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关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对检察诉讼环节的刑事案件,在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无法及时获得有效赔偿的情况下,由国家给予适当经济资助,帮助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缓解经济困难,舒解精神痛苦的抚慰性救助制度。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操作程序
  1、申请程序。由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本人提出申请,或者经承办部门审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因其他原因没有提出申请的,承办案件的人员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请求救助的权利,并协助当事人提出申请。
  2、审核程序。具体包括申请的受理、申请材料的审查,了解申请人的实际状况,向其说明救助制度的含义、条件、要求、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发放程序以及可能的结果等内容,并决定对申请人是否救助以及救助的具体金额。
  3、发放程序。在作出对申请人实施救助的决定后,由检察机关
  报同级党委政法委和财政部门审批,再由政法委统筹发放。
  4、救助程序。检察机关在审查申请人申请救助后,应在合理的
  期限内作出予以救助或不予救助的决定,申请人对救助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政法委提出复议,以保证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都能得到及时公平公正的救助。
  5、追偿程序。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并不是免除犯罪人及赔偿义务人的赔偿义务,而是在犯罪人及赔偿义务人无力承担该赔偿义务时的救助。在犯罪人及赔偿义务人恢复赔偿能力时,应由经办本案的单位向犯罪人及赔偿义务人追偿。
  二、检察机关实行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检察机关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从探索走向全面開展,但各个地区实际状况的差异,实践中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刑事被害人救助状况并不理想,存在着亟待解决完善的地方。
  1、救助工作“无法可依”。
  我国大多数地方对于特困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问题,在立法上还是空白,国家也没有一部统一的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法律,导致很多地区和部门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局限于个案救助、随机救助,缺乏规范性。
  2、救助条件难以把握。
  国内外相关实践中,虽然对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的申请资格及申请条件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遇到实际案件时对救助条件往往不易把握。比如申请人是否具有救助的必要性,是否面临生活困境,这个标准就很难统一。在同一检察机关也可能由于把握的标准不同导致因人而异,出现实施了救助反而引起申请人之间相互比较产生不满情绪的情况。
  3、救助金额不易确定。
  在实践中,对于救助的金额一方面要按照救助规定确定,一方面又要考虑申请人自身经济情况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各申请人之间的横向差异。要确定救助金额必须多方面考虑,并多次磋商报批,必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加大了办案干警的工作量。部分申请人如果因为数额问题产生不满心理,就会增加上访缠讼的风险。
  4、救助效果不明显。
  检察机关设立被害人救助制度只能解决一时之困,绝大多数情形下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申请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三、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严格围绕正确的价值定位开展救助工作。
  1、需要明确刑事被害人救助和刑事被害人补偿在价值定位上的区别。刑事被害人补偿是由于国家未尽到保护公民的责任,从而对国家课处的法定义务;而救助是国家对被害人承担的“恩恤”、“恩泽”等道义责任,不需覆盖所有受到刑事侵害的被害人,只需针对因犯罪行为侵害致生活困难的部分被害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刑事被害人,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而非补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方案。
  2、明确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价值取向。第一方面,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在于扶危济困,重点在于“救急”,帮助因遭受犯罪侵害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解决他们暂时的生活、医疗困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主要的、直接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社会矛盾,防止被害人二次被害和向犯罪人转变,减少申诉上访,维护司法权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二方面价值是次要的、间接的价值取向,是第一方面价值的自然延伸。
  (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立法。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基于国家的政治责任对社会成员的一种体恤和关怀,并非是国家的法律责任。以此价值定位为出发点,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不宜由国家立法加以规定。
  1、在中央层面,建议以现有《若干意见》为基础,结合各地开展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试点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该指导性意见,并公开发布,以增强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指导性。
  2、地方层面上则可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关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体性规范。因为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实体和程序进行规范,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社会的救助力度和水平,更加详尽地设定救助的对象、范围、标准等细节,灵活的设计救助程序;而且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相对于由地方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在本系统内部制定规范性文件而言其立法位阶更高,更能从全局的角度规范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
  (三)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实体规范。
  1、救助对象和条件。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的范围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现阶段救助对象的范围应当包括两类:一是因犯罪造成人身或财产严重损害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刑事被害人;二是刑事被害人死亡的,与其共同生活或依靠其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亲属。救助的条件是上述两类对象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之后,无法通过诉讼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及时、有效的赔偿或救助,生活确有困难的。
