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也即在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亦注重对学生人格品质、素养的培育,以使其成为真正契合现代化文明诉求的全面性优秀人才。但在数学此以高度抽象性、理性化为标识的学科教学中,德育需求却似乎被遗忘、忽略,或者认为其无法与带有人文色彩的德育相关联,以致使数学的原貌丧失而成为片面化的畸形产物,在此立场上对学生发生的教育影响亦无法全面。对此,本文便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想与实践”话题做出分列:数学知识理论联想、数学实践活动派生、数学探究历史渗透三方面的阐述,以在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的同时,真正复归数学教育“教书育人”的本质。
关键词:德育;小学数学;渗透
数学的确具有“抽象性”、“理性化”的特征,但亦无法否认的是,其由人发现、总结与建构,其符号化的表示形式必然具有人文化的属性、而其被发现、总结与建构的过程亦必具有人文化的痕迹。因此,人文化德育则成为在数学教学中可施行、并必得施行的一项举措。而具体的施行方向,则可依据数学人文化因子的存在场所,而从知识理论联想、实践活动派生与探究历史渗透三方面来着手。
1.数学知识理论联想
数学学科揭示了众多事物和现象的真理,并给出了诸多数、形的规律,而在长久的学科教育与传播中,此种真理与规律则被逐渐生活化,也即由于其与生活中的某些事理或事物形态相似或相通,而被征用成为人文用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可以互相解释、互相参考的两个对象。基于此,在小学数学的德育话题下,教师则可从数学现象、规律、定理等出发进行充分的生活联想,并进行适当引申,以最终导向对其中正向价值观的提取。
例如:在《观察物体》一单元《看一看(一)》和《看一看(二)》两节的教学以讲解完基本的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则得出不同物体的某一面等的知识之后,我则让同学们分别从前、后、左、右四面来观察我,并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基于此可看可触的实物观察,我则将其进一步引申至看不见的对人的道德评判上来。即告诉同学们:“评价人和从不同角度看人的身体的道理是一样,光看见背影,无法判断其人的长相,而只看见人的长相,却无法看见其人的背影。须从四面全面观看,才可基本定夺这个人的身体外貌的优点和缺陷。而评价人亦不可凭借一面之词,不能以一件事就主观认定一个人的品性。比如小明在回答问题时害羞,我们不能武断地定义他为‘胆小鬼’,因为他或许看见同学被欺负时,会勇敢地替同学出气;当遇到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时,会义务反顾地去帮助他们。对人的评价应该全面,而不应止步于单方面便妄下结论。对应此,我们中文里面还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形容全面观物的重要性”。如此,同学们则不仅会深化对此节知识内容的理解,亦会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同时还能够在其意识内生成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通性联系认知。
2.数学实践活动派生
在知识理论之外,实践活动亦是小学数学在对数学本身实践性与小学生对象身心好动特征的考虑下所需具有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此过程则亦可凭借其学生间互动的需求而发挥德育的功能,以指导学生在切身的人际交往中逐渐习得正确的待人接物之道,久而久之则便是自身道德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亦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并同步提升其实践能力。
例如:在《有趣的图形》一单元《动手做(二)》一节的教学中,我则给每组同学皆分发了一套七巧板,让组内同学进行图案排列,组内有几人,便排列几次,以使得每次排列出的事物都属于同一类,如在“动物”类项下,则可拼接诸如小鱼、小猫等的图形。最后每组作品由除本组之外的其他组进行评价投票,票数多者获胜,并奖励获胜组内每名成员3朵小红花。这便使组间竞争与组内团结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此共同的目标之下,同学们则皆会集思广益,积极献计献策,如首先对排列主题达成共识,如“植物”,而后再在此主题下选择可能的物种,如树、花、小草等,最后则是逐个发挥所有成员想象力的排列实践与对每一个拼接成功图案的绘图记录。而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此过程中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乱碰摆好的图形、不参与活动而自顾自地玩耍、坚持己见而发生摩擦等现象,而此便恰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契机。如当一组内两位同学起了关于选择“植物”、还是“交通工具”排列主题的争执之后,二人互不相让,最后甚而导致了言语攻击和肢体冲突。对此,我则调解到:“团队始终不是个人,个人可以在一定的限度下自由地表达观点或者发出行为,但是当个人从属于团队,就要顾及团队的利益、团队里面每一个队员的感受與想法,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有一致的认同和凝聚,进而创造整体利益”。在关于此的教导之后,我则又指导其进行组内投票,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出最终的主题。这便是关于团队、理解、荣誉等的德育引导。
