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教材、学生。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学生、教材、教师三者的相互作用问题就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新常态;数学教学;处理好;三角关系
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教材、学生。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要达到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得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的每一个环节。
1.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数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就其叙述语言来说,有主要语言和次要语言;就形式来说,有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就内容而言,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就单元和小节而言,有主要知识和次要知识;就一节课而言,有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总之,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主要东西、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教材把它摄取出来,在思想上重视它,在备课中体现它,在课堂中突出它,从而达到一针见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整体部分,部分整体。数学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分册、分章、分节、分课时的。从整体角度上看它们都遵循着:从实践或实验入手设疑、激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巩固练习(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的运用,这样的规律的。就部分而言,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目的。因此,教师研究教材,在整体上应把握相同规律,掌握大体方向,就部分来说应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再回到整体那就是辨清此知识与彼知识的异同。从而做到思路清晰、教而不乱,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结构。教师应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求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4.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智力因素,利用习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
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传导者。要想百教不殆,必须知己知彼。因此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现有接受水平及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点、薄弱层,针对学生弱点和学生实际安排教材内容和程序,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做到有的放失,循序渐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研究教师的思维过程,仔细观察教师的授课中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使学生真正把握解题思路。
第三:要处理好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是教材的最终体现者。引导学生能动地阅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特别是感知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感知了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为理解教材,运用教材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做了铺垫作用;通过阅读,可以把握知识的脉络,找出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通过阅读,可以克服记课堂笔记的盲目性和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第四:要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
教师是二传手,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是一种中间力量,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其实质是使学生能动地感知、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运用教材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三者关系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书写中。教案是教师上课的蓝本,是教学步骤的系统记录。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细致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了符合现实情况的处理,使静态的教材变为易学的动态活动的教案,具有科学的序列。这种序列不仅反映了知识存在的逻辑结构,体现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同时适合了学生认识发展的水平。从而达到不打无准备之仗,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处理好三者关系,也就是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艳溪.对师专《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探索[J].云南高教研究,2000(02)
[2]杨骞.从数学的广泛应用性角度谈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00(03)
[3]郑进保.中学数学教材亟须标准化[J].科技与出版,200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
【关键词】新常态;数学教学;处理好;三角关系
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教材、学生。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要达到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得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的每一个环节。
1.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数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就其叙述语言来说,有主要语言和次要语言;就形式来说,有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就内容而言,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就单元和小节而言,有主要知识和次要知识;就一节课而言,有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总之,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主要东西、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教材把它摄取出来,在思想上重视它,在备课中体现它,在课堂中突出它,从而达到一针见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整体部分,部分整体。数学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分册、分章、分节、分课时的。从整体角度上看它们都遵循着:从实践或实验入手设疑、激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巩固练习(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的运用,这样的规律的。就部分而言,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目的。因此,教师研究教材,在整体上应把握相同规律,掌握大体方向,就部分来说应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再回到整体那就是辨清此知识与彼知识的异同。从而做到思路清晰、教而不乱,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结构。教师应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求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4.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智力因素,利用习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
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传导者。要想百教不殆,必须知己知彼。因此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现有接受水平及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点、薄弱层,针对学生弱点和学生实际安排教材内容和程序,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做到有的放失,循序渐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研究教师的思维过程,仔细观察教师的授课中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使学生真正把握解题思路。
第三:要处理好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是教材的最终体现者。引导学生能动地阅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特别是感知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感知了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为理解教材,运用教材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做了铺垫作用;通过阅读,可以把握知识的脉络,找出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通过阅读,可以克服记课堂笔记的盲目性和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第四:要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
教师是二传手,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是一种中间力量,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其实质是使学生能动地感知、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运用教材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三者关系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书写中。教案是教师上课的蓝本,是教学步骤的系统记录。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细致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了符合现实情况的处理,使静态的教材变为易学的动态活动的教案,具有科学的序列。这种序列不仅反映了知识存在的逻辑结构,体现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同时适合了学生认识发展的水平。从而达到不打无准备之仗,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处理好三者关系,也就是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艳溪.对师专《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探索[J].云南高教研究,2000(02)
[2]杨骞.从数学的广泛应用性角度谈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00(03)
[3]郑进保.中学数学教材亟须标准化[J].科技与出版,200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