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芦笋属百合科天门冬属,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雌雄异株。芦笋是营养非常丰富的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芦笋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且含量均高于一般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芦笋中的天冬酰胺和微量元素硒、钼、铬、锰等,具有调节机体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功效,在对高血压、心脏病、白血病、血癌、水肿、膀胱炎等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和药理效应。常食芦笋可以助消化、增进食欲、抗疲劳等。
芦笋又名“龙须菜”,是一种有较高药用价值的营养蔬菜和保健食品,具有暖胃、宽肠、润肺、止咳、利尿等诸多功能,对高血压、血管硬化、心脏病、糖尿病、膀胱炎、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1 芦笋类型
芦笋按嫩茎抽生早晚分早、中、晚3类。早熟类型茎多而细,晚熟类型嫩茎少而粗。
2 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芦笋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又耐热,但最适于在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温带栽培。芦笋种子的发芽始温为5℃,适温为25~30℃,高于30℃时发芽率、发芽势明显下降。用种子繁殖可连续生长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区,地上部枯萎,根状茎和肉质根进入休眠期越冬;休眠期极耐低温。冬季温暖地区,休眠期不明显。春季地温回升到5℃以上时,鳞芽开始萌动;10℃以上嫩茎开始生长;15~17℃时最适于嫩芽形成;25℃以上嫩芽细弱,鳞片开散,组织老化;30℃时嫩芽生长最快;35~37℃时植株生长受抑制,甚至枯萎进入夏眠。芦笋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是15~20℃。温度过高,光合强度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加强,光合生产率降低。
芦笋每年萌生新茎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茎供食用,其生长依靠根中前1年贮藏的养分。嫩茎的生长与产量的形成与前1年成茎数和枝叶的繁茂程度呈正相关。随植株年龄增长,发生的嫩茎数和产量逐年增多。随着根状茎不断发枝,株丛发育趋向衰败,地上茎日益细小,嫩茎产量和质量也逐渐下降。一般定植后的4~10年为盛产期。
3 對土壤的要求
芦笋适于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保肥保水,透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长良好。芦笋能耐轻度盐碱,但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植株发育受到明显影响,吸收根萎缩,茎叶细弱,逐渐枯死。芦笋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pH值为5.5~7.8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值6.0~6.7最为适宜。
4 种子催芽
芦笋一般用种子繁殖,故选好种子非常重要。芦笋种子在保管好的情况下,可以保存3~5年,而在生产上,实际的有效年限为2~3年。若是无密封包装,且在潮湿的环境下保管,种子的发芽率将很快丧失。芦笋种子皮厚坚硬、外被蜡质,直接播种往往不易吸水发芽。因此,播种前必须先催芽。催芽的方法是:将种子先用清水漂洗,去秕种和虫蛀种,再用50%多菌灵300倍液浸泡12小时,消毒后将种子用30~35℃的温水浸泡48小时,浸泡期间每天换水1~2次。种子充分吸收水分膨胀后,将种子滤出,放入盆中,上盖湿布,至于25~28℃的环境中进行催芽,并每天用清水淘洗2次。当种子有10%左右的胚根露白时,即可进行播种。每亩育苗用种0.5~1千克,育成苗可栽大田0.6~1公顷。
