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古诗词阅读效率不高的现状,提出把“诵读—鉴赏—积累”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在古诗词教学中,抓好这三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主线;诵读;鉴赏;积累
古诗词阅读作为高考语文科的一个必考考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但在高考中考生的得分率不高。因此,对多数高考考生而言,古诗词阅读是一块难啃的“鸡肋”:啃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对于教师而言,古诗词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一座较难攻破的“堡垒”。那么,如何攻破这座“堡垒”,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把“诵读—鉴赏—积累” 这条主线作为进攻的“火力”,贯穿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抓好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诵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于古诗词教学特别强调诵读,即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鉴于此,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抓好的一个环节是诵读。抓好诵读,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为下一步的鉴赏打下基础,又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抓好诵读呢?我认为必须落实好两点:
一是反复诵读。诵读不等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难懂的古诗词,经过反复诵读,也能或多或少了解它的意思,这是迈出学习古诗词的重要而有效的一步。
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让学生在诵读中贴近诗人的精神境界,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领悟诗歌的内涵。这两种方式的诵读,重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意境美;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李清照那种难以言语的无尽愁情。
总之,古代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精练,它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靠学生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引导、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深入诵读,让学生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里,在诵读中体验生命,内化精神,找到本我!
鉴赏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抓好诵读这个环节,还要落实好鉴赏这个关键环节。在鉴赏这个环节上,一定要紧扣高考,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
可是,反观我们近年来的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是习惯于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的生平经历,到字词句的理解,到诗歌的主旨,到艺术手法这样一种平铺直叙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照本宣科、不分主次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活活地把“诗”给教“死”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结果一碰到没学过的古诗词,就不会解读和欣赏,自然也就对诗歌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其实,作为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在鉴赏诗歌这一教学环节上,不必面面俱到,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找准解读诗歌的切入口,让学生学会借助切入口自己去解读诗歌。常见的解读诗歌的切入口有很多,如诗题、作者、背景、诗眼、意象、关键词、关键句、“情语”、题材等,这些解读诗歌的切入口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掌握。同时要向学生强调,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切入口:有的诗歌只需从一个角度切入即能解读,如教学王昌龄的《闺怨》,引导学生从标题切入,学生就可猜测出此诗写的是少女或少妇的闺中愁怨;有的诗歌则要从多个角度切入来解读,如杜甫的《月夜》,既要引导学生从意象切入,明确“月”这个特殊意象在古代诗歌里有“思乡怀人”的象征意义,又要引导学生抓诗眼,结合诗眼“独看”、“双照”来解读诗歌,综合两个切入点,学生便能明白此诗既抒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又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总之,在鉴赏这一教学环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准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从而敲开诗歌鉴赏之大门,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积累
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那就是积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可见,新课标明确提出古诗词教学要重视积累。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积累什么呢?
一、积累名句名篇
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名篇,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声声慢》)等。积累这些名句名篇,一方面利于学生突破高考考点“名句名篇的默写”; 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文学素养,为高考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如2004年高考江苏一考生的《山水韵,诗词情》中的一段:“词,犹如一江春水,耀着粼粼波光,淙淙地流淌着。曾经爱极了它的委婉、缠绵与多情。跟着柳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帅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词的春水里,多情的词人带着我流过一块又一块芳草地,仿佛梦的活水带着我的心荡得暖暖的。”该考生恰如其分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使文章顿然生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作文就像方塘和镜子,而古诗词名句则如飘动的云影,多用古诗词名句能让学生的作文更亮,更雅,更灵动,更富有魅力。
二、积累古诗词的基础知识
(一)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具体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积累了这些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比如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如果学生积累了有关辛弃疾的背景知识,知道辛弃疾生活在“和战之争”的南宋时期,是坚定的主战派,有抗金复国之志,但长期受主和派的排挤打击,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再结合诗中的关键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不难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要寄寓的是“不与主战派同流合污”的思想了。
(二)积累古诗词的特殊意象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特殊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鉴赏常见的表达技巧,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积累了这些知识,利于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为高考古诗词阅读做好准备。请看2009年高考广东卷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这首诗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如果积累了“月”这一特殊意象的含义(思乡怀人),再结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及诗句下方的注释①,回答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困难。那就是通过咏月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的思念。
由此可知,古诗词阅读教学并非无章可循,在教学中,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鉴赏、积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古诗词这座“堡垒”展开“火力扫射”,最终能够占领这快坚实的“堡垒”。
粒粒“珍珠”“金丝” 串。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就是那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而“诵读—鉴赏—积累”则是那条串“珍珠”的“金丝”,只有把这条“金丝”(即教学主线)贯穿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才能把古诗词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阳山中学)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主线;诵读;鉴赏;积累
古诗词阅读作为高考语文科的一个必考考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但在高考中考生的得分率不高。因此,对多数高考考生而言,古诗词阅读是一块难啃的“鸡肋”:啃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对于教师而言,古诗词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一座较难攻破的“堡垒”。那么,如何攻破这座“堡垒”,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把“诵读—鉴赏—积累” 这条主线作为进攻的“火力”,贯穿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抓好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诵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于古诗词教学特别强调诵读,即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鉴于此,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抓好的一个环节是诵读。抓好诵读,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为下一步的鉴赏打下基础,又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抓好诵读呢?我认为必须落实好两点:
一是反复诵读。诵读不等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难懂的古诗词,经过反复诵读,也能或多或少了解它的意思,这是迈出学习古诗词的重要而有效的一步。
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让学生在诵读中贴近诗人的精神境界,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领悟诗歌的内涵。这两种方式的诵读,重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意境美;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李清照那种难以言语的无尽愁情。
总之,古代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精练,它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靠学生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引导、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深入诵读,让学生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里,在诵读中体验生命,内化精神,找到本我!
