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悲情意识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aoyan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大部分诗歌不仅仅是古典文学的精华,也是古典音乐的精粹,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含蓄优雅的部分。古筝协奏曲《云裳诉》以白居易作品《长恨歌》及陕西筝派代表作品《乡韵》为创作背景,在周煜国先生改编并配以钢琴协奏后,将《云裳诉》的取材和创作主旨中所包含的“悲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于《云裳诉》中“悲情”意识的感悟。
  一、《云裳诉》题材背景中的“悲情”意识
  《云裳诉》的这个标题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清平调词三首中的第一首的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云”想象衣裳的之美,借“花”想象容颜之美。音乐的标题性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之一,《云裳诉》这个标题的意义很大的程度上显露了作曲家所要体现的音乐形象和内容。
  (一)取材之一《长恨歌》
  《淮南子》中提到:“内在的‘情’只有通过外在的‘文’,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并且,艺术所表现的,是心中产生的、并且想要将其表现于外的情感。”《云裳诉》的“悲情”来源于其创作背景的取材,唐代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不仅是《长恨歌》有着深厚的悲情色彩,诗人白居易在写作《长恨歌》时,恰好是处在他自己情感受挫折的时候,由于其母亲的反对,导致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这也是《长恨歌》中“悲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文曾提到:“先要于内心有所得,才能将其表现于琴声之中,才能将其“存”于弦上、“至”于曲中。琴的表现是要有精神性内容的,而这种内容需要通过相当的时间在生活中领悟、形成,最终,将其表现于琴曲创作中。”从诗歌的客观角度和诗人的个人意图来说,《长恨歌》融汇了诗人的具体生动的情感,尽管诗里并没有出现任何抒情的诗句,但诗人的感情却从叙事的字里行间中款款流露,诗歌中的惋惜之情占据了其表达的感情的主导地位,诗末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体现了有情人永远无法再相聚的悲哀,同时也隐射出了一种帝王的孤独感,也表达了诗人的同情、悲悯之情,从而也强化了“长恨”的主旨。白居易的这种同情与感伤,与其自身的失恋痛苦密切相关,诗人的个人情感倾向不自觉地在诗歌中流露出来。
  (二)取材之二《乡韵》
  《云裳诉》是著名民乐作曲家周煜国2002年在筝曲《乡韵》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首大型古筝、钢琴协奏曲。《乡韵》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思想的情怀,而《云裳诉》表达的则是对一段悲剧爱情的感慨。在如今一些耳熟能详的器乐合奏曲中,中国传统乐器配以钢琴协奏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在20世纪初,由于五四运动思想的影响,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体的中国传统音乐,借鉴了西方交响乐的一些经验来发展自身不同的音乐形态,在这种新型音乐形态的乐器组合中,始终保持和突出对弹弦乐器偏爱的传统,弹弦乐声部成为所有声部中独具特色的声部和重心。
  二、《云裳诉》听众审美中的“悲情”意识
  嵇康曾指出:“音声的‘导情’作用引发人们‘悲情’的产生。”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是不是能被大众所喜爱,它最终是取决于声、情、意三者的结合,于润洋先生在《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中提到:“我们不仅仅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感情,而且认为音乐内容主要是感情内容”;赵宋光先生在《论音乐的形象性》中也指出:“音乐是重表情的,主要是通过表达感情来使人联想起那些曾引起类似情感反映的许多对象和情景,而以摹拟因素为辅助。”
  主体在对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表象活动时,就已经包含着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的因素,事物的感性形式都是激发情感的原因。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中,情感活动更加深沉、更加激烈。老子曾说过:“在音乐审美中,会在聆听的基础上进入超乎于音响之上的意境,进入更加精神化的审美境界。”现如今还是有许多的听众对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关注点仅仅在于主奏乐器古筝与伴奏乐器钢琴的演奏技巧上,并没有对乐曲的创作主旨和取材进行深入的了解,更加不会去关注到加入钢琴伴奏与不加钢琴伴奏的异同,因此他们无法真正体会到乐曲表现的意境中,所以这些听众所能感受到的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的一种简单的感觉,而并不是我们所指出的审美意识——“悲情”。
  结语
  音乐需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哪种表达形式的音乐,都需要体现一种时代精神,所有乐曲产生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兴趣。对于筝曲《云裳诉》而言,不管是从作品创作背景的角度,还是广大听众的审美角度,在对该作品的欣赏过程中,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渗透在这些事物中的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审美情感,在筝曲《云裳诉》中,我们只有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剖析,我们才能说对艺术作品《云裳诉》做到了真正的欣赏。
  参考文献
  [1]胡郁青.《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7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08
  [3] 张维.《云想衣裳花想容——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探析》[J].《黄河之声》,2011.13
  [4] 陈志新、赵艳方.《中国传统乐队形态演变史纲》[M].上海三联书店,2014.01
  [5] 罗天全.《中国古代音乐之源与流》[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08
  作者简介
  喻馨怡(1992年),女,汉族,湖南新化,硕士在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