5 春季育苗
芦笋种子出苗多少跟温度有关,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35℃以上均会影响发芽率。地下4~5厘米处土温达10℃以上时为适宜播种期。
土壤要求选择在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系统好的沙壤土,土质以中性偏酸为宜,不要选择地下害虫多的田块。育苗棚位置应朝阳,以利于温度的提高,育苗地不能作为移栽地。
不要选择前茬为百合科作物和马铃薯的苗土,此类作物与芦笋有共同的虫害。按照土壤的干湿状况补足水分,使苗床地在育苗期间有足够的水分。
将地深翻25厘米左右,每亩施入腐熟好的有机肥3 000~
5 000千克,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50千克,与土壤充分拌匀,拌成营养丰富的培养土,然后做成1.2米或1.5米的畦,要求畦面平整,土壤细碎,应留好排水沟,以便排灌。如果采用营养钵育苗,效果更好。移栽时便于起苗,伤根轻,移栽成活率高。但因为用工量大、太费时,大面积育苗不适宜此法。
播种前1天,先将畦面浇足底水,按株行距各10厘米划线,将催芽的种子单粒点播在方格的中央,然后每亩撒施辛硫磷颗粒4~5千克,在用细筛将土均匀地筛在畦面上,覆土厚2厘米即可,再覆盖一层薄膜。种植白芦笋每亩用种量为60克,育苗地面积20~30平方米,绿芦笋每亩用种量为75克,育苗地面积为30~40平方米。
早春育苗为了提高地温,播种后立即环棚盖膜,拱棚内控制温度为25~28℃,夜间15~18℃。待苗出齐后,要经常观察棚内的温度变化,当棚内温度超过30℃时,要揭开拱棚两头,进行通风炼苗,并逐渐去掉薄膜,防止去膜过急造成闪苗而遭受损失。床土在出苗前保持湿润,出苗后见干见湿。每15天每平方米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7克,浓度0.5%。当芦笋幼苗长出3个以上的地上茎时,即可准备定植。
6 苗期管理
苗床管理,出苗前及时浇水,保持床土湿润。齐苗后疏苗,保持苗距7~10厘米。苗呈绿色时,用充分腐熟的人粪尿或尿素及氯化钾等加水稀释施入。育苗期间勤除草,及时中耕松土。做好排灌工作,适当培土,使鳞茎发育粗壮,防止倒伏。
7 整地施肥
芦笋根量大,根群发达,一般二年生的植株,地下根可达500~600条。生长期间耐旱、不耐涝、不耐酸、较耐碱。栽培上选择土层深厚、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近于中性的沙壤土为宜。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的田块易发生茎枯病,一般不宜种植。
整地前每亩施腐熟厩肥3 000千克、草木灰500千克做底肥,耕翻35~40厘米,反复耕耙后整平土壤,做成南北方向的高畦。畦宽3~4米,畦高20~25厘米,畦沟宽40~50厘米。其后在畦面上开定植沟,栽培白芦笋按行距1.8~2.0米挖沟;栽培绿芦笋因采笋期不需要软化,行距可窄些,按1.3~1.5米开沟。定植沟宽30~40厘米,深35厘米左右,沟内每亩施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氯化钾10千克。对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要施农药,肥料、农药和土拌匀后撒在定植沟底,上盖10厘米厚的土层,避免根群直接触及肥料、农药后受害。 8 定植
首先要考虑定植地的选择,pH在5.5~7.8的土壤均可进行栽植。为了获得高产稳产最好选择具有水浇条件、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沙壤土。
8.1 定植前的准备
挖定植沟:在经过深翻平整的地面上,按南北行向,按行距要求打好直线,白芦笋行距1.8~1.9米,株距25厘米;绿芦笋行距1.2~1.4米,株距25厘米,沿直线挖定植沟,沟宽40厘米,沟深40~50厘米。
施肥填沟:每亩将5000千克的土杂肥拌土填入沟内。使沟面略低于原地平面,搂平沟面,并将垄面整成中间高、两面低的小拱面,整细、搂平。
8.2 起苗定植
待芦笋幼苗地上茎长出3根以上时即可进行移栽定植。起苗时先沿笋苗株行中间,用铁铲割成方块,然后带土将苗起出,按株距25厘米,植于定植沟间,笋苗鳞茎盘低于定植沟表面10~12厘米。然后浇水自然蹋实,待水渗下后适时松土保墒。
