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不看一字一格的学生作文,但看红笔批阅的教师评语,其中有则评语写道:“你呀,语文咋越学越退步了,咋一句话都讲不通了,句句是病句!”还有一则评语大批道:“脑子烧糊了,这么简单的字都写错了,数一下你错了多少个?”形如这样的评语,过去在学生作业中并不鲜见,即便是大谈“赏识教育”的今天,这种评语也会时有发现,这是为何呢?联想到教育心理学,我们就应该明白:老师写评语饱含着巨大的心理暗示效应呢。教育是一门艺术,老师用灵活的形式、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借以建立一种正确的教育导向,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评语虽短,但一词一句总关情。对学生而言,评语是一味“药方”,它可以使学生回顾、反省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全面认识自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对老师而言,评语是一面“镜子”,能无声地折射出老师的学识、素质和师德。所以我们在写评语时一定要字斟句酌,运用心理学原理,发挥好积极的心理暗示效应,为教育所用。那么写评语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深入分析,突出个性
评语是教师用简短的几句话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的概括评价,短短几十个字要比较精辟地描述出这个学生的特点、性格、态度等,其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深入分析。实际上,很多教师不了解学生或不能真正了解学生,评语变成新的“八股文”,都是空话、套话,比如很多评语的开头都是“该生怎样怎样”,结尾 是“希望如何如何”等。一则好的评语,好比一幅漫画特写,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学生的主要特点,为此,评语切忌过分笼统,以免形成千篇一律的现象。老师应正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善于观察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如针对粗心的同学写的评语:“你脑子灵活,别人不能回答的问题,你能出色地回答出来。可不知什么时候,你交上了一个‘坏朋友’,它常常使你考试时失去了得优秀的机会。唉,多可惜呀!想知道这‘坏朋友’ 是谁吗?它就是‘马虎、粗心’!不过,老师相信你很快与它绝交,会交上‘认真、细心’这个新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样的评语能切中要害,突出个性,抓住特点。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评语能发挥积极心理暗示作用的基础。
二、倾注情感,平等对话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心灵的平等对话突出了师生的平等交往,这是发挥积极心理暗示的前提。传统评语中,教师处于“至尊”地位,评语具有权威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事实交往而无感情交流,这是师生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产物。而现代评语一定要体现师生平等地位上的真正交往,譬如我给一个比较内向,不善交际的孩子写过一则评语:“生活中你常常紧锁双眉,总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其实老师喜欢你那与众不同的头脑,即便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你的记忆里都永不褪色,只要你一写,便水到渠成,让老师都为你叫绝。你其实富有幽默天才,你作文里的一些语句就是最好的见证。请到学生中来吧,以你的幽默风格一定会得到同学们的喜欢!”这样倾注情感的评语既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又会引起学生心理共鸣。
三、贴近心灵,激发潜能
例如,班中有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一般,没有突出优点,也没有明显的缺点,但他每天总是最早到校,并且主动开教室门,我为他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是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学生,老师总是看到你第一个到学校为同学们打开教室门,老师为你的举动感到高兴。我相信,你在其他方面也会不甘落后的!”果然一学期下来,孩子从默默无闻一跃而成为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佼佼者, 短短几句评语对他产生了莫大的鼓舞。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相信,贴近学生的心灵,与他们真心碰撞,那些贴近学生心灵的评语一定会给学生指明方向,促使他们登上“我更精彩”的舞台。
四、褒中带贬,注重艺术
写评语时,以生动活泼的笔调增强艺术感染力,以优美丰富的描绘赞扬学生的优点,以轻描淡写的语句暗示学生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风趣、灵活、精确且一针见血的艺术特点。在评价形式上,一般采用间接式,对学生的缺点往往采用暗示或激励的方式去启发。它较多地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努力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从正面去引导学生,这是实现评语暗示效应的保证。对于缺点的提出,力求含蓄委婉。从孩子的年龄特征来说,孩子尚幼,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都喜欢戴“高帽子”,要想矫正某人的缺点,不妨反过来先赞美对方的其他优点,然后含蓄委婉地提出他的不足,给他一点暗示,他才会乐于迎合你的期望,进行自我矫正。
五、关注发展,体现期待
传统评语是结论性评语,只概括了一个学生一个阶段发展的最终结果,不考查学生对评语内容的认可度以及评语目的达成度。现代评语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开发学生发展的巨大潜力,这也是评语发挥积极暗示效果的最终目的。动态性评语的重点是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对积极变化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行为向教育者期望的目标发展,其心理学理论依据是“期望”理论与“及时反馈”理论。发挥期望的教育暗示功能与反馈信息的调节功能,使师生之间的事实交流与感情交流途径畅通,实现外部评价的最佳的心理影响,从而达到积极暗示效果。