3.数学探究历史渗透
我们对数学的认知除却对其当下面貌的了解之外,还应着眼于其长久的发展历史,以在深化对数学知识、数学学科的起源、发展与完善过程的理解的同时,挖掘出作为此学科大厦主要建构者的诸多从古而今、由中到外数学家的严谨、科学、坚持不懈等的人格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古代领先的数学智慧与成就等,以进行自我滋养,并以此灌溉学生的精神之田、德行之秧。
例如:在《生活中的数》一单元“数一数”一节的教学中,我则引入了中国古人计数的方法:结绳记数、筹码计数、在木头、石板和动物骨头上等用一道道深痕来计数等,并利用多媒体同步出示了对应的图画。同时对当时没有1.2.3等的阿拉伯数字与此便捷的数量表示方法的状况、及生活普遍计数的需求进行了讲解。此便将让同学们生起对中国古代智慧的敬畏之心来,从而达到培育其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有趣的图形》一单元《动手做(二)》一节的教学中,我则又引入了七巧板的由来:宋朝一个叫做黄伯思的人非常爱好请客吃饭,但由于每次来吃饭的客人人数不等,传统的四边形或圆形桌由于其边数与固定的大小便无法满足体面坐席的需求。因此,其便推敲发明出一种用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将其拼为不同的形状......在此之后,我亦做了向琢磨耐性、善于观察与尝试、中国古代智慧等方面的认知引导,以在开阔同学们眼界的同时,促其受到爱国主义、个人心性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是一个以对数学知识及其本质的深入理解为前提的对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道德因素适时的渗透过程,是以文理结合的形式革新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亦是使数学教育靠拢教书育人之教育本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吕进.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7(24):106.
[2]魏田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智库时代,2017(14):95+97.
关键词:德育;小学数学;渗透
数学的确具有“抽象性”、“理性化”的特征,但亦无法否认的是,其由人发现、总结与建构,其符号化的表示形式必然具有人文化的属性、而其被发现、总结与建构的过程亦必具有人文化的痕迹。因此,人文化德育则成为在数学教学中可施行、并必得施行的一项举措。而具体的施行方向,则可依据数学人文化因子的存在场所,而从知识理论联想、实践活动派生与探究历史渗透三方面来着手。
1.数学知识理论联想
数学学科揭示了众多事物和现象的真理,并给出了诸多数、形的规律,而在长久的学科教育与传播中,此种真理与规律则被逐渐生活化,也即由于其与生活中的某些事理或事物形态相似或相通,而被征用成为人文用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可以互相解释、互相参考的两个对象。基于此,在小学数学的德育话题下,教师则可从数学现象、规律、定理等出发进行充分的生活联想,并进行适当引申,以最终导向对其中正向价值观的提取。
例如:在《观察物体》一单元《看一看(一)》和《看一看(二)》两节的教学以讲解完基本的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则得出不同物体的某一面等的知识之后,我则让同学们分别从前、后、左、右四面来观察我,并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基于此可看可触的实物观察,我则将其进一步引申至看不见的对人的道德评判上来。即告诉同学们:“评价人和从不同角度看人的身体的道理是一样,光看见背影,无法判断其人的长相,而只看见人的长相,却无法看见其人的背影。须从四面全面观看,才可基本定夺这个人的身体外貌的优点和缺陷。而评价人亦不可凭借一面之词,不能以一件事就主观认定一个人的品性。比如小明在回答问题时害羞,我们不能武断地定义他为‘胆小鬼’,因为他或许看见同学被欺负时,会勇敢地替同学出气;当遇到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时,会义务反顾地去帮助他们。对人的评价应该全面,而不应止步于单方面便妄下结论。对应此,我们中文里面还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形容全面观物的重要性”。如此,同学们则不仅会深化对此节知识内容的理解,亦会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同时还能够在其意识内生成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通性联系认知。
