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逢生”的插花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朋友在学插花,是日本某一流派的花艺。
  我对日本人的花艺一向没有好感,因为那被称为花艺的,正好是集匠气与矫作于一炉。因此,我对潇洒且大而化之的朋友竞去学日式插花觉得格外好奇。朋友告诉我,那看起来僵化的日式插花,其实只是一种格式,是性格与观点的锤炼,对于学得通达的人,不但仍有极大的创作空间,还能激发出人的潜力。
  她说:“插花和禅一样,表面上有最严苛的形式,事实是在挖掘最大的自由。你不觉得,只有最严格的训练才有最自由的资格吗?”
  朋友的话给我不小的启示,原来插花也是“绝地逢生”的事。凡是绝地逢生就如悬崖断壁上的兰花,或污泥秽地清放的莲花,或是漠漠黄沙里艳红的仙人掌花一般,既刺人眼目,又具禅的精神。什么事到了最高、最绝、最惊人,就被俗人看成是禅意了。
  学插花的朋友,说起她学插花获益最大的一件事。
  她说:“我刚学插花时,老师教怎么插,我们就怎么插,三个月以后我才发现,老师每次插的花不是一朵、三朵、五朵,就是七朵、九朵,几乎没有二四六八的。我心里起了疑惑,双双对对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插花都要单数呢?我很慎重地去问老师,那位日本老师说,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做‘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满了。我听了好感动,留一些缺憾、有一点理想不能完成、永远留下一丝丝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真是不可思议。人生恒常保持一个有希望的观点,方能生生不息。
  (孤山夜雨摘自《南国都市报》)
其他文献
喜欢,是成就一切的基石。  在英国的最西南角,有一个叫波斯科诺(Porthcurno)的渔村小镇,它地处偏远的天涯海角边上,却吸引着全世界无数的游客前来拜访,因为这里有一座高踞悬崖之巅的剧院,即米纳克剧场(The Minack Theatre)。  这座峭壁上的剧院面对碧海蓝天,俯瞰康沃尔郡崎岖不平的狭长南部海岸。这个坐落在海边峭壁和巨大的岩石上、看似古罗马遗迹的扇形剧场,让人疑心是古历史文化遗址
期刊
虚构中藏着的真意,值得人深思。  认不认得这个英文单词esquivalience?不认得?那你可以去查一下新版的《新牛津美语词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里面会告诉你这个词的意思是:“故意逃避自己的官方责任。19世纪开始出现,或许是源自法文esquiver,‘躲避,溜走’。”  不过如果你拿起家中案头的其他词典,或者将词输入到各种电子词典中,保证你怎么
期刊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国王十字地区的国王十字站,是早在1852年就投入使用的大型铁路终点站。更因为《哈利·波特》小说把这个车站描绘成霍格沃茨特快列车的始发站,所以吸引着众多的“哈迷”们在这里拍照或者尝试“穿墙”。  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里的学生里卡尔经常目睹这里如织的人潮,他想:这里聚集了这么多人,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能知道别人此刻想说的话,那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里卡尔把自己的
期刊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她会教会我们很多很多。比如帮助别人。一如《最棒的“合伙人”》中我帮助素昧平生的小男孩。我给予他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鼓励,是对一颗成长中少年的心灵的期待,希望这颗心灵强大、勇敢、诚实。这个男生没有辜负我的希望,15年后,他回报了我。不仅仅是巨大的金钱的回报,更让我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比如摒弃浮躁。《气生根太多的植物》中年少成名的美术老师,在生活中得到了灵感,增添了神
期刊
记者:可以说您和音乐的关系非常“理智”,同时又非常“感性”。对您来说,音乐是什么?  布列兹:其实很简单,音乐就是我的存在。这两者是统一的。不过我有一句话,可能有点傻:我并没有别的才华!……因此我并不需要做什么艰难的选择。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将来做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那就是音乐。  记者:还是请您给音乐下一个定义吧。  布列兹:音乐是一种表达方式,是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就是将个人的感受表达出来
期刊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都不曾将我送到家门口,就转身忙自己的活儿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我就在最边上——门口的墙下。地面很潮湿,挨地的那面褥子经常是湿漉漉的。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我现在特别喜
期刊
不是“养”只是客与主相伴,这却是一种多么温暖的相伴啊!  我和岛耕二先生认识,是因为请他编导一部我监制的戏,谈剧本时,常到他家里去。  一走进他家里,我看到一群花猫。  岛耕二先生抱起一只,轻轻抚摸,“都是流浪猫,我不喜欢那些富贵的波斯猫。”  “怎么一养就养那么多?”我问。  “一只只来,一只只去。”他说,“我并没有养,只是拿东西给它们吃。我是主人,它们是客人。‘养’字太伟大,是它们来陪我罢了。
期刊
在没有见到大画家苏哲明前,我自我感觉超好,画作频频亮相省里的画展,隔三差五总有人殷勤求画,这一切让我感觉自己是一只马上就要飞人青云的小鸟,喜悦常常充盈着我的内心。  但那天,我去拜访苏哲明,他坐在沙发里,一言不发,只是翻来覆去地看我的画,过了好久他才说,小伙子,你很有灵气,但是……  我有些失落,静等下文。  他抬起头来,说,你作品的取材多来自乡野,我建议你去山里住段时间,好好观察体会,相信你会有
期刊
布列兹,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他的名字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一直都是如此响亮,他是为当代音乐翻开新篇章的作曲大师,也是舞台上极具统治力的指挥大师,更是让古典音乐不断创新与保持活力的强劲推动者。近日,这位享誉世界的音乐老人在位于德国的家中逝世,享年90岁。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音乐时代的结束。  从未让理性束缚音乐中的狂野  布列兹1925年出生于法国蒙布里松,1940年代在巴黎音乐学院求学期间,他拜作
期刊
时间是中午,格林威治的一座乡村寓所里,摄影师约翰·达格代尔正在给我拍照。我坐在离他约三英尺远的地方。  你绝对无法相信,约翰·达格代尔几乎已经失明。  10年前,CMV视网膜炎夺去了他的大部分视力。医生与同行一致宣判他的摄影生涯结束了。但是,这宣判并没有把约翰击倒,他发誓要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盲人摄影家。  然而,约翰要想实现信仰并非易事。那是一个下午,在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农场,他在失去视力后第一次拿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