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留学生招生和外籍教师引进的增加,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的教学问题逐步显现。跨文化交际环境下,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语用能力、专业课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受到了考验。做到跨文化交际中教与学互融,充分发挥翻译老师作用,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以专业课教育为主线,跨文化教育为辅助,互教互学实现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对话融合方面: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主体间的互应;内容融合方面: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内容间的互应;介质融合方面:专业教学于跨文化交际语言上的互应;视域融合方面: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过程之间的契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艺术专业课;教学改革;师生学习共同体
跨文化交际课堂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在现代化多元化的艺术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与艺术教学能力相融合。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强,艺术高校也逐步引进境外师资资源和招收国际留学生。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课堂如何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便成为各个高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开展跨文化语境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相应的文化积累来探究外国文化,同时也不能忽略自身所在的语言环境[1]。跨文化交际的特性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课堂参与者在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非言语交际能力和国际规范知识方面需要很好地掌握。我校目前处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环境中的包括:外籍留学生的专业学习课堂和外籍教师的专业授课课堂。涉及到的专业包括:动画、摄影、油画、雕塑、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
一、跨文化交际课堂现状
在对本校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中国学生(跨文化课堂)进行问卷调查后,得知目前我校跨文化交际课堂中艺术专业课存在的问题:
1.本土文化缺失
此问题主要体现在外籍教师课堂中。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外籍教师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不深入了解,他们所讲授的是自己国家的流派、国情和历史。灌输给学生的是“洋墨水”,导致中国学生对于本国的文化艺术缺失现象。当然教授留学生的中国老师也应当予以重视,补充国粹,发扬中国文化。不论是外教还是留学生的课堂,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之应该注重中国艺术文化的融入,传播中国文化精华。
2.顶层设计不足(教学观念不同)
我们所接触的是跨文化交际课堂,当然存在教学方法、教学构成、教学策略上的差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应该寻找适合中国学生的育人方法。在国外的观念中,学习是主动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而在我国初高中教学中,学生略显“被动”,导致在大学中也“等待”老师给发配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动力。当然这不是完全的,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不乏有此想法的“被动生”。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符合师生共同理念,才是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的真谛。顶层设计以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学习专业能力为目的,教师必须从教材选择、课前沟通、课中消化、课后反馈四阶段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跨文化比较意识和专业学习能力。
3.语言沟通障碍
毫无疑问,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是介质,是彼此理解交流的锁扣,那么解开锁扣的就是翻译这把钥匙。在这个无法避免的沟通障碍下,就必须发挥黄金桥梁——翻译老师的作用。翻译老师参与教学整个过程,不能把自己仅仅看作翻译,相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却是整个专业课教学的最主要的参与者——语言教学实施者、国际教育的参与者、国际氛围的营造者、异域文化的传播者。
4.授课视角单一
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之,理论视角单一,为了教授而教授,忽略了学习者本国的文化理论。国际教育层面太窄,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完成教学,导致学生的接收信息单一。应当调整教学实践,加入对方艺术文化内容。增加“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内容与过程,在艺术文化探索中熏陶,在探索过程之相互衬托,彼此丰富。
二、专业课教学改革措施
1.对话融合: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主体间的互应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教学活动,这种双边教学活动是由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是师生"共同体"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共同规范着各自的"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2]。教育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之间形成互教互学模式。专业课学习中尊重对方文化艺术国情,要做到跨文化交际中教与学互融,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灵活把控课堂安排,强调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以专业课教育为主线,跨文化教育为辅助,互教互学实现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3]。
2.内容融合: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内容间的互应
