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浙又起争端,只是阵地从传统媒体移到新媒体。
导火索是记者的一个朋友发在微信上的文章——“浙江这个对手,江苏瞧不上了”。显然是在“挑事”。“挺浙派”与“挺苏派”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你来我往两个回合之后,4月23日,浙江省省长李强的公开回应是这次争论的高潮。这位温州籍省长承认近几年浙江经济增速减缓的事实,同时表示要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不能说这个人今天感冒,就断定他体质很差。也许他10年才感冒两次,身体其实很好。”
从区域版图上看,江浙同为经济强省,面积差不多大,且地理相连,为长三角两翼,是一对有趣的竞合伙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一名副院长向记者调侃说,可考虑“约架”南京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们,就这个话题好好再辩一次。
在记者看来,争辩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在竞合中寻找更好的发展方式,“市场决定论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江浙经验借鉴运用的政策指引。
江苏赢在哪
先简短盘点下江浙之争,两个省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不在一个档次。2013年,江苏实现GDP59161亿元,增长9.6%,稳居全国第二;浙江实现GDP37568亿元,增长8.2%。
从增速来看,双方差距将越拉越大。但至少在2004年前,浙江凭借强劲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步缩小与江苏的差距,只是后续乏力,不仅经济总量相距越来越远,人均GDP也在2009年反被江苏超越。
学者胡宏伟研究发现,1978-1992年是温台模式的黄金时期,1992?1996年杭嘉湖、甬绍地区的乡镇企业逐步被温台模式同化,1998年之后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变成了一种提升和发展了的温台模式。
而苏南在1992年之前是乡镇集体企业,之后受到温台模式的冲击,艰难反省后,1998年大规模转向对外开放,并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带动苏中、苏北地区发展。
由此可见,温台模式扩大到整个浙江,苏南模式推广到了整个江苏,包括苏北。一个是政府“放水养鱼”,由市场造就具有竞争优势的块状产业,如义乌小商品市场;一个政府是“强势主导”,规划建设了各类等级的工业园区,如苏州工业园。
发展路径不同,导致增长动力落差。记者认为,浙江民企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投资规模偏“轻”,是块状结构的小狗经济,在工业投资上和江苏规模化的园区经济差距拉大。2013年江苏完成固定投资3598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达18387亿元,浙江完成固定投资20194亿元,工业投资只有7028亿元。
在区域协调发展上,浙江提出“山海协作”,江苏提出“南北转移”,政府主导承接省内产业转移。江苏更胜一筹,2013年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44.2%,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
反之,浙江发展乏力,进而脱实向虚,又陷入互保怪圈。最近记者收到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的书面采访答复,他的解释是,一些企业赚到第一桶金或第二桶金之后,没有很快找到传统实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又经不起高回报的投机诱惑,导致不少资金涌入非实体领域,遇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局部民间金融风波。
此消彼长。面对浙江引以为傲的民营企业,江苏也不甘示弱,中国民企500强的企业数量始终保持全国第二名,目前浙江仍然占优势的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浙江怎么办
2014年以来,记者分别走访了苏锡常和杭绍甬两个城市群,两地都面临着同样困惑:旧的增长模式明显减速,新的增长点仍在培育中。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称之为“青黄不接的交接时刻”。
差距只是五十或百步而已。“十三五”规划即将展开,冲破篱笆对江浙都至关重要,厘清争议或可明确思路。
未来浙江怎么赛马?首先,温商或说浙商精神不能丢,但换个名目用GNP(国民生产总值)去和江苏争辩,就显得小家子气。不可否认,浙江制造业在国内迁移,造就了庞大的浙江人经济,也使得浙江成为国内唯一GNP大于GDP的省份,但只是在低价值链上扩张。
要说GNP,可以看看日本。早在2010年,中国GDP便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日本将制造业向海外迁移,打造出一个庞大而隐秘的日本制造体系,并将高端环节牢牢控制在国内,从而增强日本对全球制造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重振实体经济必然要直面“脱实向虚”和互保现象。陈一新给记者的书面答复是:把实体经济和温商回归摆在首要位置,打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通过司法、金融、行政和社会四种途径,重塑社会诚信。
其次,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契机,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推动宁波和舟山共同探索建设自贸区。
据记者了解,2011年以前一体化以宁波为主导,当舟山群岛获批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后,天平开始倾斜,尤其是目前浙江省主要以舟山群岛申报自贸区。轮到宁波抱怨了。宁波市政府一名智囊人士向记者表示,撇开宁波去搞自贸区,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记者认为,破除行政藩篱,整合港口资源,使“宁波-舟山港”发挥最大的效应,以此带动转型升级,是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第三,杭嘉湖地区着重发展新经济重构产业体系。放眼全国,杭州是为数不多可以借鉴美国大型集成商推动模式的了,如IBM、微软、苹果等企业引领美国新经济发展。杭州也携阿里巴巴之势,奔走在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康庄大道上,并准备申报网上自贸区,加快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实现网上贸易的全球化。再造一个网上浙江,也是浙商精神的延续。
谈及浙江经济放缓,李强认为“根子在产业结构”,并提出“尊重规律、尊重法治、尊重主体”。如此,浙江转型之路值得期待。
