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各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在高职院校融入了工匠精神,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还需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还能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培养路径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职教育是直面企业需求和培养专业技能的教育形式,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理应肩负起弘扬工匠精神的更多责任。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诸多不足和问题,包括思政教育重视不够、专业教学融入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抓手,本文在预设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高职思政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创新路径,旨在发挥工匠精神在扎实开展思政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才质量以及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1)专心致志、严谨认真的敬业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关键内容。敬业精神作为最基本的责任意识,不仅是职业能力的展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工匠精神价值内涵中的敬业精神不仅包括专心致志的态度,同时还具有极强的严谨性,包括了对自身事业的尊重和认真。这种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的态度,值得广大高职教师和高职生传承和发扬。(2)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实践。工匠精神价值内涵中的实践精神,更加映射出对“实”的追求。因为工匠精神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以及经验的持续累积才慢慢形成的,若缺乏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态度,便难以实现精神的升华。培养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人才,鼓励高职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祖国和人们,应当是高职院校始终不变的德育目标。(3)格物致知、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2016年的“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明确表示传发展理念是指引民族进步的方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学习世界各领域的高端技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的水平,争取在核心技术领域获得质的飞跃。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还体现为一种格物致知、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思政教育环节,往往需要面对新局面和新形势,唯有深入分析高职生的思想特征,把握其思政教育规律,方可提升教学效率。此外,充分结合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要求,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也是新时代高职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高职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
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缺少创新,难以调动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也忽略了工匠精神内涵和现实价值的隐性教学。调查结果显示,60%的高职生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不深入,其中45%的学生认为“工业时代不需要工匠精神”;65%的高职生认为思政课程的理论性过强,内容空洞乏味且缺乏创新;约50%的高职生认为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不重要,超过8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教学最重要。究其原因,首先,高职院校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和形式都不具有创新性;其次,一些思政課程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在于获得学分;再次,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思政教育处于弱势地位,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强,降低了高职生学习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性,未能真正理解工匠精神。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具体培养路径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
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多下苦工,为广大高职生营造优越的成长环境,最终实现精神的升华。优越的成长环境主要包括思政教学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等等,将这些内容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可以对高职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建设过程中,校方可以灵活运用报刊、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广大高职生能够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知。除此之外,校方还可以适当举办一些知识讲座,邀请一些知名的“工匠”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二)课堂教学融入并践行工匠精神
教学形式方面,教师需要把工匠精神贯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针对高职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多采取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习主动性,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比如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形式,特别要诠释并传播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当讲透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并对比彰显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使高职生直观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教育者素质方面,高职院校应当督促和鼓励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个体的人文教育能力。课程结构方面,工匠精神培育要密切结合高职教育的技能训练、实践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达到“学、知、行合一”,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组织高层次的职业准备教育,实现专业教学、技能实践以及职业素养的整合,并体现在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考核办法中,尤其是工匠精神,使学生真正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品质。教学重点方面,思想政治课程应当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以及职业精神和职业观的培养,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内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逐步培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和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实习机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活动中全面接受工匠技能和工匠精神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教育由技术理性走向人文价值理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工匠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把高职生培养成兼具“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8,(6).
[2]张晓莉,迟浩.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塑造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7,(1).
[3]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7,(10).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培养路径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职教育是直面企业需求和培养专业技能的教育形式,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理应肩负起弘扬工匠精神的更多责任。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诸多不足和问题,包括思政教育重视不够、专业教学融入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抓手,本文在预设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高职思政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创新路径,旨在发挥工匠精神在扎实开展思政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才质量以及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1)专心致志、严谨认真的敬业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关键内容。敬业精神作为最基本的责任意识,不仅是职业能力的展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工匠精神价值内涵中的敬业精神不仅包括专心致志的态度,同时还具有极强的严谨性,包括了对自身事业的尊重和认真。这种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的态度,值得广大高职教师和高职生传承和发扬。(2)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实践。工匠精神价值内涵中的实践精神,更加映射出对“实”的追求。因为工匠精神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以及经验的持续累积才慢慢形成的,若缺乏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态度,便难以实现精神的升华。培养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人才,鼓励高职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祖国和人们,应当是高职院校始终不变的德育目标。(3)格物致知、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2016年的“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明确表示传发展理念是指引民族进步的方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学习世界各领域的高端技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的水平,争取在核心技术领域获得质的飞跃。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还体现为一种格物致知、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思政教育环节,往往需要面对新局面和新形势,唯有深入分析高职生的思想特征,把握其思政教育规律,方可提升教学效率。此外,充分结合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要求,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也是新时代高职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高职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
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缺少创新,难以调动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也忽略了工匠精神内涵和现实价值的隐性教学。调查结果显示,60%的高职生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不深入,其中45%的学生认为“工业时代不需要工匠精神”;65%的高职生认为思政课程的理论性过强,内容空洞乏味且缺乏创新;约50%的高职生认为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不重要,超过8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教学最重要。究其原因,首先,高职院校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和形式都不具有创新性;其次,一些思政課程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在于获得学分;再次,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思政教育处于弱势地位,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强,降低了高职生学习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性,未能真正理解工匠精神。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具体培养路径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
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多下苦工,为广大高职生营造优越的成长环境,最终实现精神的升华。优越的成长环境主要包括思政教学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等等,将这些内容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可以对高职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建设过程中,校方可以灵活运用报刊、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广大高职生能够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知。除此之外,校方还可以适当举办一些知识讲座,邀请一些知名的“工匠”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二)课堂教学融入并践行工匠精神
教学形式方面,教师需要把工匠精神贯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针对高职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多采取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习主动性,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比如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形式,特别要诠释并传播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当讲透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并对比彰显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使高职生直观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教育者素质方面,高职院校应当督促和鼓励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个体的人文教育能力。课程结构方面,工匠精神培育要密切结合高职教育的技能训练、实践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达到“学、知、行合一”,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组织高层次的职业准备教育,实现专业教学、技能实践以及职业素养的整合,并体现在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考核办法中,尤其是工匠精神,使学生真正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品质。教学重点方面,思想政治课程应当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以及职业精神和职业观的培养,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内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逐步培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和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实习机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活动中全面接受工匠技能和工匠精神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教育由技术理性走向人文价值理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工匠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把高职生培养成兼具“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8,(6).
[2]张晓莉,迟浩.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塑造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7,(1).
[3]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