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与实践探究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ju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是指:在品鉴美术作品时,通过将经验与感知相结合,对美术作品展开联想并加以分析和判断,收获审美感受的一种美术活动。笔者认为在义务教育中,这一时期美术欣赏课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锻炼他们表达与批评的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核心素养有如下三个指向构成: 1.基本指向——图像识读;2.主要指向——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3.次要指向——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
   自新课改提出之后,过去灌输式的教学已经遭到了摒弃,但是,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实际教学中,似乎仍然没有完全的摆脱灌输式教学的束缚。在我们调查之后发现,传统的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点:首先,普遍认为,实际动手操作要更为重要;其次,教师更多的是以专业的角度进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了小学生美术欣赏课学习的积极性,还拉低了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针对笔者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核心素养的三个指向的认识,以及调查发现的教学问题,我们以人美版五年级课例为例,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总结。
   一、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的素养
   抽象画是西方国家画作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这种绘画摆脱了世俗的观点,通过独立的线条和色彩,诠释了画家对审美的独特和情感,为学生对于美术的欣赏和理解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拓宽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的认知范围。在人美版美术教材中五年级的上册就提到了抽象化的知识,也為学生抽象艺术的认知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二、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素养
   每一个作者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都有其特殊的创作情境、创作理念和文化背景。所以,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结合作者创作时的各种因素进行作品欣赏,尤其是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进行品鉴。我们以五年级的《中国龙》为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的龙有一定的认知,可能是民间故事,也可能是神话传说,但是学生们对于龙的起源、象征的意义以及龙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十分清晰明了。因此,在五年级上册第14课中设置了《中国龙》这一课程,希望能够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在学习这一课时,就可以“中国传统文化欣赏”为主题进行课程教学,打造以欣赏为主,表现为辅的综合性质欣赏课。对于教材而言,其中32页和33页的内容更加侧重于欣赏和评述的学习环节,教师更应该结合文字部分的提示,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加的了解中国龙的精神。教材的第35和34页主要讲述的是造型和表现的学习环节,并通过展示学生绘画作品的方式,对龙的不同部位进行了详细介绍。接下来在艺术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通过其他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人的形象,并且开展舞龙表演的游戏。这些环节的设置都会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三、强调逻辑顺序
   学习的过程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应该遵循由简至繁的学习方向。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他们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仍然无法像对美术作品和具体审美对象一样开展简单的欣赏和述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评述抽象画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格尔尼卡》进行初步的分析,格尔尼卡采用的美术手法是半抽象和半立体,学生可以通过点、线、面、色彩等方面,用语言进行描述,并且可以增加一点个人的判断和评价,理解画家内心的情感,为学生对抽象化的评述奠定基础。
   四、综合学科的知识
   美术的发展始终跟随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变革。如果说《认识抽象画》需要在世界文化发展角度进行学习,那么《中国龙》则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在社会发展中对龙认知的改变进行理解学习。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国龙》这一课,要想对不同时期龙代表的文化和象征的意义做出了解,如果单从美术的角度出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加强美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结合历史语文等多个学科,从多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特征和中国龙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总结出了几点小学美术欣赏课实践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实际教学提供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颂德学校是在2006年4月端州区委、区政府为切实解决城区基础教育学位紧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而组织开展“心系教育,爱满校园”大型募捐活动筹建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广大市民一片爱心,共筹捐款达1400多万元。为纪念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事业的德行义举,区委、区政府把用捐款建设的学校命名为“颂德学校”。近年来,学校以校园“德”文化建设,让学生以“崇德”修其志,以“颂美”雅其身,以“感恩”善
每次写作文,学生们总是满眼迷惘,总是那么不情愿而又无奈之至,写出来的作文,也总是存在着五花八门的问题。每次宣布上作文课,学生痛苦、茫然、无奈的表情让老师不忍直视。更有甚者直接开口求饶:“老师,可以不写作文吗?”凡此种种,皆因“作文难”!如何让学生不再畏惧作文,让他们知道作文不难,也并不神秘?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活用口语交际,激活作文情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精神,我们提出了“‘以生为主体’的小学作文评改模式”,激发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积极性,从写作到评改真正成为作文主人。  一、课堂策略  “以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习作评改中占主体地位,一切作文评改方式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中心,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展开作文评改活动,找到适合学生的作文评改策略。教师在作文评改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简洁明了,充满形象、意义和品味。这些都是基于形象感,因此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视、听感的刺激。加强教学方法的建立、组合和转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使用图片塑造古代诗词词汇,使学生更容易清楚地理解诗词,并深刻理解所包含的哲学。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时,老师展示了庐山的正面图和侧面图,让学生观看和比较;在阅读诗词时,图片和文字相結合,试图弄清楚,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传统的课室面对面授课到“空中课堂”的在线教学,从前期的在线教学管理到中后期的工作机制的改进,这期间,我们不断地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分析和反思,并及时调整学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   一、前期教学管理工作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校及时调整了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一)建立
笔者一直以来认为,有一定阅读量、积累量的儿童,写作一定没有问题。可现实告诉我们写作需要教。儿童习作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根据儿童学习习作面临的窘境和目前习作无“序”可循,无“章”可据的现状,调整了教材中的习作内容顺序,形成了有益于儿童习作起步课程。   该课程旨在让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以他们的精神世界为基点,构建适合该年龄阶段的习作课程,再用“文中集美”“仿写”“作后讲评”的方
自2015年以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和广东省心理学会共同组织推进的阳光评价项目,目前为止共开展了三期,用以评价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我校先后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参加此项目,根据这两次评价测试结果和校情,本文着眼通过促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质量持续改进进行分析探讨。  一、借助数据精准诊断,清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通过“阳光评价”的大數据让学校办学变得澄明,使教育者明白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整本书阅读就是涵养学生性情,静下心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感受阅读之美。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梳理为线索,把阅读文本凝练为框架,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并进行勾连,这种形式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借图读“薄”,读有脉络   《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
常人眼里,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翻开旅美科学家沈致远先生《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一书,不禁惊住了,科学、科学家、科学散文,竟然如此美丽!罗丹(法)说过:“所谓大师,就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作者学贯中西,素养深厚,视角宽阔,人文睿智,发现了科学的美丽;他高屋建瓴,目光犀利,深入浅出,科学瑰宝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集团化办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均衡,增进教育公平,这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我们将费孝通 80华诞时总结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作为集团理念。“各美其美”,是指各个成员校保持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美人之美”,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秀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成员校之间优秀文化共同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天下大同”是我们儒家的理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