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来,笔者参加了市、区组织的多次品德教研活动,感受颇多。相同的教材内容,在不同的细节处理下,使得有的课堂精彩灵动,有的课堂平淡无奇。可见,教学细节的优化与否,同样是一堂品德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细节一:呈现方式的优化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男生女生不一样》一课的教学中,两位老师对材料采用的呈现方式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镜头一:
A教师组织开展了当堂涂色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交流。
师:(拿起刚涂的两张画)这张是小茜(女生)画的,这张是小恺(男生)画的。请同学们说说,这两张画有什么不同?
(两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请大家注意看看,它们的颜色、线条有什么不同?
生:女同学的画颜色涂得更均匀;男同学涂得比较粗糙,颜色也有点涂出来了。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生:因为女同学比男同学更细心。
师:对,一般情况下,女同学会比男同学细心,所以,女同学涂得更美观。
整个教学中,执教教师、全班学生、听课教师表情严肃,课堂波澜不惊。
镜头二:
B教师也给全班同学每人发了一张空白的图画,开展当堂涂色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巡视过程中收取的两张画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请同学们猜一猜。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两张画,请你们猜一猜,哪一张是男同学涂的色,哪一张是女同学涂的色?看看谁最有眼力。
(班级里的安静被打破,一阵交头接耳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跃跃欲试,举手猜谜。教师连续请了四位同学,居然还有学生举着手要求参与竞猜。)
师:刚才这些同学的答案都很一致,你们有不同的判断吗?
生(齐):没有!没有!
师(故作惊讶):咦!大家都这样猜?说说理由。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因为相比较来说,女同学更细心些,所以涂得均匀、美观的极可能是女同学的。而那张色彩凌乱的就可能是男同学的了,因为男同学往往比较马虎、粗心。
(听了这样的回答,其他同学都连连点头。)
师:那么,大家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请两幅图画的小作者上讲台领回自己的作品吧。
(小姑娘挺胸抬头,得意洋洋地拿走了自己的画。小男孩则不好意思地一个劲挠脑袋,神态憨厚而腼腆。看着这一幕,同学们哈哈大笑。执教和听课的教师也不禁面露笑容。)
反思感悟:顺应童心,充分发挥教学形式的娱乐功能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活动是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要成就精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就应充分考虑教学活动开展的趣味性。因为富有儿童情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上文提到的两位教师,针对让学生明了“男生、女生不一样”这一教学目标,开展了不同的教学活动。从教学效果看,后者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的胜出,关键就在于顺应了教学对象——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通过“猜一猜”这种更富童心童趣的教学形式,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实现了教学活动“理”与“趣”的有机统一。这种符合学生自身特点、更富娱乐功能的教学形式的选取,正是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结果。
细节二:材料挖掘的优化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注意利用了票证这一课程资源,但由于挖掘的深度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镜头一: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琳琅满目的票证:上海市2市斤粮票、江苏省5市斤地方粮票、南京市10公斤购粮劵、脚盆票、小学生早点专用票……)
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票,有什么用吗?
生:这是粮票,可以凭它买米。
生:这是买脚盆的票,没有它就不能买脚盆。
……
师:为什么要用这些票买东西呢?
生:因为东西太少了,不够分,只能凭票供应。
师:是的,那个时候,我国的经济还相当落后,国家为了保障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采取了计划供应的政策,按人或按户发放各种购物票证,所以凭票证排队购物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和过去相比,我们现在多幸福呀!
镜头二: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琳琅满目的票证:0.02千克的肉票、上海市2市斤粮票、江苏省5市斤地方粮票、南京市10公斤购粮劵、脚盆票、小学生早点专用票……)(对书上的资料有所补充)
师:你们知道这些票证都是干什么的吗?
生:这是买肉的票,凭它才可以买到肉。
生:这是粮票,是买米或是打饭用的。
……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些票证,比如说这张肉票,(教师指着面值为0.02千克的肉票)你知道它们可以买多少肉吗?
