较大的报刊杂志,千万不可迷信。比如去年曾经红极一时的小本明信片,在不少权威性很强的报刊杂志的广告中都有“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字样,而实际上根本不是如此,它们都是集邮公司炮制出来的集邮品。做广告者用偷换概念的办法巧妙地为投资者和集邮爱好者设置了一个陷阱:小本明信片的母体都是花卉图普通邮资片,而这些邮资片不是国家邮政局发行还能是谁发行的呢?外票陷阱。近期邮坛又爆出了某邮社伪造圣马力诺邮票样张的丑闻,估计上当的集邮爱好者不在少数。利用外票行骗在初期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因为多数集邮爱好者受外语水平和邮识的限制难以辨别真伪。用花纸头鱼目混珠成邮票的手法五六年前曾经大行其道,一些邮商就因此发了大财。然而现在看来,这种小儿科的伎俩只是这个序列中版本最低、最原始的一种,多数集邮爱好者已经有所警觉。现在比较常用的做法,除了像上述丑闻中的主角那样用更加科学更加逼真的技术无中生有地印制邮票以外,还有一种则是动不动就将外邮冠以“裸画”的名义而哗众取宠、招徕卖点,投资者不可不察。
邮购陷阱。尽管北京月坛、上海卢工邮市规模大、影响面广,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多数集邮爱好者平时都没有机会到上述邮市直接拾遗补缺。在这种情况下邮购就成了许多人购买邮品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邮购的过程中,买卖双方无法面对面就价格、品相、交割方式进行交流,而管理层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其中的漏洞不少。有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有以邮购作为掩护而骗取短期流动资金的,也有干脆完全吞没票款或者邮品的。由于地理上的特殊性,在现阶段投资者和集邮爱好者完全抛开邮购还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商家就成了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行骗的手法也在不断地翻新花样,许多骗子刚开始时,都跟你规规矩矩的,而等你完全放松警惕以后忽然动手,有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骗去了邮品或者票款。异地追讨难上加难,起诉不仅在举证上存在困难,而且也未必能够顺利执行。耗时费力不说,旅费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更何况多数人都是工薪阶层,时间上也不允许呢。正因为如此,多数人碰到这种情况或者寻求私了,或者不了了之。这种状况也在客观上助长了邮购中的欺诈行为。
拍卖陷阱。拍卖是较高层次的交易方式,邮品的品相与品质相对较有保证。然而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是利弊相应的,拍卖也是如此。首先品质与品相并非毫无问题,其次有一笔不菲的佣金需要支付,而更关键的则是防不胜防的托儿活动。利用托儿抬价是《拍卖法》明令禁止的行为,但事实上买家根本无法界定与举证,一不小心就会上套,尤其是在当时你争我夺、场面激烈、自己难以保持冷静心态的情况下。
热点陷阱。如今开辟“邮市投资”以及类似版面的报刊不少,经常能够看到关于热点问题和品种的探讨文章,这其中也是良莠不齐的。如今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叫做“策划新闻”,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版面都是编辑或者其他什么有背景的人策划出笼的,而非市场实际的客观反映。既然是经过策划的,那就必然存在着误导的问题,更何况还有许多干脆是炒家包下来的版面呢?尽信书不如无书。投资者看这样的文章,心里也要绷紧打假这根弦。
品质陷阱。如今邮市上假货泛滥,李鬼猖獗,问题的确比许多人想象的都要严重。以假充真的办法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在整包的邮资封片和整封的小型张中做手脚。有的是利用纪念张冒充小型张,有的是整封小型张数量不够,或者真假混合。投资者在购买时,不可迷信原包与原封,不仅要打开看,还要仔细点数、辩别真伪,以免出现问题。
预订陷阱。许多骗子都用为集邮爱好者预订邮票为诱饵大量吸纳资金。事先他们允诺的条件非常优厚,而一旦将钱装进自己的口袋,立马就变了脸色。或者说邮票涨价不能按原价供应,或者以其他借口作挡箭牌不还预订款。去找他吧,不过一两百块钱,连路费都不够;不去找吧,白白受了这样的损失又非常影响情绪。在这种现象中影响最大的当然要属洛阳某邮社的把戏了。如今还有许多关于预订的广告,有订港台邮票、澳门邮票的,也有订今年新邮的,其中的情形如何,很难下个明确的结论。
