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品德不仅是一个人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成为社会公民、融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文章从农村学校品德教学的现状出发,归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课堂教学要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优化对策,指出农村学校品德课程教学的对策:把握课程理念,明确品德教学目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品德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品德课堂实效性;优化教学反馈,体现教学评价功能。
关键词:农村学校;品德课程;课堂优化;教学方法;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0-0043-03
当前,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实践的根本任务。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做好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农村学校,品德教学的开展应成为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为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农村学校品德课堂效果评价及农村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来看,其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结合农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品德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
一、农村学校品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农村学校品德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对社会生活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在品德教学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所以,为全面了解农村学校品德教学的现状,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目标相对片面
目前,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农村学校教学的硬件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育理念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在品德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落实不到位。例如,一些教师由于教研机会匮乏,学习交流机会少,难以结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将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还是习惯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很少尝试和应用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受教育理念上的局限,这些教师把品德与社会上成了“为教学而教学”的课程,使道德、价值观等抽象概念难以走入学生的内心,也难以真正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会导致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现错位,影响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农村特色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中的许多资源都应该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课堂设计中,一些农村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上,忽视生活中品德教育资源的价值。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不合理,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农村特色,导致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等。因此,农村学校的品德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应当丰富多彩,体现出农村的特色,让学生对社会有更加全面且正确的认知。
3.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效果不理想
在“应试教育”下,灌输、说教是教师运用得最为熟练的一种方法。这就使得教师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缺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没有利用个性化的事物创造问题的情境,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虽然,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引入到农村学校品德课堂中,但是一些教师不愿意运用,导致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缺乏参与感,难以理解、接受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此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但是在应用中却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实际的教学目的。
4.教学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价不合理
在品德课堂上,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教师需要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并依据反馈信息调整优化教学方案,最终形成更加完整的教学评价。但是,在农村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一些教师一味关注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收情况的反馈。这种反馈不及时的情况,让教师的品德教学常常陷入“一厢情愿”的尴尬,使得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无法在评价中得到客观全面的体现,课堂教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村学校品德课程教学的对策
1.把握课程理念,明确品德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社会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对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就要求农村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育理念,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与熏陶,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例如“我学习,我快乐”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认识到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习惯于运用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认识问题,并开始产生抽象思维。接着,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确定了学习目标: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养成积极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愿意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能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并获得快乐。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设计了不同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反思自己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的做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进行互动交流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困难的办法。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升华主题,促使学生真正经历从面对困难到解决困难的过程,提升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样的课堂设计,根据多重教学目标而展开,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回顾生活,迁移经验,相互讨论,真正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品德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門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教师在整合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生活性特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取生活化素材,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体验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抽象概念融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行为发展的基本遵循。在农村教育环境中,教师应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生活中汲取材料,并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设计学习内容,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例如,在以“交通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农村道路没有红绿灯,如果一味照本宣科,为学生讲述城市交通的种种规则,则有些脱离现实,难以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通过对农村交通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农村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观察,可以发现:人车混行的现象比较常见,且学生缺乏基本的交通安全意识,经常出现在马路上嬉戏打闹的情况。对此,教师准备了各种关于农村交通状况的图片,并收集了交通事故的实例。在课堂上,教师在完成教材基本内容的讲解后,将这些材料融入“交通安全”的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情况,根据具体场景学习并掌握安全常识,提高学生规避风险、自我保护的能力。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既保持灵活的教学思路,又注重凸显农村的教育特色。这样的教学设计,相比一味遵从教材内容落实课程目标,更贴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中接受教学内容,进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品德课堂实效性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品德课堂对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本土资源,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根据农村学校品德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第一,生活教学法。即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取材,设计教学方案,以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例如,在安全教育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发他们的共鸣,或者引起学生的警惕,让学生回归生活、还原生活,并在学习中探究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他们保护自己、健康生活的能力。
第二,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可以选择符合农村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素材,创设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情境探索。例如,在围绕“温暖的家”这一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能够反映家庭生活的照片、视频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展示中,教师让学生介绍家庭成员,并引导学生回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乐事、趣事、难忘的事等,进而在温馨的氛围中强化学生对“家”的概念,增进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第三,游戏活动法。即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方式,将生活化教育内容展现出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体,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应明确游戏的目的,要确保学生在游戏中能够沿着品德教学的目标前进,并在游戏活动中提升品德修养。
第四,实践探究法。即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活动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并结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规则。教师还可以联系当地的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进入村庄、乡镇,进入企事业单位、果园农场、集贸市场等场所的机会,创造实践探索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进而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以上教学方法,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究过程,能使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确如此,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真实体验和实际行动中,才能形成对思想品德的建构,进而提升品德修养。当然,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与探究过程的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以上几种,在农村学校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品德课堂。
4.优化教学反馈,体现教学评价功能
没有反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反馈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农村学校品德教学中,要想及时而全面地获得反馈,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密切沟通,设计多种反馈渠道,并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信息,让师生之间能够形成畅通有效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要完善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应优化教学的反馈机制,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精神生活,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教师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良好课堂效果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让学生们将学习的体验传递给教师,教师也应将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反馈给学生。例如,教师可以搭建师生、生生的交流渠道,让彼此之间互通有无,交换对课堂学习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察言观色、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方法,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体验及时传递给教师。这样,才能形成教学评价,并通过评价引导、激励、点拨学生,确保品德教学始终在预期的轨道上不断提升质量。
三、结语
总之,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农村学校要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教师,应结合实践,把握课程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反馈,形成更加生动而高效的品德课堂,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寿.利用有效资源提升农村小学品德教学简析[J].内蒙古教育, 2019(35).
[2]方跃民.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1(11).