  (作者單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元明清戏曲中很多戏曲都出现了“死亡情节”,像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死后就变成了鬼。鬼魂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与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都有着渊源。而元杂剧作家也很喜欢将鬼魂意象置入自己的作品,给作品带来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在現实生活中,死亡本是一个可怕,被大家敬而远之的意象,放到戏曲作品里便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这涉及到戏曲中对死亡情节的艺术化处理和我们在欣赏戏剧时的心理有关,可以用悲剧心理学
期刊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社会各界各行业都在自己的领域内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其保护与开发利用在不断变化的多元社会文化环境中也受到了持续广泛的关注。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探索这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如何对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进行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正确的利用这些历史馈赠,在全国大面积的经济建设氛围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作者任教的韩国书井高中为例,对书井高中汉语测试试卷设计方法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汉语试题设计有所启发。  关键词:书井高中;汉语测试;试卷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位于韩国京畿道高阳市的书井高中,学校成立于 2012 年,汉语课也在学校成立的第二年(2013 年)开设,书井高中是一所普通公立高中,根据作者的调查问卷显示,高达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学习汉语是因为学校的选修课学分,真正对汉语课感兴
期刊
摘 要:阅读让我的心灵总能行走在高原大漠,无论进退都海阔天空;阅读让我不再坐在忧虑或惆怅的摇椅上前晃后摆,而总能在平凡和单调中咀嚼出生活绮丽和温馨。十几个春夏秋冬,我的学生在享受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此文试就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阅读;习惯;兴趣;训练  我是一个酷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希望我的学生一生一世钟情阅读,让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枯萎。阅读似
期刊
摘 要:辽西地区的艺术品市场与我国其他地方的艺术品市场有着相类似的地方,开始的时间都是比较晚的,发展的速度也比较缓慢,市场营销跟市场的配套设施不健全。但是,现在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艺术品发展模式比较成熟,非常值得辽西地区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辽西地区稀有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特色,我们不应该完全的照搬一线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适当的吸取。所以,我选中了辽西地区艺术品市场这一课题,通过了解辽西的
期刊
摘 要:图们江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地。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图们江流域开发高度重视,加大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力度,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对新时期图们江流域合作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对合作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剖析,并就进一步加强图们江流域合作开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以期给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图们江流域;合作开发;研究  
期刊
摘 要:中国花鸟画历史悠久。在中国花鸟画的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多种绘画技法和各种绘画风格。概括可以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它不仅旨在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鸟,还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一丝不苟的花卉和鸟类绘画,即厚重和轻盈的墨线,都被仔细地勾画出来,然后被浅色和深层着色。通过染色,染色,染色,水砸,撞击等方法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花鸟画风格和技法。所绘对象栩栩如生、精致动人。牡丹是百花之王,高雅豪
期刊
摘 要:木雕是我国民间工艺的一种,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今社会,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保护传统手工艺,在保护其精华的同时也不断创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使木雕这项手工艺历久弥新,不断给世人制造出惊叹的艺术效果。木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其本身的艺术欣赏价值
期刊
摘 要:微课的广泛运用与手机、微信的盛行分不开,也为职业教育拓宽了新的教学思路。立足微课来优化教学设计,制作微课来顺应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微课程  随着微信、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全面融入生活,带动了职业院校微课程“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知识点细碎,内容多,课堂讲授时间有限,而利用微课程教学,将不同的知识
期刊
摘 要: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较之前的生活状况而言,有了显著的提高,传统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空间,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现在审美新要求。人们在衣服的选择和居住空间的搭配中,在保证了基本舒适的前提下,更多的关注是在其艺术美的层面上。近年来,艺术类的考生在高考当中已经越来越多,在整体的考学数额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艺术类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传统的文化类及理工类的教学场所,艺术类的教学需要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