鉴赏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抓好诵读这个环节,还要落实好鉴赏这个关键环节。在鉴赏这个环节上,一定要紧扣高考,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
可是,反观我们近年来的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是习惯于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的生平经历,到字词句的理解,到诗歌的主旨,到艺术手法这样一种平铺直叙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照本宣科、不分主次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活活地把“诗”给教“死”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结果一碰到没学过的古诗词,就不会解读和欣赏,自然也就对诗歌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其实,作为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在鉴赏诗歌这一教学环节上,不必面面俱到,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找准解读诗歌的切入口,让学生学会借助切入口自己去解读诗歌。常见的解读诗歌的切入口有很多,如诗题、作者、背景、诗眼、意象、关键词、关键句、“情语”、题材等,这些解读诗歌的切入口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掌握。同时要向学生强调,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切入口:有的诗歌只需从一个角度切入即能解读,如教学王昌龄的《闺怨》,引导学生从标题切入,学生就可猜测出此诗写的是少女或少妇的闺中愁怨;有的诗歌则要从多个角度切入来解读,如杜甫的《月夜》,既要引导学生从意象切入,明确“月”这个特殊意象在古代诗歌里有“思乡怀人”的象征意义,又要引导学生抓诗眼,结合诗眼“独看”、“双照”来解读诗歌,综合两个切入点,学生便能明白此诗既抒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又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总之,在鉴赏这一教学环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准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从而敲开诗歌鉴赏之大门,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积累
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那就是积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可见,新课标明确提出古诗词教学要重视积累。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积累什么呢?
一、积累名句名篇
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名篇,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声声慢》)等。积累这些名句名篇,一方面利于学生突破高考考点“名句名篇的默写”; 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文学素养,为高考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如2004年高考江苏一考生的《山水韵,诗词情》中的一段:“词,犹如一江春水,耀着粼粼波光,淙淙地流淌着。曾经爱极了它的委婉、缠绵与多情。跟着柳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帅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词的春水里,多情的词人带着我流过一块又一块芳草地,仿佛梦的活水带着我的心荡得暖暖的。”该考生恰如其分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使文章顿然生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作文就像方塘和镜子,而古诗词名句则如飘动的云影,多用古诗词名句能让学生的作文更亮,更雅,更灵动,更富有魅力。
二、积累古诗词的基础知识
(一)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具体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积累了这些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比如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如果学生积累了有关辛弃疾的背景知识,知道辛弃疾生活在“和战之争”的南宋时期,是坚定的主战派,有抗金复国之志,但长期受主和派的排挤打击,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再结合诗中的关键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不难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要寄寓的是“不与主战派同流合污”的思想了。
(二)积累古诗词的特殊意象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特殊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鉴赏常见的表达技巧,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积累了这些知识,利于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为高考古诗词阅读做好准备。请看2009年高考广东卷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这首诗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如果积累了“月”这一特殊意象的含义(思乡怀人),再结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及诗句下方的注释①,回答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困难。那就是通过咏月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的思念。
由此可知,古诗词阅读教学并非无章可循,在教学中,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鉴赏、积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古诗词这座“堡垒”展开“火力扫射”,最终能够占领这快坚实的“堡垒”。
粒粒“珍珠”“金丝” 串。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就是那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而“诵读—鉴赏—积累”则是那条串“珍珠”的“金丝”,只有把这条“金丝”(即教学主线)贯穿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才能把古诗词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阳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