9 定植当年芦笋应注意事项
9.1 定植后管理
苗高10厘米时施1次淡水粪。以后视生长情况再进行1~2次追肥。夏季高温干旱,要及时灌水。入秋后结合灌水施1~2次淡水糞或速效化肥,使株丛茂盛。做好开沟排水和病虫防治工作。
9.2 中耕除草
在芦笋定植初年,只管理不采收,第2年有的开始初采,第3年起进入成年期。在定植当年或每年春季嫩茎生长初期,因植株矮小,田间容易滋生杂草,一般15~20天应中耕1次,及时消灭杂草,同时达到松土、保墒,促进根系、地下茎和嫩茎生长的目的。但中耕深度宜浅,避免伤害地下茎、鳞芽和嫩茎。
9.3 施肥
芦笋幼龄期生长发育快,抽发新茎多,耗肥量也大,因此需要施肥来补充,施肥原则是比成年期总量减少,次数适量增加,出苗后施肥以氮肥为主,追肥从定植后1个月开始,每隔20~30天追1次,每亩施20千克尿素,有条件的可增施发酵人粪尿对水沟施,第2次施肥用氮磷钾复合肥30千克。
幼苗定植20天以后进入正常生长期,这时应追施尿素或磷酸氢铵等速效氮肥,促使幼苗快速抽生地上茎,加大地上生长量。这时每亩追施尿素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施肥时距芦笋20~25厘米顺垄开沟,沟深以10厘米为宜,将肥施入沟内及时覆土耙平。追肥时防止将肥撒在地面或肥料距植株太近,以免养分流失或灼烧植株,施肥后及时浇水。
定植40~50天时应追施第2次秋发肥,此时正值第1次肥力已过和第1批嫩茎抽发高峰已近,第2批嫩茎将要抽发。及时追入第2次秋发肥,会使笋芽生长健壮,发芽数量多。这次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氮肥为辅,每亩可追氮磷钾复合肥40千克,尿素10千克,以保证芦笋停长之前对肥料的需要,使秋季发育到最大限度,积累更多的同化物质,为第2年丰产打下坚实基础。第1次追肥后必须及时浇水。
10 二年生以后芦笋的管理
早春季节,适时浇水,中耕保墒。夏季高温多雨,应及时除草排涝,防治病虫害,若第1年生长旺盛,可于第2年早春培土进行短期采收。施肥量比第1年增多。
芦笋第3年开始进入采笋期,此后管理为常年管理,一般每亩施5 000千克有机肥、50千克复合肥。之后根据情况排灌水,并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
11 采收标准
芦笋一般种后第2年开始采收,每年2次。嫩笋出土之前垄的顶部土壤表面有“裂缝”或“顶瓦”现象,据此判断应开始采笋。采笋时可用手扒开土面,露出要采的嫩茎用采笋刀从基部切断。采笋时务必注意不可损伤地下茎和鳞芽。产笋盛期每天早、晚各收1次。采收绿芦笋于嫩茎高23~26厘米时齐土面割下。白芦笋在采收前1~2周要进行培土。春季要在地温升高以后但幼芽尚未出土前进行。每次采收不论好坏应全部割取,否则遗留的嫩茎继续生长会消耗养分,影响产量。
芦笋又名“龙须菜”,是一种有较高药用价值的营养蔬菜和保健食品,具有暖胃、宽肠、润肺、止咳、利尿等诸多功能,对高血压、血管硬化、心脏病、糖尿病、膀胱炎、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1 芦笋类型
芦笋按嫩茎抽生早晚分早、中、晚3类。早熟类型茎多而细,晚熟类型嫩茎少而粗。
2 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芦笋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又耐热,但最适于在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温带栽培。芦笋种子的发芽始温为5℃,适温为25~30℃,高于30℃时发芽率、发芽势明显下降。用种子繁殖可连续生长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区,地上部枯萎,根状茎和肉质根进入休眠期越冬;休眠期极耐低温。冬季温暖地区,休眠期不明显。春季地温回升到5℃以上时,鳞芽开始萌动;10℃以上嫩茎开始生长;15~17℃时最适于嫩芽形成;25℃以上嫩芽细弱,鳞片开散,组织老化;30℃时嫩芽生长最快;35~37℃时植株生长受抑制,甚至枯萎进入夏眠。芦笋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是15~20℃。温度过高,光合强度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加强,光合生产率降低。