评语是对一个学生比较综合的评价,评语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一个窗口。好的评语,应该用情、用心、用爱凝结而成,不仅能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能发挥心理暗示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深入分析,突出个性
评语是教师用简短的几句话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的概括评价,短短几十个字要比较精辟地描述出这个学生的特点、性格、态度等,其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深入分析。实际上,很多教师不了解学生或不能真正了解学生,评语变成新的“八股文”,都是空话、套话,比如很多评语的开头都是“该生怎样怎样”,结尾 是“希望如何如何”等。一则好的评语,好比一幅漫画特写,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学生的主要特点,为此,评语切忌过分笼统,以免形成千篇一律的现象。老师应正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善于观察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如针对粗心的同学写的评语:“你脑子灵活,别人不能回答的问题,你能出色地回答出来。可不知什么时候,你交上了一个‘坏朋友’,它常常使你考试时失去了得优秀的机会。唉,多可惜呀!想知道这‘坏朋友’ 是谁吗?它就是‘马虎、粗心’!不过,老师相信你很快与它绝交,会交上‘认真、细心’这个新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样的评语能切中要害,突出个性,抓住特点。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评语能发挥积极心理暗示作用的基础。
二、倾注情感,平等对话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心灵的平等对话突出了师生的平等交往,这是发挥积极心理暗示的前提。传统评语中,教师处于“至尊”地位,评语具有权威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事实交往而无感情交流,这是师生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产物。而现代评语一定要体现师生平等地位上的真正交往,譬如我给一个比较内向,不善交际的孩子写过一则评语:“生活中你常常紧锁双眉,总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其实老师喜欢你那与众不同的头脑,即便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你的记忆里都永不褪色,只要你一写,便水到渠成,让老师都为你叫绝。你其实富有幽默天才,你作文里的一些语句就是最好的见证。请到学生中来吧,以你的幽默风格一定会得到同学们的喜欢!”这样倾注情感的评语既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又会引起学生心理共鸣。
三、贴近心灵,激发潜能
例如,班中有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一般,没有突出优点,也没有明显的缺点,但他每天总是最早到校,并且主动开教室门,我为他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是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学生,老师总是看到你第一个到学校为同学们打开教室门,老师为你的举动感到高兴。我相信,你在其他方面也会不甘落后的!”果然一学期下来,孩子从默默无闻一跃而成为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佼佼者, 短短几句评语对他产生了莫大的鼓舞。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相信,贴近学生的心灵,与他们真心碰撞,那些贴近学生心灵的评语一定会给学生指明方向,促使他们登上“我更精彩”的舞台。
四、褒中带贬,注重艺术
写评语时,以生动活泼的笔调增强艺术感染力,以优美丰富的描绘赞扬学生的优点,以轻描淡写的语句暗示学生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风趣、灵活、精确且一针见血的艺术特点。在评价形式上,一般采用间接式,对学生的缺点往往采用暗示或激励的方式去启发。它较多地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努力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从正面去引导学生,这是实现评语暗示效应的保证。对于缺点的提出,力求含蓄委婉。从孩子的年龄特征来说,孩子尚幼,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都喜欢戴“高帽子”,要想矫正某人的缺点,不妨反过来先赞美对方的其他优点,然后含蓄委婉地提出他的不足,给他一点暗示,他才会乐于迎合你的期望,进行自我矫正。
五、关注发展,体现期待
传统评语是结论性评语,只概括了一个学生一个阶段发展的最终结果,不考查学生对评语内容的认可度以及评语目的达成度。现代评语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开发学生发展的巨大潜力,这也是评语发挥积极暗示效果的最终目的。动态性评语的重点是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对积极变化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行为向教育者期望的目标发展,其心理学理论依据是“期望”理论与“及时反馈”理论。发挥期望的教育暗示功能与反馈信息的调节功能,使师生之间的事实交流与感情交流途径畅通,实现外部评价的最佳的心理影响,从而达到积极暗示效果。
评语是对一个学生比较综合的评价,评语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一个窗口。好的评语,应该用情、用心、用爱凝结而成,不仅能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能发挥心理暗示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