集资陷阱。以高出银行利率数倍的利息为诱铒在集邮圈内集资。尽管这种做法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属于违法行为,但由于广告是在他们自己炮制的小刊物上面发布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前两年,东北某大邮社曾经因为这个而遭到查处,最终一蹶不振。如今这种现象并未绝迹,只是变了一个说法,叫做“托管资金”。他们的说法是:大家出资建立基金会,由他负责用这个基金投资,然后每年付给出资者一定的回报,当然肯定比银行利息高出许多。由于这种行为不合法,因此即便最终对簿公堂,国家对高出银行利息部分的回报也不予以保护,因此风险极大,千万不要上当。
责编/衣纯燕
邮购陷阱。尽管北京月坛、上海卢工邮市规模大、影响面广,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多数集邮爱好者平时都没有机会到上述邮市直接拾遗补缺。在这种情况下邮购就成了许多人购买邮品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邮购的过程中,买卖双方无法面对面就价格、品相、交割方式进行交流,而管理层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其中的漏洞不少。有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有以邮购作为掩护而骗取短期流动资金的,也有干脆完全吞没票款或者邮品的。由于地理上的特殊性,在现阶段投资者和集邮爱好者完全抛开邮购还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商家就成了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行骗的手法也在不断地翻新花样,许多骗子刚开始时,都跟你规规矩矩的,而等你完全放松警惕以后忽然动手,有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骗去了邮品或者票款。异地追讨难上加难,起诉不仅在举证上存在困难,而且也未必能够顺利执行。耗时费力不说,旅费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更何况多数人都是工薪阶层,时间上也不允许呢。正因为如此,多数人碰到这种情况或者寻求私了,或者不了了之。这种状况也在客观上助长了邮购中的欺诈行为。
拍卖陷阱。拍卖是较高层次的交易方式,邮品的品相与品质相对较有保证。然而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是利弊相应的,拍卖也是如此。首先品质与品相并非毫无问题,其次有一笔不菲的佣金需要支付,而更关键的则是防不胜防的托儿活动。利用托儿抬价是《拍卖法》明令禁止的行为,但事实上买家根本无法界定与举证,一不小心就会上套,尤其是在当时你争我夺、场面激烈、自己难以保持冷静心态的情况下。
热点陷阱。如今开辟“邮市投资”以及类似版面的报刊不少,经常能够看到关于热点问题和品种的探讨文章,这其中也是良莠不齐的。如今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叫做“策划新闻”,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版面都是编辑或者其他什么有背景的人策划出笼的,而非市场实际的客观反映。既然是经过策划的,那就必然存在着误导的问题,更何况还有许多干脆是炒家包下来的版面呢?尽信书不如无书。投资者看这样的文章,心里也要绷紧打假这根弦。
品质陷阱。如今邮市上假货泛滥,李鬼猖獗,问题的确比许多人想象的都要严重。以假充真的办法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在整包的邮资封片和整封的小型张中做手脚。有的是利用纪念张冒充小型张,有的是整封小型张数量不够,或者真假混合。投资者在购买时,不可迷信原包与原封,不仅要打开看,还要仔细点数、辩别真伪,以免出现问题。
预订陷阱。许多骗子都用为集邮爱好者预订邮票为诱饵大量吸纳资金。事先他们允诺的条件非常优厚,而一旦将钱装进自己的口袋,立马就变了脸色。或者说邮票涨价不能按原价供应,或者以其他借口作挡箭牌不还预订款。去找他吧,不过一两百块钱,连路费都不够;不去找吧,白白受了这样的损失又非常影响情绪。在这种现象中影响最大的当然要属洛阳某邮社的把戏了。如今还有许多关于预订的广告,有订港台邮票、澳门邮票的,也有订今年新邮的,其中的情形如何,很难下个明确的结论。
集资陷阱。以高出银行利率数倍的利息为诱铒在集邮圈内集资。尽管这种做法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属于违法行为,但由于广告是在他们自己炮制的小刊物上面发布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前两年,东北某大邮社曾经因为这个而遭到查处,最终一蹶不振。如今这种现象并未绝迹,只是变了一个说法,叫做“托管资金”。他们的说法是:大家出资建立基金会,由他负责用这个基金投资,然后每年付给出资者一定的回报,当然肯定比银行利息高出许多。由于这种行为不合法,因此即便最终对簿公堂,国家对高出银行利息部分的回报也不予以保护,因此风险极大,千万不要上当。
责编/衣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