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环保材料作为装置艺术的媒介是在现代生态观念、各类环保运动、艺术性实验等共同作用下受到广泛关注的。本文通过国内外装置艺术实例,分析了环保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多种应用,找出社会观念、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因素,探求环保再生材料在装置艺术作品中的表达。
【关键词】:环保材料;装置艺术;回收艺术;可再生资源
一、装置艺术的含义
“installation”在辞典的解释是“装置、设置、架设”和“在任意的空间中摆放或安排”。这样看来他是当代艺术的技法上的形式。曾经有人这样定义装置艺术“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的物质文化实体艺术性地进行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的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二、装置艺术中环保材料的选择
装置艺术作为以材料为载体的艺术,如果想要节约资源,主张环保。选择废弃物作为装置艺术的载体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当然,除装置作品本身选材,装置艺术的环境友好加工处理,使废弃物的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技术,对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1 减少和降低装置创作用料、节约资源和再资源化
装置艺术一般体积比较大,运输再次展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以至于大部分作品无处存放,在撤展之后就被废弃。
艺术家 Bruce Munro 创作的装置作品“Field of Light”——星光原野。是由5220个透明硬塑料与可以流动的光纤视觉线作为枝干。“枝干”的顶部带有一个透明硬塑料小球。这些“枝干”由小型投影轮发光,所以它们本身是不带电的。这样的技术节省了很多的能源,但效果却事半功倍。
2.2材料的重复使用与再生
某些材料在撤展和使用后,或者其本身是生活废弃物品,通过加工和处理后可以重新作为装置艺术的材料。这已经成为表达环保的装置艺术的选材理念。
艺术家宋东一直秉持“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理念。近日,他的个展“剩余价值”在798佩斯北京展出。展出的抽象装置均改造自垃圾废料,宋冬希望借此找到被人忽略的价值。坚持利用这些日常物品进行创作十余年,它们在受到学术追捧的同时看上去商业价值没有架上艺术大,不过宋冬依然执着于此,因为“我做艺术的原始初衷是因它的乐趣”。展览“剩余价值”、“物尽其用”、“穷人的智慧”被称为是宋冬体现中国传统家庭状态的“三部曲”。在与母亲一起完成的作品“物尽其用”中弥漫着强烈的传统中国家庭的气息,并体现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对于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物尽其用是一种生活方式,作品其实就曾经的历史痕迹。而作品“穷人的智慧”温和的勾起了80年代以前的记忆,同时体现了从市井生活的穷迫中爆发出的创造力。
而这次展出的“剩余价值”虽是新作,但“三部曲”中的主角——日常物品依然如旧,这次宋冬主要用的是废弃的门窗。在展览入口处首先便呈现了两堆随意摆放的废弃门窗,杂乱却有秩序。让欣赏者重新认识到这些“无用之用”,最明智的当然是选择垃圾废料,它们在被废弃之时便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使用价值,但在宋冬那儿则重新利用其创作出了一件件抽象装置,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剩余价值”。
2.3选择可降解净化材料、减少气体、液体和固体废弃物在创作时的产生
采用可降解的生态环境材料,减少气体、液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作为装置艺术品的材料。在材料方面的开发,近年来以塑料制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废弃物通过土壤、水、阳光等大自然元素作用下,自然降解,最后以无毒无害的形式出现。另外有就是选择可降解环保材料,比如纸、木、光、尘土等等。提取于自然的材料最终可以还原于自然。
著名的装置艺术家徐冰为纪念“911”事件创作的艺术品《尘埃》。就是用事件废墟中的尘埃来作为材料来进行创作的。徐冰是曾经目睹了“9. 11事件”世贸中心倒塌,这种巨大的情感冲击成为《尘埃》最主要的创作动力。他收集了曼哈顿世贸中心废墟附近倒塌后的尘土和碎屑,将它们处理成极细微的尘埃。在布置好两列PVC材料模板后,他将尘埃喷撒到空中,使它们落在在画廊里地板上。去掉模板后,一句古老的禅宗话语“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 where does the dust collect itself ?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就显露在我们面前。
三、应用环保再生材料制作装置艺术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1可再生环保材料的可持续性价值
材料的可持续性就是指从装置艺术的设计到制作、展出、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污染低碳节能,对艺术品本身和环境都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碎裂艺术组(cracking)是1993年由六位来自国际上不同地方的艺术家组成的。这个小组本着打破既定流程的考虑,将自然转化为人为;讲有机转化为合成。他们曾经做的蓝色蜗牛是用回收塑料制作的。这件作品进驻到全球各大知名建筑物中,通常以一声惊叹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可再生型环保材料的典范。
3.2地域性环保材料的文化价值
由于不同地域的资源特性和文化差异,对艺术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和限制,造就了地域性的艺术风格。同样装置艺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减少了运输,节约了能耗同样也是环保理念的体现。也造就了艺术品的地方性。
欧美地区的铝制易拉罐消费量大,约有14%左右铝金属材料生产了易拉罐。作为一种量很大、回收价值很高的易拉罐,也称为当地艺术家的心头好。比如艺术家Sam McGeever的很多作品都是使用废弃的易拉罐做成的,而且取材也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伦敦的大本钟、克利夫顿吊桥等。
结语:装置艺术不仅仅是展示艺术,更多的是通过展示来传达作品要体现的深远寓意。通过实现材料的可再生,让装置艺术本身实现环保节能可再生。满足了当今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处的心理需求,以及物质和精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形式美感的体现方式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对环境的担忧与警惕。其次,环保理念注入装置艺术有利于艺术家“绿色”作品的不断涌现,避免无创新、荒诞的“视觉垃圾”的层出不穷和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曹立洁.论综合材料在装置中的运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7(3):121-123.