[3]顾卫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4]陈振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书育人,2018(13).
[5]寇梅.简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7(21).
[6]孙洪侦.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17(03).
关键词:农村学校;品德课程;课堂优化;教学方法;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0-0043-03
当前,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实践的根本任务。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做好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农村学校,品德教学的开展应成为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为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农村学校品德课堂效果评价及农村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来看,其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结合农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品德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
一、农村学校品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农村学校品德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对社会生活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在品德教学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所以,为全面了解农村学校品德教学的现状,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目标相对片面
目前,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农村学校教学的硬件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育理念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在品德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落实不到位。例如,一些教师由于教研机会匮乏,学习交流机会少,难以结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将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还是习惯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很少尝试和应用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受教育理念上的局限,这些教师把品德与社会上成了“为教学而教学”的课程,使道德、价值观等抽象概念难以走入学生的内心,也难以真正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会导致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现错位,影响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农村特色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中的许多资源都应该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课堂设计中,一些农村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上,忽视生活中品德教育资源的价值。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不合理,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农村特色,导致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等。因此,农村学校的品德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应当丰富多彩,体现出农村的特色,让学生对社会有更加全面且正确的认知。
3.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效果不理想
在“应试教育”下,灌输、说教是教师运用得最为熟练的一种方法。这就使得教师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缺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没有利用个性化的事物创造问题的情境,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虽然,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引入到农村学校品德课堂中,但是一些教师不愿意运用,导致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缺乏参与感,难以理解、接受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此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但是在应用中却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实际的教学目的。
4.教学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价不合理
在品德课堂上,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教师需要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并依据反馈信息调整优化教学方案,最终形成更加完整的教学评价。但是,在农村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一些教师一味关注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收情况的反馈。这种反馈不及时的情况,让教师的品德教学常常陷入“一厢情愿”的尴尬,使得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无法在评价中得到客观全面的体现,课堂教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村学校品德课程教学的对策
1.把握课程理念,明确品德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社会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对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就要求农村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育理念,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与熏陶,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例如“我学习,我快乐”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认识到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习惯于运用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认识问题,并开始产生抽象思维。接着,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确定了学习目标: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养成积极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愿意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能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并获得快乐。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设计了不同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反思自己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的做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进行互动交流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困难的办法。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升华主题,促使学生真正经历从面对困难到解决困难的过程,提升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样的课堂设计,根据多重教学目标而展开,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回顾生活,迁移经验,相互讨论,真正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品德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門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教师在整合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生活性特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取生活化素材,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体验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抽象概念融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行为发展的基本遵循。在农村教育环境中,教师应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生活中汲取材料,并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设计学习内容,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例如,在以“交通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农村道路没有红绿灯,如果一味照本宣科,为学生讲述城市交通的种种规则,则有些脱离现实,难以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通过对农村交通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农村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观察,可以发现:人车混行的现象比较常见,且学生缺乏基本的交通安全意识,经常出现在马路上嬉戏打闹的情况。对此,教师准备了各种关于农村交通状况的图片,并收集了交通事故的实例。在课堂上,教师在完成教材基本内容的讲解后,将这些材料融入“交通安全”的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情况,根据具体场景学习并掌握安全常识,提高学生规避风险、自我保护的能力。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既保持灵活的教学思路,又注重凸显农村的教育特色。这样的教学设计,相比一味遵从教材内容落实课程目标,更贴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中接受教学内容,进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品德课堂实效性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品德课堂对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本土资源,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根据农村学校品德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第一,生活教学法。即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取材,设计教学方案,以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例如,在安全教育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发他们的共鸣,或者引起学生的警惕,让学生回归生活、还原生活,并在学习中探究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他们保护自己、健康生活的能力。
第二,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可以选择符合农村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素材,创设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情境探索。例如,在围绕“温暖的家”这一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能够反映家庭生活的照片、视频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展示中,教师让学生介绍家庭成员,并引导学生回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乐事、趣事、难忘的事等,进而在温馨的氛围中强化学生对“家”的概念,增进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第三,游戏活动法。即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方式,将生活化教育内容展现出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体,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应明确游戏的目的,要确保学生在游戏中能够沿着品德教学的目标前进,并在游戏活动中提升品德修养。
第四,实践探究法。即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活动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并结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规则。教师还可以联系当地的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进入村庄、乡镇,进入企事业单位、果园农场、集贸市场等场所的机会,创造实践探索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进而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以上教学方法,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究过程,能使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确如此,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真实体验和实际行动中,才能形成对思想品德的建构,进而提升品德修养。当然,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与探究过程的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以上几种,在农村学校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品德课堂。
4.优化教学反馈,体现教学评价功能
没有反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反馈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农村学校品德教学中,要想及时而全面地获得反馈,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密切沟通,设计多种反馈渠道,并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信息,让师生之间能够形成畅通有效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要完善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应优化教学的反馈机制,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精神生活,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教师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良好课堂效果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让学生们将学习的体验传递给教师,教师也应将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反馈给学生。例如,教师可以搭建师生、生生的交流渠道,让彼此之间互通有无,交换对课堂学习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察言观色、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方法,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体验及时传递给教师。这样,才能形成教学评价,并通过评价引导、激励、点拨学生,确保品德教学始终在预期的轨道上不断提升质量。
三、结语
总之,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农村学校要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教师,应结合实践,把握课程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反馈,形成更加生动而高效的品德课堂,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寿.利用有效资源提升农村小学品德教学简析[J].内蒙古教育, 2019(35).
[2]方跃民.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1(11).
[3]顾卫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4]陈振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书育人,2018(13).
[5]寇梅.简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7(21).
[6]孙洪侦.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