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摘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近年来成为众多学者们热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探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在十七大时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想取得经济社会的进步,解决好所有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竭尽一切全力获得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要把经济作为我们发展的中心和主体,这才是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没有经济发展,人类社会生存就缺乏最为基本的物质支柱;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包含以子孙后代的发展为本。关心人们的利益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该把这些利益和权益看成是我们终身奋斗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它要求我们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一种妥善协调的比例关系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还要高度重视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有效利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当前必须加快改善我国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二者协调运行得到有效落实;统筹区域发展。近些年,我国地域发展严重失衡、差距拉大,面对这个巨大障碍,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应对战略,如“在落后的西部实行大开发的战略,对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实施崛起战略,并且努力实现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来消除地区间不协调、不平衡的局面,充分利用不同地区自身的优势和它所拥有的便利条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期,关心和改善民生更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人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呼吁身边的每个人保护环境。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稳定有序、团结友爱的社会状态。首先,这里所谓的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冲突和矛盾,而是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其次,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实践活动中,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又是发展成果的重大享用者;最后,在追求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始终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社會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民主法治。就是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民主法治,民主即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在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性地位;法治即建设法治社会,实现社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第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应当秉着公平的理念,不偏袒或歧视某一阶级或人群,并从正义出发。第三,诚信友爱。我们要努力做到对人诚实,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从而为实现我们的美好生活打下可靠的信用基础。第四,充满活力。要使我们的社会处处洋溢着活力和激情,就必须尊重所有有价值的创造发明,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让社会迸发出无限活力。第五,安定有序。指的是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团结友爱、安然稳定的状态。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新的时期,它要求我们将经济的妥善运行与资源的高效利用联系起来。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手段与发展目标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手段。发展的综合性、各个环节间的协调性、社会运行的永续性这一符合人民利益的发展观念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手段,它为我们的发展过程提供了科学指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民心所向的发展目标,正确把握这一发展目标,对于实现社会整体力量的最优化,使社会力量发挥最大功能,实现社会和谐这一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理念和发展状态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发展理念,为我们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以及环境的友好发展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南。坚持这一发展理念,不仅有助于为我国发展指明方向,还有助于解决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发展状态。在这种社会里,各部分良性协调运行,各种社会角色在自己岗位上各尽其责,最终社会更加美好。
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是社会道路前进的明灯。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党的思想引领社会发展,因此追求思想的正确性尤为重要。为保障其正确性应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确保社会大船前行方向正确。另一方面,和谐社会为其科学的发展理念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在这里,人民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贯彻实施政府政策指挥,良好的社会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三)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在社会发展中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不仅要改革经济方式、提升创新能力,还要重视教育的发展,培养大量人才,促进生产力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党与政府要坚持把人民的利益当作根本,在制定方针政策前要仔细调查,深入了解人民需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感同身受为人民分忧解难,努力当好人民的公仆;“五个统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和根本原则。五个统筹强调的是“兼顾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效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整体上认识社会,从多个方面把握社会。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在实践中推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寻求發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总结实践的历史教训,再以此为理论指导推动社会前进,不断深化对这一理念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才能打造一种和谐的局面;目前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既能协调一致,又存在矛盾的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是高举“发展”的旗帜,党和国家应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则认为和谐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二者既非完全对立也非完全统一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发展”与“和谐”的关系,及时对二者的矛盾进行处理和化解。只有从科学的发展观念出发,指导我们前进过程中正确认识发展与和谐的关系,才可能构建真正和谐的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我们正确把握发展与和谐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前进的指南,将科学的发展理念渗透到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和谐社会必将早日实现。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坚定信念、不惧困难、坚持不懈,我们所期盼的和谐社会肯定能实现,我们共同期待的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摘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近年来成为众多学者们热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探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在十七大时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想取得经济社会的进步,解决好所有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竭尽一切全力获得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要把经济作为我们发展的中心和主体,这才是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没有经济发展,人类社会生存就缺乏最为基本的物质支柱;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包含以子孙后代的发展为本。关心人们的利益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该把这些利益和权益看成是我们终身奋斗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它要求我们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一种妥善协调的比例关系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还要高度重视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有效利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当前必须加快改善我国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二者协调运行得到有效落实;统筹区域发展。近些年,我国地域发展严重失衡、差距拉大,面对这个巨大障碍,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应对战略,如“在落后的西部实行大开发的战略,对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实施崛起战略,并且努力实现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来消除地区间不协调、不平衡的局面,充分利用不同地区自身的优势和它所拥有的便利条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期,关心和改善民生更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人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呼吁身边的每个人保护环境。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稳定有序、团结友爱的社会状态。首先,这里所谓的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冲突和矛盾,而是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其次,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实践活动中,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又是发展成果的重大享用者;最后,在追求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始终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社會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民主法治。就是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民主法治,民主即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在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性地位;法治即建设法治社会,实现社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第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应当秉着公平的理念,不偏袒或歧视某一阶级或人群,并从正义出发。第三,诚信友爱。我们要努力做到对人诚实,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从而为实现我们的美好生活打下可靠的信用基础。第四,充满活力。要使我们的社会处处洋溢着活力和激情,就必须尊重所有有价值的创造发明,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让社会迸发出无限活力。第五,安定有序。指的是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团结友爱、安然稳定的状态。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新的时期,它要求我们将经济的妥善运行与资源的高效利用联系起来。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手段与发展目标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手段。发展的综合性、各个环节间的协调性、社会运行的永续性这一符合人民利益的发展观念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手段,它为我们的发展过程提供了科学指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民心所向的发展目标,正确把握这一发展目标,对于实现社会整体力量的最优化,使社会力量发挥最大功能,实现社会和谐这一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理念和发展状态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发展理念,为我们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以及环境的友好发展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南。坚持这一发展理念,不仅有助于为我国发展指明方向,还有助于解决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发展状态。在这种社会里,各部分良性协调运行,各种社会角色在自己岗位上各尽其责,最终社会更加美好。
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是社会道路前进的明灯。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党的思想引领社会发展,因此追求思想的正确性尤为重要。为保障其正确性应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确保社会大船前行方向正确。另一方面,和谐社会为其科学的发展理念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在这里,人民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贯彻实施政府政策指挥,良好的社会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三)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在社会发展中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不仅要改革经济方式、提升创新能力,还要重视教育的发展,培养大量人才,促进生产力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党与政府要坚持把人民的利益当作根本,在制定方针政策前要仔细调查,深入了解人民需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感同身受为人民分忧解难,努力当好人民的公仆;“五个统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和根本原则。五个统筹强调的是“兼顾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效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整体上认识社会,从多个方面把握社会。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在实践中推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寻求發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总结实践的历史教训,再以此为理论指导推动社会前进,不断深化对这一理念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才能打造一种和谐的局面;目前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既能协调一致,又存在矛盾的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是高举“发展”的旗帜,党和国家应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则认为和谐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二者既非完全对立也非完全统一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发展”与“和谐”的关系,及时对二者的矛盾进行处理和化解。只有从科学的发展观念出发,指导我们前进过程中正确认识发展与和谐的关系,才可能构建真正和谐的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我们正确把握发展与和谐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前进的指南,将科学的发展理念渗透到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和谐社会必将早日实现。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坚定信念、不惧困难、坚持不懈,我们所期盼的和谐社会肯定能实现,我们共同期待的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