芦笋每年萌生新茎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茎供食用,其生长依靠根中前1年贮藏的养分。嫩茎的生长与产量的形成与前1年成茎数和枝叶的繁茂程度呈正相关。随植株年龄增长,发生的嫩茎数和产量逐年增多。随着根状茎不断发枝,株丛发育趋向衰败,地上茎日益细小,嫩茎产量和质量也逐渐下降。一般定植后的4~10年为盛产期。
3 對土壤的要求
芦笋适于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保肥保水,透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长良好。芦笋能耐轻度盐碱,但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植株发育受到明显影响,吸收根萎缩,茎叶细弱,逐渐枯死。芦笋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pH值为5.5~7.8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值6.0~6.7最为适宜。
4 种子催芽
芦笋一般用种子繁殖,故选好种子非常重要。芦笋种子在保管好的情况下,可以保存3~5年,而在生产上,实际的有效年限为2~3年。若是无密封包装,且在潮湿的环境下保管,种子的发芽率将很快丧失。芦笋种子皮厚坚硬、外被蜡质,直接播种往往不易吸水发芽。因此,播种前必须先催芽。催芽的方法是:将种子先用清水漂洗,去秕种和虫蛀种,再用50%多菌灵300倍液浸泡12小时,消毒后将种子用30~35℃的温水浸泡48小时,浸泡期间每天换水1~2次。种子充分吸收水分膨胀后,将种子滤出,放入盆中,上盖湿布,至于25~28℃的环境中进行催芽,并每天用清水淘洗2次。当种子有10%左右的胚根露白时,即可进行播种。每亩育苗用种0.5~1千克,育成苗可栽大田0.6~1公顷。
5 春季育苗
芦笋种子出苗多少跟温度有关,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35℃以上均会影响发芽率。地下4~5厘米处土温达10℃以上时为适宜播种期。
土壤要求选择在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系统好的沙壤土,土质以中性偏酸为宜,不要选择地下害虫多的田块。育苗棚位置应朝阳,以利于温度的提高,育苗地不能作为移栽地。
不要选择前茬为百合科作物和马铃薯的苗土,此类作物与芦笋有共同的虫害。按照土壤的干湿状况补足水分,使苗床地在育苗期间有足够的水分。
将地深翻25厘米左右,每亩施入腐熟好的有机肥3 000~
5 000千克,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50千克,与土壤充分拌匀,拌成营养丰富的培养土,然后做成1.2米或1.5米的畦,要求畦面平整,土壤细碎,应留好排水沟,以便排灌。如果采用营养钵育苗,效果更好。移栽时便于起苗,伤根轻,移栽成活率高。但因为用工量大、太费时,大面积育苗不适宜此法。
播种前1天,先将畦面浇足底水,按株行距各10厘米划线,将催芽的种子单粒点播在方格的中央,然后每亩撒施辛硫磷颗粒4~5千克,在用细筛将土均匀地筛在畦面上,覆土厚2厘米即可,再覆盖一层薄膜。种植白芦笋每亩用种量为60克,育苗地面积20~30平方米,绿芦笋每亩用种量为75克,育苗地面积为30~40平方米。
早春育苗为了提高地温,播种后立即环棚盖膜,拱棚内控制温度为25~28℃,夜间15~18℃。待苗出齐后,要经常观察棚内的温度变化,当棚内温度超过30℃时,要揭开拱棚两头,进行通风炼苗,并逐渐去掉薄膜,防止去膜过急造成闪苗而遭受损失。床土在出苗前保持湿润,出苗后见干见湿。每15天每平方米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7克,浓度0.5%。当芦笋幼苗长出3个以上的地上茎时,即可准备定植。
6 苗期管理
苗床管理,出苗前及时浇水,保持床土湿润。齐苗后疏苗,保持苗距7~10厘米。苗呈绿色时,用充分腐熟的人粪尿或尿素及氯化钾等加水稀释施入。育苗期间勤除草,及时中耕松土。做好排灌工作,适当培土,使鳞茎发育粗壮,防止倒伏。
7 整地施肥
芦笋根量大,根群发达,一般二年生的植株,地下根可达500~600条。生长期间耐旱、不耐涝、不耐酸、较耐碱。栽培上选择土层深厚、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近于中性的沙壤土为宜。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的田块易发生茎枯病,一般不宜种植。