[2]江秋奋. 生态环境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2.
【关键词】:环保材料;装置艺术;回收艺术;可再生资源
一、装置艺术的含义
“installation”在辞典的解释是“装置、设置、架设”和“在任意的空间中摆放或安排”。这样看来他是当代艺术的技法上的形式。曾经有人这样定义装置艺术“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的物质文化实体艺术性地进行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的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二、装置艺术中环保材料的选择
装置艺术作为以材料为载体的艺术,如果想要节约资源,主张环保。选择废弃物作为装置艺术的载体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当然,除装置作品本身选材,装置艺术的环境友好加工处理,使废弃物的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技术,对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1 减少和降低装置创作用料、节约资源和再资源化
装置艺术一般体积比较大,运输再次展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以至于大部分作品无处存放,在撤展之后就被废弃。
艺术家 Bruce Munro 创作的装置作品“Field of Light”——星光原野。是由5220个透明硬塑料与可以流动的光纤视觉线作为枝干。“枝干”的顶部带有一个透明硬塑料小球。这些“枝干”由小型投影轮发光,所以它们本身是不带电的。这样的技术节省了很多的能源,但效果却事半功倍。
2.2材料的重复使用与再生
某些材料在撤展和使用后,或者其本身是生活废弃物品,通过加工和处理后可以重新作为装置艺术的材料。这已经成为表达环保的装置艺术的选材理念。
艺术家宋东一直秉持“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理念。近日,他的个展“剩余价值”在798佩斯北京展出。展出的抽象装置均改造自垃圾废料,宋冬希望借此找到被人忽略的价值。坚持利用这些日常物品进行创作十余年,它们在受到学术追捧的同时看上去商业价值没有架上艺术大,不过宋冬依然执着于此,因为“我做艺术的原始初衷是因它的乐趣”。展览“剩余价值”、“物尽其用”、“穷人的智慧”被称为是宋冬体现中国传统家庭状态的“三部曲”。在与母亲一起完成的作品“物尽其用”中弥漫着强烈的传统中国家庭的气息,并体现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对于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物尽其用是一种生活方式,作品其实就曾经的历史痕迹。而作品“穷人的智慧”温和的勾起了80年代以前的记忆,同时体现了从市井生活的穷迫中爆发出的创造力。
而这次展出的“剩余价值”虽是新作,但“三部曲”中的主角——日常物品依然如旧,这次宋冬主要用的是废弃的门窗。在展览入口处首先便呈现了两堆随意摆放的废弃门窗,杂乱却有秩序。让欣赏者重新认识到这些“无用之用”,最明智的当然是选择垃圾废料,它们在被废弃之时便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使用价值,但在宋冬那儿则重新利用其创作出了一件件抽象装置,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剩余价值”。
2.3选择可降解净化材料、减少气体、液体和固体废弃物在创作时的产生
采用可降解的生态环境材料,减少气体、液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作为装置艺术品的材料。在材料方面的开发,近年来以塑料制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废弃物通过土壤、水、阳光等大自然元素作用下,自然降解,最后以无毒无害的形式出现。另外有就是选择可降解环保材料,比如纸、木、光、尘土等等。提取于自然的材料最终可以还原于自然。
著名的装置艺术家徐冰为纪念“911”事件创作的艺术品《尘埃》。就是用事件废墟中的尘埃来作为材料来进行创作的。徐冰是曾经目睹了“9. 11事件”世贸中心倒塌,这种巨大的情感冲击成为《尘埃》最主要的创作动力。他收集了曼哈顿世贸中心废墟附近倒塌后的尘土和碎屑,将它们处理成极细微的尘埃。在布置好两列PVC材料模板后,他将尘埃喷撒到空中,使它们落在在画廊里地板上。去掉模板后,一句古老的禅宗话语“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 where does the dust collect itself ?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就显露在我们面前。
三、应用环保再生材料制作装置艺术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1可再生环保材料的可持续性价值
材料的可持续性就是指从装置艺术的设计到制作、展出、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污染低碳节能,对艺术品本身和环境都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碎裂艺术组(cracking)是1993年由六位来自国际上不同地方的艺术家组成的。这个小组本着打破既定流程的考虑,将自然转化为人为;讲有机转化为合成。他们曾经做的蓝色蜗牛是用回收塑料制作的。这件作品进驻到全球各大知名建筑物中,通常以一声惊叹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可再生型环保材料的典范。
3.2地域性环保材料的文化价值
由于不同地域的资源特性和文化差异,对艺术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和限制,造就了地域性的艺术风格。同样装置艺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减少了运输,节约了能耗同样也是环保理念的体现。也造就了艺术品的地方性。
欧美地区的铝制易拉罐消费量大,约有14%左右铝金属材料生产了易拉罐。作为一种量很大、回收价值很高的易拉罐,也称为当地艺术家的心头好。比如艺术家Sam McGeever的很多作品都是使用废弃的易拉罐做成的,而且取材也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伦敦的大本钟、克利夫顿吊桥等。
结语:装置艺术不仅仅是展示艺术,更多的是通过展示来传达作品要体现的深远寓意。通过实现材料的可再生,让装置艺术本身实现环保节能可再生。满足了当今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处的心理需求,以及物质和精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形式美感的体现方式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对环境的担忧与警惕。其次,环保理念注入装置艺术有利于艺术家“绿色”作品的不断涌现,避免无创新、荒诞的“视觉垃圾”的层出不穷和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曹立洁.论综合材料在装置中的运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7(3):121-123.
[2]江秋奋. 生态环境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