在艺术类院校中,外语教学应与其专业课结合,从学生们的兴趣出发,除语言教学以外,应以目的语文化背景为主。它包括了语言的文化内涵、语体文化和外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第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两者应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教语言不教文化,学生学到的可能只是除母语以外,表达本族文化的另一组语言符号,是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子。这并不是我们跨文化交际学习的目的。第二,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增强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方法。将语言教学置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背景之中,学生在了解真实的人、真实的国家的同时,还学到了语言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要加强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师资问题。翻译教师不仅要掌握中国文化基础知识,更要懂得如何精准的翻译中国文化。授课的外籍教师也要适当加强中国文化学习。实现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内容间的互应。
3.介质融合:专业教学于跨文化交际语言上的互应
翻译教师在艺术院校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的角色可定位为教师、外事员、组织者、科研者和翻译者。这些角色定位的拓展,明确各种角色参与教学改革流程,细化工作内容。以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为背景,分别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项目、社会服务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实现跨文化教学服务。除了参与基本教学过程以外,还可以开发外语版教育网站、远程教育系统,实现教学改革。组织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國际实践项目,实现教学实践改革。寻求专业教学于跨文化交际语言上的互应。
4.视域融合: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过程间的互应
中国文化艺术失语问题一直受到教学界的重视,在艺术专业课中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院校与外国师生接触日益扩大,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教学,外语翻译人才的作用日益变得重要。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教学要系统性解决中国文化艺术失语问题。首先,要重构高校课堂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建立双向性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突出中国文化翻译教学重要性。高校翻译教学要设置中国文化翻译课程,进行中国文化中译外的重点训练[4]。其次,要加强中国文化艺术互融实践。学生和外籍教师定期到本地文化旅游景点、文化对外交流单位等机构进行文化实践熏陶,通过与外国人直接沟通来加强中国文化的训练,实现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过程间的互应。
总结: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关系。以上研究是实现我校跨文化交际课堂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学习专业能力为目的,从教材选择、课前沟通、课中消化、课后反馈四阶段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跨文化比较意识和专业学习能力。调整艺术专业课教学设计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教学安排,做到授课主体和听课主体之间的互应。做到四个融合——对话融合、内容融合、介质融合以及视域融合。最终目的是寻求最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荔.跨文化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评《外国文学通用教程(第二版)》[J].语文建设,2020(24):86.
[2] 杜楠.“师生共同体”视野下的有效教学行为[J].林区教学,2021(06):109-113.
[3] 黄步军,汤涛.师生共同体:良好师生关系新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7):49-51.
[4] 岳瑞玲.PBL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科,2014( 13) : 63-64.
[课题项目]河北美术学院2020-2021学年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跨文化交际课堂艺术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北美术学院外教、留学生课堂为例》,课题编号为XJG20203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艺术专业课;教学改革;师生学习共同体
跨文化交际课堂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在现代化多元化的艺术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与艺术教学能力相融合。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强,艺术高校也逐步引进境外师资资源和招收国际留学生。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课堂如何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便成为各个高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开展跨文化语境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相应的文化积累来探究外国文化,同时也不能忽略自身所在的语言环境[1]。跨文化交际的特性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课堂参与者在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非言语交际能力和国际规范知识方面需要很好地掌握。我校目前处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环境中的包括:外籍留学生的专业学习课堂和外籍教师的专业授课课堂。涉及到的专业包括:动画、摄影、油画、雕塑、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
一、跨文化交际课堂现状
在对本校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中国学生(跨文化课堂)进行问卷调查后,得知目前我校跨文化交际课堂中艺术专业课存在的问题:
1.本土文化缺失
此问题主要体现在外籍教师课堂中。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外籍教师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不深入了解,他们所讲授的是自己国家的流派、国情和历史。灌输给学生的是“洋墨水”,导致中国学生对于本国的文化艺术缺失现象。当然教授留学生的中国老师也应当予以重视,补充国粹,发扬中国文化。不论是外教还是留学生的课堂,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之应该注重中国艺术文化的融入,传播中国文化精华。
2.顶层设计不足(教学观念不同)
我们所接触的是跨文化交际课堂,当然存在教学方法、教学构成、教学策略上的差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应该寻找适合中国学生的育人方法。在国外的观念中,学习是主动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而在我国初高中教学中,学生略显“被动”,导致在大学中也“等待”老师给发配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动力。当然这不是完全的,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不乏有此想法的“被动生”。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符合师生共同理念,才是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的真谛。顶层设计以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学习专业能力为目的,教师必须从教材选择、课前沟通、课中消化、课后反馈四阶段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跨文化比较意识和专业学习能力。