整地前每亩施腐熟厩肥3 000千克、草木灰500千克做底肥,耕翻35~40厘米,反复耕耙后整平土壤,做成南北方向的高畦。畦宽3~4米,畦高20~25厘米,畦沟宽40~50厘米。其后在畦面上开定植沟,栽培白芦笋按行距1.8~2.0米挖沟;栽培绿芦笋因采笋期不需要软化,行距可窄些,按1.3~1.5米开沟。定植沟宽30~40厘米,深35厘米左右,沟内每亩施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氯化钾10千克。对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要施农药,肥料、农药和土拌匀后撒在定植沟底,上盖10厘米厚的土层,避免根群直接触及肥料、农药后受害。 8 定植
首先要考虑定植地的选择,pH在5.5~7.8的土壤均可进行栽植。为了获得高产稳产最好选择具有水浇条件、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沙壤土。
8.1 定植前的准备
挖定植沟:在经过深翻平整的地面上,按南北行向,按行距要求打好直线,白芦笋行距1.8~1.9米,株距25厘米;绿芦笋行距1.2~1.4米,株距25厘米,沿直线挖定植沟,沟宽40厘米,沟深40~50厘米。
施肥填沟:每亩将5000千克的土杂肥拌土填入沟内。使沟面略低于原地平面,搂平沟面,并将垄面整成中间高、两面低的小拱面,整细、搂平。
8.2 起苗定植
待芦笋幼苗地上茎长出3根以上时即可进行移栽定植。起苗时先沿笋苗株行中间,用铁铲割成方块,然后带土将苗起出,按株距25厘米,植于定植沟间,笋苗鳞茎盘低于定植沟表面10~12厘米。然后浇水自然蹋实,待水渗下后适时松土保墒。
9 定植当年芦笋应注意事项
9.1 定植后管理
苗高10厘米时施1次淡水粪。以后视生长情况再进行1~2次追肥。夏季高温干旱,要及时灌水。入秋后结合灌水施1~2次淡水糞或速效化肥,使株丛茂盛。做好开沟排水和病虫防治工作。
9.2 中耕除草
在芦笋定植初年,只管理不采收,第2年有的开始初采,第3年起进入成年期。在定植当年或每年春季嫩茎生长初期,因植株矮小,田间容易滋生杂草,一般15~20天应中耕1次,及时消灭杂草,同时达到松土、保墒,促进根系、地下茎和嫩茎生长的目的。但中耕深度宜浅,避免伤害地下茎、鳞芽和嫩茎。
9.3 施肥
芦笋幼龄期生长发育快,抽发新茎多,耗肥量也大,因此需要施肥来补充,施肥原则是比成年期总量减少,次数适量增加,出苗后施肥以氮肥为主,追肥从定植后1个月开始,每隔20~30天追1次,每亩施20千克尿素,有条件的可增施发酵人粪尿对水沟施,第2次施肥用氮磷钾复合肥30千克。
幼苗定植20天以后进入正常生长期,这时应追施尿素或磷酸氢铵等速效氮肥,促使幼苗快速抽生地上茎,加大地上生长量。这时每亩追施尿素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施肥时距芦笋20~25厘米顺垄开沟,沟深以10厘米为宜,将肥施入沟内及时覆土耙平。追肥时防止将肥撒在地面或肥料距植株太近,以免养分流失或灼烧植株,施肥后及时浇水。
定植40~50天时应追施第2次秋发肥,此时正值第1次肥力已过和第1批嫩茎抽发高峰已近,第2批嫩茎将要抽发。及时追入第2次秋发肥,会使笋芽生长健壮,发芽数量多。这次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氮肥为辅,每亩可追氮磷钾复合肥40千克,尿素10千克,以保证芦笋停长之前对肥料的需要,使秋季发育到最大限度,积累更多的同化物质,为第2年丰产打下坚实基础。第1次追肥后必须及时浇水。
10 二年生以后芦笋的管理
早春季节,适时浇水,中耕保墒。夏季高温多雨,应及时除草排涝,防治病虫害,若第1年生长旺盛,可于第2年早春培土进行短期采收。施肥量比第1年增多。
芦笋第3年开始进入采笋期,此后管理为常年管理,一般每亩施5 000千克有机肥、50千克复合肥。之后根据情况排灌水,并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
11 采收标准
芦笋一般种后第2年开始采收,每年2次。嫩笋出土之前垄的顶部土壤表面有“裂缝”或“顶瓦”现象,据此判断应开始采笋。采笋时可用手扒开土面,露出要采的嫩茎用采笋刀从基部切断。采笋时务必注意不可损伤地下茎和鳞芽。产笋盛期每天早、晚各收1次。采收绿芦笋于嫩茎高23~26厘米时齐土面割下。白芦笋在采收前1~2周要进行培土。春季要在地温升高以后但幼芽尚未出土前进行。每次采收不论好坏应全部割取,否则遗留的嫩茎继续生长会消耗养分,影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