  2、救助标准。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救急”的角度而言,首先要解决被害人的生命健康保障问题,其次是解决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基本生存问题。因此,建议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救助金包括医疗费、生活费。被害人死亡的,还可以包括丧葬费。此外,还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规定救助的最高额和最低额。
  3、救助方式。救助方式仍然以一次性现金救助为主,辅之以其他救助方式。在实践中,有些被害人若一次性发放救助金可能会不当使用,可以在一次性救助的原则下采取分期支付、定期支付或者部分支付等救助金给付方式;会同民政等部门为被害人办理社保、低保、安排就业、技能培训等救助,延伸救助的宽度,以增强救助效果,更好的达成救助的目的。
  4、资金保障。救助资金是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前提与保障,解决当前的资金瓶颈,既要开源又要节流。首先,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在财政拨款之外,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捐赠,同时可将罚金、没收财产及服刑人员创造的经济价值上缴一部分作为专项救助资金;其次,科学合理使用资金。为实现救助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在救助的开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救助标准,以救助的价值取向为指引,确定救助对象,将有限的救助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助的被害人身上。
  (作者通讯地址:东台市人民检察院,江苏 盐城 224200)
其他文献
多年来检察工作实践证明,人大监督是保证检察权正确行使的坚强后盾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强大动力,没有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正确监督和大力支持,就没有检察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是检察机关正确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检察机关必须依靠人大监督,才能走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在认识上要提升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必须从观念上根本转变,在认识上实现提升,真正使检察机关在人大监督下,更
期刊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的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的一支武装力量。司法警察武装性质和担负的职责决定了司法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极其重要性。实践中司法警察思想政治工作却十分薄弱,亟待改进和加强。本人借鉴部队及其他部门和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结合本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检察机关党组织在司法警察
期刊
案件质量评查是检察机关通过对本院已结案的各类案件进行规范化考评、检查和验收,界定案件差错和责任,从而强化内部监督的一种规范化管理模式。如何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的案件质量评查体系,对案件质量实行有效的监督,是检察机关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现就案件质量评查工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权作引玉之砖。  一、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的定位及评查主体的确定  (一)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的定位  所谓评查就是评
期刊
摘要:偵查人员出庭作证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虽然今年人大通过的新刑诉法修正案中针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做了专门的规定,但在现今法治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司法体制尚未明确,诉讼理念与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传统习惯仍根深蒂固的发挥影响的的大背景下,全民构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尚有众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故本文笔者将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意义、历史困境
期刊
《调研材料》是基层检察院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也是基层检察干警发表调查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基层检察干警撰写调研材料要侧重于检察实务,在选题上要做到立足基点、对准焦点、挖掘冰点;在内容上要做到充实、说理和新颖;在文风上要做到“短平快”。  一、选题 “三点式”  写好调研材料,关键是要选好题,选题是选主题,在主题基础上才好确定文章标题。如何选好题,根据笔者多年的写作实践,总结出“三点式”选题法:  一
期刊
申诉人陈某某(原审第三人)与被申诉人李某A(原审原告)、李某B(原审被告)原系公媳和夫妻关系。1993年9月15日申诉人陈某某与被申诉人李某B登记结婚,2007年3月5日双方又因故协议离婚。据查,被申诉人李某B在未成年时即被过继给其叔叔李某A为子(双方未依法办理收养关系)。当被申诉人李某B和申诉人陈某某成婚后,被申诉人李某A便于2001年9月17日以买卖协议的方式将其拥有的天津市某区的住宅三间变更
期刊
前言  近年来,征地拆迁矛盾已经成为上访、群体事件的重要诱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重点工程的推进。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现有的征地拆迁政策存在部分盲点,容易导致暗箱操作,导致群众不信任,并客观上使评估和拆迁工作人员在补偿标准的执行上留有较大的自由度,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  一、案件基本情况和发案特点  3年来,我院共查处在拆迁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12件12人,发案单位分别是区建设
期刊
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由本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它负责,这就是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我国的检察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日益暴露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与党和国家对检察机关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要求的不相适
期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指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行政和法律的各种手段,依法打击犯罪、预防犯罪、改造犯罪,积极消除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各种因素,以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其通过各项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实现纠正违法、追究犯罪、保护
期刊
一、基本案情  (一)王某,男,1979年12月29日出生,无职业, 2012年7月25日因涉嫌合同诈骗罪被依法逮捕。  王某为返还高利贷借款,产生了以租赁汽车典当返还借款的想法。2012年4月17日,王某用真实身份证明到”大連新鹭汽车租赁公司”(下称汽车租赁公司)租用辽BN2977号银灰色 “日产”牌天籁EQ7230AA型轿车(经鉴定价值人民币75000元)。嗣后,王某伪造机动车登记证,汽车发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