2.数学实践活动派生
在知识理论之外,实践活动亦是小学数学在对数学本身实践性与小学生对象身心好动特征的考虑下所需具有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此过程则亦可凭借其学生间互动的需求而发挥德育的功能,以指导学生在切身的人际交往中逐渐习得正确的待人接物之道,久而久之则便是自身道德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亦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并同步提升其实践能力。
例如:在《有趣的图形》一单元《动手做(二)》一节的教学中,我则给每组同学皆分发了一套七巧板,让组内同学进行图案排列,组内有几人,便排列几次,以使得每次排列出的事物都属于同一类,如在“动物”类项下,则可拼接诸如小鱼、小猫等的图形。最后每组作品由除本组之外的其他组进行评价投票,票数多者获胜,并奖励获胜组内每名成员3朵小红花。这便使组间竞争与组内团结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此共同的目标之下,同学们则皆会集思广益,积极献计献策,如首先对排列主题达成共识,如“植物”,而后再在此主题下选择可能的物种,如树、花、小草等,最后则是逐个发挥所有成员想象力的排列实践与对每一个拼接成功图案的绘图记录。而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此过程中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乱碰摆好的图形、不参与活动而自顾自地玩耍、坚持己见而发生摩擦等现象,而此便恰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契机。如当一组内两位同学起了关于选择“植物”、还是“交通工具”排列主题的争执之后,二人互不相让,最后甚而导致了言语攻击和肢体冲突。对此,我则调解到:“团队始终不是个人,个人可以在一定的限度下自由地表达观点或者发出行为,但是当个人从属于团队,就要顾及团队的利益、团队里面每一个队员的感受與想法,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有一致的认同和凝聚,进而创造整体利益”。在关于此的教导之后,我则又指导其进行组内投票,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出最终的主题。这便是关于团队、理解、荣誉等的德育引导。
3.数学探究历史渗透
我们对数学的认知除却对其当下面貌的了解之外,还应着眼于其长久的发展历史,以在深化对数学知识、数学学科的起源、发展与完善过程的理解的同时,挖掘出作为此学科大厦主要建构者的诸多从古而今、由中到外数学家的严谨、科学、坚持不懈等的人格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古代领先的数学智慧与成就等,以进行自我滋养,并以此灌溉学生的精神之田、德行之秧。
例如:在《生活中的数》一单元“数一数”一节的教学中,我则引入了中国古人计数的方法:结绳记数、筹码计数、在木头、石板和动物骨头上等用一道道深痕来计数等,并利用多媒体同步出示了对应的图画。同时对当时没有1.2.3等的阿拉伯数字与此便捷的数量表示方法的状况、及生活普遍计数的需求进行了讲解。此便将让同学们生起对中国古代智慧的敬畏之心来,从而达到培育其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有趣的图形》一单元《动手做(二)》一节的教学中,我则又引入了七巧板的由来:宋朝一个叫做黄伯思的人非常爱好请客吃饭,但由于每次来吃饭的客人人数不等,传统的四边形或圆形桌由于其边数与固定的大小便无法满足体面坐席的需求。因此,其便推敲发明出一种用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将其拼为不同的形状......在此之后,我亦做了向琢磨耐性、善于观察与尝试、中国古代智慧等方面的认知引导,以在开阔同学们眼界的同时,促其受到爱国主义、个人心性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是一个以对数学知识及其本质的深入理解为前提的对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道德因素适时的渗透过程,是以文理结合的形式革新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亦是使数学教育靠拢教书育人之教育本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吕进.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7(24):106.
[2]魏田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智库时代,2017(1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