3.语言沟通障碍
毫无疑问,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是介质,是彼此理解交流的锁扣,那么解开锁扣的就是翻译这把钥匙。在这个无法避免的沟通障碍下,就必须发挥黄金桥梁——翻译老师的作用。翻译老师参与教学整个过程,不能把自己仅仅看作翻译,相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却是整个专业课教学的最主要的参与者——语言教学实施者、国际教育的参与者、国际氛围的营造者、异域文化的传播者。
4.授课视角单一
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之,理论视角单一,为了教授而教授,忽略了学习者本国的文化理论。国际教育层面太窄,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完成教学,导致学生的接收信息单一。应当调整教学实践,加入对方艺术文化内容。增加“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内容与过程,在艺术文化探索中熏陶,在探索过程之相互衬托,彼此丰富。
二、专业课教学改革措施
1.对话融合: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主体间的互应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教学活动,这种双边教学活动是由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是师生"共同体"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共同规范着各自的"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2]。教育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之间形成互教互学模式。专业课学习中尊重对方文化艺术国情,要做到跨文化交际中教与学互融,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灵活把控课堂安排,强调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以专业课教育为主线,跨文化教育为辅助,互教互学实现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3]。
2.内容融合: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内容间的互应
在艺术类院校中,外语教学应与其专业课结合,从学生们的兴趣出发,除语言教学以外,应以目的语文化背景为主。它包括了语言的文化内涵、语体文化和外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第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两者应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教语言不教文化,学生学到的可能只是除母语以外,表达本族文化的另一组语言符号,是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子。这并不是我们跨文化交际学习的目的。第二,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增强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方法。将语言教学置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背景之中,学生在了解真实的人、真实的国家的同时,还学到了语言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要加强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师资问题。翻译教师不仅要掌握中国文化基础知识,更要懂得如何精准的翻译中国文化。授课的外籍教师也要适当加强中国文化学习。实现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内容间的互应。
3.介质融合:专业教学于跨文化交际语言上的互应
翻译教师在艺术院校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的角色可定位为教师、外事员、组织者、科研者和翻译者。这些角色定位的拓展,明确各种角色参与教学改革流程,细化工作内容。以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为背景,分别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项目、社会服务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实现跨文化教学服务。除了参与基本教学过程以外,还可以开发外语版教育网站、远程教育系统,实现教学改革。组织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國际实践项目,实现教学实践改革。寻求专业教学于跨文化交际语言上的互应。
4.视域融合: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过程间的互应
中国文化艺术失语问题一直受到教学界的重视,在艺术专业课中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院校与外国师生接触日益扩大,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教学,外语翻译人才的作用日益变得重要。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教学要系统性解决中国文化艺术失语问题。首先,要重构高校课堂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建立双向性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突出中国文化翻译教学重要性。高校翻译教学要设置中国文化翻译课程,进行中国文化中译外的重点训练[4]。其次,要加强中国文化艺术互融实践。学生和外籍教师定期到本地文化旅游景点、文化对外交流单位等机构进行文化实践熏陶,通过与外国人直接沟通来加强中国文化的训练,实现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过程间的互应。
总结: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关系。以上研究是实现我校跨文化交际课堂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学习专业能力为目的,从教材选择、课前沟通、课中消化、课后反馈四阶段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跨文化比较意识和专业学习能力。调整艺术专业课教学设计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教学安排,做到授课主体和听课主体之间的互应。做到四个融合——对话融合、内容融合、介质融合以及视域融合。最终目的是寻求最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荔.跨文化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评《外国文学通用教程(第二版)》[J].语文建设,2020(24):86.
[2] 杜楠.“师生共同体”视野下的有效教学行为[J].林区教学,2021(06):109-113.
[3] 黄步军,汤涛.师生共同体:良好师生关系新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7):49-51.
[4] 岳瑞玲.PBL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科,2014( 13) : 63-64.
[课题项目]河北美术学院2020-2021学年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跨文化交际课堂艺术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北美术学院外教、留学生课堂为例》,课题编号为XJG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