(学生有的在算,有的在猜,课堂上有些骚动,就连听课教师也开始交头接耳。)
师:同学们还没有学过小数。老师告诉你们,0.02千克就是半两差一点点。那么半两差一点点到底是多少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半两差一点点的肉,你们想不想看看它到底是多少?(教师拿出半两差一点点的肉向学生展示)
生:啊,就这么一点点呀!
生:天呀,这才真叫连塞牙缝都不够呢!
生:这么点肉要它干吗?买回去能做什么呀?
……
师:刚才我听到有人在问:这么点肉要它干吗?买回去能做什么呀?同学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最后大家都盯着老师。)
师:同学们,听老人们说:60年代,国家规定一个人一个月只有2两的肉票。这样一算,凭这张0.02千克的肉票能买的肉已经占了一个人一个月可以吃的肉的数量的四分之一了。刚才有人嫌它少,现在再想想,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它还少吗?我们现在常吃的这么大的一个肉丸子大概要用掉1两肉,在60年代,要用这样的三张肉票才可能做成一个肉丸子呀。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看着这张票你还会说:太少了,不要吗?
(教室里再次炸开了锅,学生们又一次议论纷纷。)
生:那时候的人也太可怜了吧!东西这么少,怎么过呀!
生:幸好我没有生在那个时代!
生:是呀,是呀,我最喜欢吃肉了,生在那个年代我就完蛋了,还是现在好!
……
课后,笔者向这位教师了解了有关情况。原来,课前她曾发动自己班级的学生找找当年的老票证。在看学生收集的票证时,发现了这张面值特小的肉票。老师觉得很有意义,就把它添加在书上出示的票证中,并做成课件,重点引导。
反思感悟:丰盈细节,注重挖掘已有材料的典型意义
课堂教学“脉络清晰,细节丰盈”是达成教学目标,生成精彩课堂的要诀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细节丰盈呢?教师练就一双“慧眼”,依据课时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已有材料进行深度挖掘,帮助学生深刻体验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上文中,前一位教师对已有证劵典型意义的挖掘不够,简单带过的结果是学生感触不深。而后一位教师则独具慧眼,有意识地抓住肉票面值仅为“0.02千克”这个细节,挖掘其典型意义,先将其补充到课件材料中,再通过展示0.02千克肉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肉量之少,并由此引出学生对当时的人们连这么少的肉也要斤斤计较的疑问。在学生不得其解、充满好奇之时,教师给予解释说明,使得学生一边感叹几十年前中国社会物资的匮乏,一边庆幸生活在今天是多么幸福呀!两厢比较,正是这种慧眼识金,注重挖掘已有材料典型意义的做法成就了后一位教师细节丰盈的精彩课堂。
细节三:问题预设的优化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预设、对细节的处理不同,课堂效果也不一样。
镜头一:
(师出示开国大典时的若干图片。)
师: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人们为什么这么欣喜,这么激动?
(学生先是沉默,过了一会,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
生:因为大家可以翻身做主人了。
师:还有谁愿意说说?
(学生沉默。)
师:是的,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人们解放了,成了国家的主人,幸福的日子已经到来了,所以人们兴高采烈,激动万分。
(因为学生的沉默,本环节的教学只得草草结束了。)
镜头二:
(师出示开国大典时的若干图片。)
师: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人们为什么这么欣喜,这么激动?
(学生先是沉默,过了一会,有一两个同学举起了手。)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还没想好。不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资料,看完之后,再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师出示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大事录。随着教师的点击,厚重的音乐响起,滚动的字符从屏幕下方缓缓升起。第一面滚动结束,第二面开始……终于,字符停了下来。)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生:我看到了中日甲午战争。
生:我看到了《辛丑条约》。
生:我看到了日军侵华。
……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些大事件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生:中国人受尽了外国人的欺负。
生:仗打了很多年,社会动荡不堪。
生:人们朝不保夕,十分痛苦。
……
(师出示几张特写图片:A.旧社会的贫民;B.吸食鸦片的烟鬼;C.“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D.南京大屠杀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谈感受)
师(指A图):请同学们观察他们的衣饰、脸庞、裸露的肌体,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指B图):看着这些正在吸食大烟的中国人,你想到了什么?
