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教育中,“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此现状下,探讨了运用任务驱动法对“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电力系统基础;任务驱动法;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汤石敏(1984-),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湖南 长沙 4101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079-02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了解掌握电力专业学科的动态以及对电力相关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以及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故障运行时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一、“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现状
高职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训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重心。但是,“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以“潮流计算—故障计算—稳定计算”的三大计算为主线索,涉及到的知识点分布分散、范围广、各部分关联性不大,枯燥且不易掌握,目前教学一般都在教室进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计算部分繁琐、计算量大,学生沉醉于计算却不知道计算的作用是什么,与现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要求不吻合。
二、“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改革设计
1.设计思路
针对课程现状,本文对“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改革提出基本的思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电力系统工程设计和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将工程实际与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课程要求和设计项目基本内容与工程实际要求一致,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照工程项目的设计和运行要求,学习课程的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主动建构学习的意义和自己在企业的职业活动中的社会身份。[1]
2.教学内容
通过对电力行业的调研及行业分析,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教学主线任务为“电网规划设计”,除此之外还涉及发电厂、变电站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方面的相关引导及教学组织。按照课程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则要求学生完成“电网规划设计”的一部分相关内容,在课程教学全部完成后整理形成“电网规划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该任务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电力系统的知识结构。任务及课程内容分解如表1所示。
基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是到电力系统及相关单位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定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应结合现场实际,在教授知识的环节中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对过深、过繁并且对后续学习作用不大以及工作后用不到的理论进行删减,简化部分复杂的理论推导。[2]
3.学习目标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两大类,其中能力目标又包括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以子任务四为例说明,如表2所示。
4.教学实施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改革运用任务驱动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每个任务按设立目标、制订计划、分析与决策、检查完善、总结评价五大步骤完成,现以子任务一为例予以说明。
设立目标阶段首先由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电厂、变电所的地理位置,变电所负荷量、负荷类型等数据进行电网接线设计。明确本任务完成后学生应对电力系统有基本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适的电网接线方案。同时能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制定计划阶段首先由教师介绍电力系统、电力网的组成及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及要求,系统接线方式的分类、各自特点、适用场合,系统各设备电压等级的确定原则等完成该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查找资料,每组运用教师教授的基础知识初步设计出三种电网接线设计方案待选。
分析决策阶段各组小组间讨论,对拟定的三个初步方案从多方面进行可靠性、经济性等综合比较,确定最终电网接线方案。
检查完善阶段,小组总结分析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协助下查漏补缺。
总结评价阶段,小组代表汇报分析结论、阐述理由、展示设计成果、上交设计说明书和电气接线图。全体师生展开讨论,教师审查成果后总结、点评。
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5.考核方案
任务驱动法注重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予以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与比例如表3所示。
三、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改革中的运用打破了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学边用,带着任务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学习情境及其设计[J].职教论坛,2009,(14):1.
[2]吴义纯,等.高职学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37-138.
(責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电力系统基础;任务驱动法;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汤石敏(1984-),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湖南 长沙 4101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079-02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了解掌握电力专业学科的动态以及对电力相关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以及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故障运行时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一、“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现状
高职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训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重心。但是,“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以“潮流计算—故障计算—稳定计算”的三大计算为主线索,涉及到的知识点分布分散、范围广、各部分关联性不大,枯燥且不易掌握,目前教学一般都在教室进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计算部分繁琐、计算量大,学生沉醉于计算却不知道计算的作用是什么,与现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要求不吻合。
二、“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改革设计
1.设计思路
针对课程现状,本文对“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改革提出基本的思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电力系统工程设计和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将工程实际与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课程要求和设计项目基本内容与工程实际要求一致,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照工程项目的设计和运行要求,学习课程的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主动建构学习的意义和自己在企业的职业活动中的社会身份。[1]
2.教学内容
通过对电力行业的调研及行业分析,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教学主线任务为“电网规划设计”,除此之外还涉及发电厂、变电站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方面的相关引导及教学组织。按照课程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则要求学生完成“电网规划设计”的一部分相关内容,在课程教学全部完成后整理形成“电网规划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该任务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电力系统的知识结构。任务及课程内容分解如表1所示。
基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是到电力系统及相关单位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定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应结合现场实际,在教授知识的环节中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对过深、过繁并且对后续学习作用不大以及工作后用不到的理论进行删减,简化部分复杂的理论推导。[2]
3.学习目标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两大类,其中能力目标又包括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以子任务四为例说明,如表2所示。
4.教学实施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改革运用任务驱动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每个任务按设立目标、制订计划、分析与决策、检查完善、总结评价五大步骤完成,现以子任务一为例予以说明。
设立目标阶段首先由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电厂、变电所的地理位置,变电所负荷量、负荷类型等数据进行电网接线设计。明确本任务完成后学生应对电力系统有基本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适的电网接线方案。同时能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制定计划阶段首先由教师介绍电力系统、电力网的组成及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及要求,系统接线方式的分类、各自特点、适用场合,系统各设备电压等级的确定原则等完成该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查找资料,每组运用教师教授的基础知识初步设计出三种电网接线设计方案待选。
分析决策阶段各组小组间讨论,对拟定的三个初步方案从多方面进行可靠性、经济性等综合比较,确定最终电网接线方案。
检查完善阶段,小组总结分析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协助下查漏补缺。
总结评价阶段,小组代表汇报分析结论、阐述理由、展示设计成果、上交设计说明书和电气接线图。全体师生展开讨论,教师审查成果后总结、点评。
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5.考核方案
任务驱动法注重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予以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与比例如表3所示。
三、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改革中的运用打破了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学边用,带着任务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学习情境及其设计[J].职教论坛,2009,(14):1.
[2]吴义纯,等.高职学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37-138.
(責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