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虽然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但不能靠简单的听和练来接受。而应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升华。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发展思维
数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思维为主的活动过程。如何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知识记忆、复现、再认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主体性数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转变将是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要的课题。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本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要捕捉生活现象,给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入新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次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创设充分地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
2 保证主动参与和练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和“生、生”之间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有关专家认为,还是要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该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 创设自我设问机会,引发探索思维
如在讲解“轴对称”这节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找到生活中利用数学轴对称知识的问题,并独立或和同伴一起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课后进一步学习的环境。学生找到的问题较多,如:小明舅舅家的农场里面有一条小河,河的两岸有两个加工厂,舅舅经常要在这两家工厂之间来回奔波。如今舅舅要在河上建一座桥。且桥要和河岸垂直。问桥建在何处才能使两个加工厂之间的路程最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应该怎样做呢?学生通过“自我设想,自己探讨验证,自己得出结论”的“三自”活动,对此问题都有了认识。
4 摆脱禁锢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发散
研究表明:无意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这种思维活动不受任何有意识思维所必然具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就可最为自由地去作出各种可能的组合。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必须开拓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思想集中在某一解答或某一方法上。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基本途径有两条:①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几何图形的求积中,找不同的解法等;②应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如果动物园的门票每张10元,某校组织48名同学去公园玩,带500元钱够不够?这一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从而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使他们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增加数学直觉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发展思维
数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思维为主的活动过程。如何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知识记忆、复现、再认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主体性数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转变将是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要的课题。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本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要捕捉生活现象,给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入新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次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创设充分地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
2 保证主动参与和练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和“生、生”之间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有关专家认为,还是要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该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 创设自我设问机会,引发探索思维
如在讲解“轴对称”这节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找到生活中利用数学轴对称知识的问题,并独立或和同伴一起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课后进一步学习的环境。学生找到的问题较多,如:小明舅舅家的农场里面有一条小河,河的两岸有两个加工厂,舅舅经常要在这两家工厂之间来回奔波。如今舅舅要在河上建一座桥。且桥要和河岸垂直。问桥建在何处才能使两个加工厂之间的路程最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应该怎样做呢?学生通过“自我设想,自己探讨验证,自己得出结论”的“三自”活动,对此问题都有了认识。
4 摆脱禁锢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发散
研究表明:无意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这种思维活动不受任何有意识思维所必然具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就可最为自由地去作出各种可能的组合。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必须开拓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思想集中在某一解答或某一方法上。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基本途径有两条:①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几何图形的求积中,找不同的解法等;②应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如果动物园的门票每张10元,某校组织48名同学去公园玩,带500元钱够不够?这一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从而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使他们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增加数学直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