师(指C图):这是挂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的警示牌,看着它,你感受到什么?
师(指D图):这是曾经发生在我们家门口的惨案,你们又感受到什么?
(学生交流。)
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旧中国贫穷、落后,当权者腐败无能。在旧中国,中国人没有人格尊严,没有生命保障。百姓做牛做马,吃不饱穿不暖,颠沛流离,穷苦不堪。看到了这些,现在你们能说说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老百姓那么激动,那么欢欣鼓舞了吗?
(班级里有近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
生:大家激动是因为中国人再也不用受外国人的欺负和侮辱了。
生:大家激动是因为人们有了盼头,可以当家作主,好日子就要来了。
生:大家激动是因为战争结束了,人们终于可以建设自己的家园,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了。
……
反思感悟:未雨绸缪,提前预设防止课堂教学的冷场
课堂教学的精彩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的结果。如学生的思维受阻,就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就会冷场,造成教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种冷场现象的发生,教师应当精心预设,课前反复揣摩,寻找可能引起学生思维阻塞,导致课堂冷场,进而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节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预案:或恰当地补充材料,或提出更加细致、具体的分层问题,以降低难度,激活课堂。在上文中,前一位教师显然对课前预设准备不够,所以在学生难以回答教师提问时,只能草草收场。而后一位教师则相反,不仅预设了可能造成冷场的节点,还对节点的突破成竹在胸。在学生回答受阻时,通过及时补充“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百年大事录”和数张特写照片,帮助学生将之前几课中(《鸦片的背后》《中山陵前》《南湖游船》《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学习到的有关中国近代灾难深重的历史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各种不平等条约、日本侵华战争等)和近代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的具体情形在脑海中再次浮现,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万分的原因,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翻身做主的幸福和骄傲之情。可以说,课堂教学冷场的激活,正是对后一位教师未雨绸缪,注重课前预设,寻求教学难点突破点这一细节的最好回报。
管理学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品德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教学细节作为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愿越来越多的品德教师注意优化课堂教学细节,让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更加精彩灵动、扎实高效。
(作者单位:江宁实验小学江苏南京2111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细节一:呈现方式的优化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男生女生不一样》一课的教学中,两位老师对材料采用的呈现方式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镜头一:
A教师组织开展了当堂涂色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交流。
师:(拿起刚涂的两张画)这张是小茜(女生)画的,这张是小恺(男生)画的。请同学们说说,这两张画有什么不同?
(两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请大家注意看看,它们的颜色、线条有什么不同?
生:女同学的画颜色涂得更均匀;男同学涂得比较粗糙,颜色也有点涂出来了。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生:因为女同学比男同学更细心。
师:对,一般情况下,女同学会比男同学细心,所以,女同学涂得更美观。
整个教学中,执教教师、全班学生、听课教师表情严肃,课堂波澜不惊。
镜头二:
B教师也给全班同学每人发了一张空白的图画,开展当堂涂色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巡视过程中收取的两张画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请同学们猜一猜。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两张画,请你们猜一猜,哪一张是男同学涂的色,哪一张是女同学涂的色?看看谁最有眼力。
(班级里的安静被打破,一阵交头接耳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跃跃欲试,举手猜谜。教师连续请了四位同学,居然还有学生举着手要求参与竞猜。)
师:刚才这些同学的答案都很一致,你们有不同的判断吗?
生(齐):没有!没有!