导火索是记者的一个朋友发在微信上的文章——“浙江这个对手,江苏瞧不上了”。显然是在“挑事”。“挺浙派”与“挺苏派”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你来我往两个回合之后,4月23日,浙江省省长李强的公开回应是这次争论的高潮。这位温州籍省长承认近几年浙江经济增速减缓的事实,同时表示要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不能说这个人今天感冒,就断定他体质很差。也许他10年才感冒两次,身体其实很好。”
从区域版图上看,江浙同为经济强省,面积差不多大,且地理相连,为长三角两翼,是一对有趣的竞合伙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一名副院长向记者调侃说,可考虑“约架”南京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们,就这个话题好好再辩一次。
在记者看来,争辩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在竞合中寻找更好的发展方式,“市场决定论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江浙经验借鉴运用的政策指引。
江苏赢在哪
先简短盘点下江浙之争,两个省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不在一个档次。2013年,江苏实现GDP59161亿元,增长9.6%,稳居全国第二;浙江实现GDP37568亿元,增长8.2%。
从增速来看,双方差距将越拉越大。但至少在2004年前,浙江凭借强劲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步缩小与江苏的差距,只是后续乏力,不仅经济总量相距越来越远,人均GDP也在2009年反被江苏超越。
学者胡宏伟研究发现,1978-1992年是温台模式的黄金时期,1992?1996年杭嘉湖、甬绍地区的乡镇企业逐步被温台模式同化,1998年之后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变成了一种提升和发展了的温台模式。
而苏南在1992年之前是乡镇集体企业,之后受到温台模式的冲击,艰难反省后,1998年大规模转向对外开放,并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带动苏中、苏北地区发展。
由此可见,温台模式扩大到整个浙江,苏南模式推广到了整个江苏,包括苏北。一个是政府“放水养鱼”,由市场造就具有竞争优势的块状产业,如义乌小商品市场;一个政府是“强势主导”,规划建设了各类等级的工业园区,如苏州工业园。
发展路径不同,导致增长动力落差。记者认为,浙江民企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投资规模偏“轻”,是块状结构的小狗经济,在工业投资上和江苏规模化的园区经济差距拉大。2013年江苏完成固定投资3598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达18387亿元,浙江完成固定投资20194亿元,工业投资只有7028亿元。
在区域协调发展上,浙江提出“山海协作”,江苏提出“南北转移”,政府主导承接省内产业转移。江苏更胜一筹,2013年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44.2%,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
反之,浙江发展乏力,进而脱实向虚,又陷入互保怪圈。最近记者收到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的书面采访答复,他的解释是,一些企业赚到第一桶金或第二桶金之后,没有很快找到传统实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又经不起高回报的投机诱惑,导致不少资金涌入非实体领域,遇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局部民间金融风波。
此消彼长。面对浙江引以为傲的民营企业,江苏也不甘示弱,中国民企500强的企业数量始终保持全国第二名,目前浙江仍然占优势的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浙江怎么办
2014年以来,记者分别走访了苏锡常和杭绍甬两个城市群,两地都面临着同样困惑:旧的增长模式明显减速,新的增长点仍在培育中。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称之为“青黄不接的交接时刻”。
差距只是五十或百步而已。“十三五”规划即将展开,冲破篱笆对江浙都至关重要,厘清争议或可明确思路。
未来浙江怎么赛马?首先,温商或说浙商精神不能丢,但换个名目用GNP(国民生产总值)去和江苏争辩,就显得小家子气。不可否认,浙江制造业在国内迁移,造就了庞大的浙江人经济,也使得浙江成为国内唯一GNP大于GDP的省份,但只是在低价值链上扩张。
要说GNP,可以看看日本。早在2010年,中国GDP便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日本将制造业向海外迁移,打造出一个庞大而隐秘的日本制造体系,并将高端环节牢牢控制在国内,从而增强日本对全球制造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重振实体经济必然要直面“脱实向虚”和互保现象。陈一新给记者的书面答复是:把实体经济和温商回归摆在首要位置,打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通过司法、金融、行政和社会四种途径,重塑社会诚信。
其次,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契机,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推动宁波和舟山共同探索建设自贸区。
据记者了解,2011年以前一体化以宁波为主导,当舟山群岛获批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后,天平开始倾斜,尤其是目前浙江省主要以舟山群岛申报自贸区。轮到宁波抱怨了。宁波市政府一名智囊人士向记者表示,撇开宁波去搞自贸区,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记者认为,破除行政藩篱,整合港口资源,使“宁波-舟山港”发挥最大的效应,以此带动转型升级,是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第三,杭嘉湖地区着重发展新经济重构产业体系。放眼全国,杭州是为数不多可以借鉴美国大型集成商推动模式的了,如IBM、微软、苹果等企业引领美国新经济发展。杭州也携阿里巴巴之势,奔走在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康庄大道上,并准备申报网上自贸区,加快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实现网上贸易的全球化。再造一个网上浙江,也是浙商精神的延续。
谈及浙江经济放缓,李强认为“根子在产业结构”,并提出“尊重规律、尊重法治、尊重主体”。如此,浙江转型之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