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高中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关键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采用任务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去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演示与实践教学法相结合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没有这些条件的也可以安装电子多媒体教室管理软件,使用它给学生展示教师上课的演示过程。这样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虽然大纲已明确要求上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70%,但如何安排这70%,是我们正在摸索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①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②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五、开展信息技术活动,培养信息技术思维能力
在给所任的计算机班进行课外辅导时,经常进行编程提高的训练。这时,我就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育,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课堂教学在形式上虽是集体授课,而实际上则是学生的集体化学习。课外活动小组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即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计算机课外活动的内容有编程训练和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指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启发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高中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央电化教育馆.素质教育实验优秀课例精粹(高中版).
[3]胡咏梅.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高中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关键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采用任务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去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演示与实践教学法相结合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没有这些条件的也可以安装电子多媒体教室管理软件,使用它给学生展示教师上课的演示过程。这样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虽然大纲已明确要求上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70%,但如何安排这70%,是我们正在摸索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①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②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五、开展信息技术活动,培养信息技术思维能力
在给所任的计算机班进行课外辅导时,经常进行编程提高的训练。这时,我就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育,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课堂教学在形式上虽是集体授课,而实际上则是学生的集体化学习。课外活动小组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即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计算机课外活动的内容有编程训练和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指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启发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高中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央电化教育馆.素质教育实验优秀课例精粹(高中版).
[3]胡咏梅.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