师(故作惊讶):咦!大家都这样猜?说说理由。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因为相比较来说,女同学更细心些,所以涂得均匀、美观的极可能是女同学的。而那张色彩凌乱的就可能是男同学的了,因为男同学往往比较马虎、粗心。
(听了这样的回答,其他同学都连连点头。)
师:那么,大家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请两幅图画的小作者上讲台领回自己的作品吧。
(小姑娘挺胸抬头,得意洋洋地拿走了自己的画。小男孩则不好意思地一个劲挠脑袋,神态憨厚而腼腆。看着这一幕,同学们哈哈大笑。执教和听课的教师也不禁面露笑容。)
反思感悟:顺应童心,充分发挥教学形式的娱乐功能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活动是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要成就精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就应充分考虑教学活动开展的趣味性。因为富有儿童情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上文提到的两位教师,针对让学生明了“男生、女生不一样”这一教学目标,开展了不同的教学活动。从教学效果看,后者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的胜出,关键就在于顺应了教学对象——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通过“猜一猜”这种更富童心童趣的教学形式,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实现了教学活动“理”与“趣”的有机统一。这种符合学生自身特点、更富娱乐功能的教学形式的选取,正是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结果。
细节二:材料挖掘的优化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注意利用了票证这一课程资源,但由于挖掘的深度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镜头一: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琳琅满目的票证:上海市2市斤粮票、江苏省5市斤地方粮票、南京市10公斤购粮劵、脚盆票、小学生早点专用票……)
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票,有什么用吗?
生:这是粮票,可以凭它买米。
生:这是买脚盆的票,没有它就不能买脚盆。
……
师:为什么要用这些票买东西呢?
生:因为东西太少了,不够分,只能凭票供应。
师:是的,那个时候,我国的经济还相当落后,国家为了保障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采取了计划供应的政策,按人或按户发放各种购物票证,所以凭票证排队购物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和过去相比,我们现在多幸福呀!
镜头二: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琳琅满目的票证:0.02千克的肉票、上海市2市斤粮票、江苏省5市斤地方粮票、南京市10公斤购粮劵、脚盆票、小学生早点专用票……)(对书上的资料有所补充)
师:你们知道这些票证都是干什么的吗?
生:这是买肉的票,凭它才可以买到肉。
生:这是粮票,是买米或是打饭用的。
……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些票证,比如说这张肉票,(教师指着面值为0.02千克的肉票)你知道它们可以买多少肉吗?
(学生有的在算,有的在猜,课堂上有些骚动,就连听课教师也开始交头接耳。)
师:同学们还没有学过小数。老师告诉你们,0.02千克就是半两差一点点。那么半两差一点点到底是多少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半两差一点点的肉,你们想不想看看它到底是多少?(教师拿出半两差一点点的肉向学生展示)
生:啊,就这么一点点呀!
生:天呀,这才真叫连塞牙缝都不够呢!
生:这么点肉要它干吗?买回去能做什么呀?
……
师:刚才我听到有人在问:这么点肉要它干吗?买回去能做什么呀?同学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最后大家都盯着老师。)
师:同学们,听老人们说:60年代,国家规定一个人一个月只有2两的肉票。这样一算,凭这张0.02千克的肉票能买的肉已经占了一个人一个月可以吃的肉的数量的四分之一了。刚才有人嫌它少,现在再想想,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它还少吗?我们现在常吃的这么大的一个肉丸子大概要用掉1两肉,在60年代,要用这样的三张肉票才可能做成一个肉丸子呀。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看着这张票你还会说:太少了,不要吗?
(教室里再次炸开了锅,学生们又一次议论纷纷。)
生:那时候的人也太可怜了吧!东西这么少,怎么过呀!
生:幸好我没有生在那个时代!
生:是呀,是呀,我最喜欢吃肉了,生在那个年代我就完蛋了,还是现在好!
……
课后,笔者向这位教师了解了有关情况。原来,课前她曾发动自己班级的学生找找当年的老票证。在看学生收集的票证时,发现了这张面值特小的肉票。老师觉得很有意义,就把它添加在书上出示的票证中,并做成课件,重点引导。
反思感悟:丰盈细节,注重挖掘已有材料的典型意义
课堂教学“脉络清晰,细节丰盈”是达成教学目标,生成精彩课堂的要诀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细节丰盈呢?教师练就一双“慧眼”,依据课时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已有材料进行深度挖掘,帮助学生深刻体验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上文中,前一位教师对已有证劵典型意义的挖掘不够,简单带过的结果是学生感触不深。而后一位教师则独具慧眼,有意识地抓住肉票面值仅为“0.02千克”这个细节,挖掘其典型意义,先将其补充到课件材料中,再通过展示0.02千克肉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肉量之少,并由此引出学生对当时的人们连这么少的肉也要斤斤计较的疑问。在学生不得其解、充满好奇之时,教师给予解释说明,使得学生一边感叹几十年前中国社会物资的匮乏,一边庆幸生活在今天是多么幸福呀!两厢比较,正是这种慧眼识金,注重挖掘已有材料典型意义的做法成就了后一位教师细节丰盈的精彩课堂。
细节三:问题预设的优化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预设、对细节的处理不同,课堂效果也不一样。
镜头一:
(师出示开国大典时的若干图片。)
师: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人们为什么这么欣喜,这么激动?
