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能力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感的重要表现。朗读能力高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强,同时较高的朗读能力也能反映出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其语文素养也自然高人一筹。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朗读能力;DI教育;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但是现在朗读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检查朗读的学生不全面。
不管平时检查预读,还是平时课堂上的检查性的朗读,或者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或有朗读天赋的学生。这样一来,读来读去,就是那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则是充当听众,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
二、朗读指导陈旧。
老师在朗读教学上的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在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会这样说,“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请把你的感受送入文中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这样的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三、朗读时间不够。
一节课40分钟,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问”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其实,学生拥有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去时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子新词,但实际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拍手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四、朗读目的不明确。
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老师们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如: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看着学生个个激情高涨,但是对于为什么读?读出了什么?学生很茫然,并没有多大的收获,这就是因为学生读的没有目的的原因。
面对这些语文教学中的朗读问题,必须有相应的解决策略去应对,去改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这段时间,我校和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进行了DI教育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什么是DI教育?DI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少年实际创新能力的国际性教育项目。DI竞赛的宗旨是: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它的十条原则是:团体努力、扩散思维、独立解题、人人出力、学得愉快、正面鼓励、正确引导、鼓励 “ 差生 ”、从小抓起、广交朋友。DI教育鼓励青少年做到三个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目前在中国发展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学习过后,我就想,如果将DI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创设情境、捕捉生成资源等途径,遵循学生主体化、目标多维化、设计主题化和过程活动化等原则,建构一种新颖的语文课堂模式,从而突破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决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边摸索边实践,以达到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首先,激發学生朗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点燃学生朗读兴趣的火种,使学生由应付朗读转变为喜欢朗读。比如,让学生熟读课文,揣摩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摹拟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语调,进而达到教学目标。这种读法形象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在充分的朗读后,拿出头饰,让三名学生分别扮蒲公英、苍耳、豌豆,当大家看到可爱的头饰时,兴趣
被调动起来了,争抢着到台前表演读。通过头饰表演,逼真再现,课堂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教育意义不言自明,学生的朗读兴兴趣大大加强。
其次,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孩子的天性,范读能是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经听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给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抗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享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和盲人眼中的一片漆黑形成对比,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第三,采取多样形式,使学生乐读。
“教学有法但不定法”,可以根据年级、学生特点、采用适合学生自己个性的诵读方式。指导时不要一来就规定学生要怎么怎么读,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只要是他喜欢的就要让他敢于去大胆尝试,在读的实践中寻求到最好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所谓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要说的就是这个理,实践多了自己就会总结。在总结分析中知道自己朗读的感情投入不是靠别人指导出来的,而是自己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是感情喷涌而出,文章一定能读出情感,不但能感动自己还会打动听众。总的来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乐,以读代讲,要避免繁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的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关注朗读形式。事实证明,选用恰当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是死的,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细节,就会把理论的,有框套的死的东西用活,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并成了路”。教学也是这样,世上没有完美的课,只有靠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创新,就像DI教育的宗旨一样,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的们朗读能力,也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实现共赢。
《DI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与研究》结题专用论文
(作者单位:鹤壁市淇滨区嵩山小学)
关键词:朗读能力;DI教育;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但是现在朗读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检查朗读的学生不全面。
不管平时检查预读,还是平时课堂上的检查性的朗读,或者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或有朗读天赋的学生。这样一来,读来读去,就是那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则是充当听众,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
二、朗读指导陈旧。
老师在朗读教学上的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在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会这样说,“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请把你的感受送入文中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这样的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三、朗读时间不够。
一节课40分钟,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问”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其实,学生拥有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去时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子新词,但实际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拍手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四、朗读目的不明确。
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老师们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如: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看着学生个个激情高涨,但是对于为什么读?读出了什么?学生很茫然,并没有多大的收获,这就是因为学生读的没有目的的原因。
面对这些语文教学中的朗读问题,必须有相应的解决策略去应对,去改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这段时间,我校和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进行了DI教育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什么是DI教育?DI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少年实际创新能力的国际性教育项目。DI竞赛的宗旨是: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它的十条原则是:团体努力、扩散思维、独立解题、人人出力、学得愉快、正面鼓励、正确引导、鼓励 “ 差生 ”、从小抓起、广交朋友。DI教育鼓励青少年做到三个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目前在中国发展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学习过后,我就想,如果将DI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创设情境、捕捉生成资源等途径,遵循学生主体化、目标多维化、设计主题化和过程活动化等原则,建构一种新颖的语文课堂模式,从而突破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决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边摸索边实践,以达到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首先,激發学生朗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点燃学生朗读兴趣的火种,使学生由应付朗读转变为喜欢朗读。比如,让学生熟读课文,揣摩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摹拟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语调,进而达到教学目标。这种读法形象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在充分的朗读后,拿出头饰,让三名学生分别扮蒲公英、苍耳、豌豆,当大家看到可爱的头饰时,兴趣
被调动起来了,争抢着到台前表演读。通过头饰表演,逼真再现,课堂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教育意义不言自明,学生的朗读兴兴趣大大加强。
其次,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孩子的天性,范读能是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经听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给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抗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享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和盲人眼中的一片漆黑形成对比,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第三,采取多样形式,使学生乐读。
“教学有法但不定法”,可以根据年级、学生特点、采用适合学生自己个性的诵读方式。指导时不要一来就规定学生要怎么怎么读,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只要是他喜欢的就要让他敢于去大胆尝试,在读的实践中寻求到最好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所谓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要说的就是这个理,实践多了自己就会总结。在总结分析中知道自己朗读的感情投入不是靠别人指导出来的,而是自己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是感情喷涌而出,文章一定能读出情感,不但能感动自己还会打动听众。总的来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乐,以读代讲,要避免繁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的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关注朗读形式。事实证明,选用恰当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是死的,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细节,就会把理论的,有框套的死的东西用活,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并成了路”。教学也是这样,世上没有完美的课,只有靠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创新,就像DI教育的宗旨一样,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的们朗读能力,也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实现共赢。
《DI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与研究》结题专用论文
(作者单位:鹤壁市淇滨区嵩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