(学生先是沉默,过了一会,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
生:因为大家可以翻身做主人了。
师:还有谁愿意说说?
(学生沉默。)
师:是的,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人们解放了,成了国家的主人,幸福的日子已经到来了,所以人们兴高采烈,激动万分。
(因为学生的沉默,本环节的教学只得草草结束了。)
镜头二:
(师出示开国大典时的若干图片。)
师: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人们为什么这么欣喜,这么激动?
(学生先是沉默,过了一会,有一两个同学举起了手。)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还没想好。不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资料,看完之后,再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师出示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大事录。随着教师的点击,厚重的音乐响起,滚动的字符从屏幕下方缓缓升起。第一面滚动结束,第二面开始……终于,字符停了下来。)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生:我看到了中日甲午战争。
生:我看到了《辛丑条约》。
生:我看到了日军侵华。
……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些大事件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生:中国人受尽了外国人的欺负。
生:仗打了很多年,社会动荡不堪。
生:人们朝不保夕,十分痛苦。
……
(师出示几张特写图片:A.旧社会的贫民;B.吸食鸦片的烟鬼;C.“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D.南京大屠杀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谈感受)
师(指A图):请同学们观察他们的衣饰、脸庞、裸露的肌体,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指B图):看着这些正在吸食大烟的中国人,你想到了什么?
师(指C图):这是挂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的警示牌,看着它,你感受到什么?
师(指D图):这是曾经发生在我们家门口的惨案,你们又感受到什么?
(学生交流。)
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旧中国贫穷、落后,当权者腐败无能。在旧中国,中国人没有人格尊严,没有生命保障。百姓做牛做马,吃不饱穿不暖,颠沛流离,穷苦不堪。看到了这些,现在你们能说说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老百姓那么激动,那么欢欣鼓舞了吗?
(班级里有近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
生:大家激动是因为中国人再也不用受外国人的欺负和侮辱了。
生:大家激动是因为人们有了盼头,可以当家作主,好日子就要来了。
生:大家激动是因为战争结束了,人们终于可以建设自己的家园,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了。
……
反思感悟:未雨绸缪,提前预设防止课堂教学的冷场
课堂教学的精彩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的结果。如学生的思维受阻,就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就会冷场,造成教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种冷场现象的发生,教师应当精心预设,课前反复揣摩,寻找可能引起学生思维阻塞,导致课堂冷场,进而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节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预案:或恰当地补充材料,或提出更加细致、具体的分层问题,以降低难度,激活课堂。在上文中,前一位教师显然对课前预设准备不够,所以在学生难以回答教师提问时,只能草草收场。而后一位教师则相反,不仅预设了可能造成冷场的节点,还对节点的突破成竹在胸。在学生回答受阻时,通过及时补充“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百年大事录”和数张特写照片,帮助学生将之前几课中(《鸦片的背后》《中山陵前》《南湖游船》《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学习到的有关中国近代灾难深重的历史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各种不平等条约、日本侵华战争等)和近代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的具体情形在脑海中再次浮现,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万分的原因,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翻身做主的幸福和骄傲之情。可以说,课堂教学冷场的激活,正是对后一位教师未雨绸缪,注重课前预设,寻求教学难点突破点这一细节的最好回报。
管理学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品德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教学细节作为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愿越来越多的品德教师注意优化课堂教学细节,让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更加精彩灵动、扎实高效。
(作者单位:江宁实验小学江苏南京211100)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