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巴基斯坦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洪灾,全国四分之一土地被淹,2000余万人受灾。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描述中,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甚至“恐怖大亨”拉登都在网络“现身”,呼吁各方加大救援力度。
灾难的发生,牵动了世界。
中国在向巴基斯坦提供价值数亿美元援助的同时,先后派出了两批国际救援队116人前往南部洪水重灾区。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执行海外洪灾救援任务。武警总医院副院长张利岩是首批救援队的副领队,也是中国在海外救援中首次派出的女首席医疗官。
准备出征:“这是大事,要去要去”
8月23日,对张利岩来说是终身难忘,她受命出任此次海外救援首席医疗官。作为武警总医院的资深医务工作者,张利岩见证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发展历程。“从2001年4月,由中国地震局、武警总医院和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奉命组建中国国际救援队组,迄今近10年,执行了10余次国内外大型救援任务。”
因为她长期工作在医院管理中,曾经负责过印度洋海啸、海地地震、汶川地震等大型国内外救援工作,像选拔救援队员、培训、考核等也都在她的主持下完成;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张利岩还组织人员亲上一线,积累了宝贵的防疫工作经验。
“平时我们的救援队员是分布在各个科室的医生和护士,一旦有指示,可以立刻行动起来。”张利岩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拔了36名医护人员分属19个专业,其中年龄最大的已逾五旬,都是临床一线的医疗骨干;并组织了价值800万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此次的洪灾救援中,还考虑到巴基斯坦因为穆斯林习俗要求男女分开,所以增加了女队员数量。第一批派出14名女性医护人员,第二批派出了24名,是中国海外救援中派出女性医务工作者最多的一次。”
当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张利岩抽空看望了正在患重病住院的婆婆,并将这一消息告诉她时,身为老革命军人的婆婆非常理解并支持地对她说:“这是大事,要去要去。”
艱难征途:“人比物资重要”
8月26日,经过近7个小时飞行,张利岩和其他54名队员抵达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她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要迅速确定救援地点。
“这次巴基斯坦的洪水是从北向南逐渐蔓延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时,洪峰刚经过南部信德省,那里的灾情最严重。在和总领队以及中国大使馆协商后,我们选定了重灾区特达市。”张利岩说。
到达卡拉奇机场后,张利岩和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和吃饭,直接乘车赶往特达市。汽车在路上颠簸了3个半小时后,大片被水淹过的土地逐渐进入救援队员的视野。行至特达市郊,只见一个又一个灾民聚集点密密麻麻地分散在地势较高处,小小的窝棚内外都搭着简易的竹床,很多孩子和妇女守着仅存的包裹,茫然地望着驶过的汽车。看到救援队的车停靠在路边,一群人慢慢围拢过来,一位年逾5旬的长者指着救援队员身上大红色的救援服,问道:“你们来自中国吗?是从遥远的北京来吗?”队员们亲切地告诉他:“我们来自北京,是来帮助你们的。”老者带头鼓起掌来,对中国队员表示欢迎。
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黑。留下一部分人装卸救援物资后,张利岩便带领队员手持电筒,来到附近的灾民聚集点展开救灾摸底工作。“多了解一些灾民的身体状况,这样开展工作时心里就有底了。”
出于安全考虑,中国流动医院和队员营地设在了特达警察局大院里。“他们成群结队地来求诊,每天门诊量都有七八百人,相当于国内三甲医院的日门诊量,何况我们仅有30多名医护人员。很多人都是走了几个小时的路来这里,甚至有的是骑摩托车从卡拉奇赶过来,就是因为信任‘中国医生’。”
9月1日,炎炎烈日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流动医院接诊了700余位患者。下午5时,汗流浃背的医护人员们送走聚集的患者,刚刚松了口气,天色突然变暗,一阵狂风携裹着漫漫沙尘从天边席卷而来。六顶医疗帐篷和两顶换药帐篷顷刻被沙尘暴淹没,能见度不到50米。指挥帐篷也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医疗队员们迅速分组封闭医疗帐篷入口,顶风挖掘排水沟渠。20年难得一遇的暴雨,瞬间瓢泼而下。
“我必须要去!输液帐篷里有病人!”就在大家纷纷撤入屋内时,张利岩抓着一件救援服往大雨里冲。
在风雨中飘摇的输液留观帐篷里还有5位患者正在输液,张利岩拿着塑料布一个个裹住瑟瑟发抖的患者。医护人员分头行动,一组人重新加固帐篷四周的固定桩,一组人重新打开距离最近的医疗帐篷。
“我们刚刚封住帐篷”,一位志愿者在帐篷里抓着封闭带。
“一切为了病人!人比物资重要!”张利岩火冒三丈,一把拉开封闭带,再次冲入大雨中。张利岩和另一名护士扶起躺在病床上的患者,裹紧塑料布,向医疗帐篷里转移。一位,两位……五位患者顺利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医护人员从头到脚淋得透心凉。他们打开应急灯,一位位重新检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开始正常治疗”,浑身湿淋淋的张利岩捋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叮嘱医护人员开始工作。
凯旋而归:“使命庄严,也很神圣”
作为首席医疗官,张利岩既是“发言人”又是“管家”。对外,要和当地医疗卫生部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沟通,发布医疗信息。对内,要统领全局安排医疗工作;这要求首席医疗官既要有专业医疗知识,又要有统领全局的领导能力。“对于首次参加国际救援的我来说,要多思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刚到伊初,一名4岁的小女孩因为腹泻,跟随母亲求诊。救援队员汪茜是名执行了4次国内外救援的老队员,经验丰富,立即考虑到她可能不是简单的腹泻。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远远超出了正常指标,加之腹痛等其他症状,流动医院立即确诊了首例痢疾病例。紧接着又发现其他两例,这预示着灾区已出现传染病。张利岩马上积极联系世界卫生组织,将对这些痢疾患者进行追踪,对该传染性疾病进行监控和流行病学调查。
巴基斯坦南部的安全局势紧张,时常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巴方特意派来一支海军陆战队,为中国队员提供全天的安保服务。“在即将结束任务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正在屋内开会,忽然从不同方向听到几声枪响,考虑到队员人身安全,还是当机立断关闭了房间所有的灯。我要保证每一位队员的生命安全。”张利岩说。
经历近三周艰辛难忘的灾后救援工作,首批赴巴基斯坦洪灾灾区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带着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中国救援队的难舍之情回到祖国。
回国近两个月,面前的张利岩,一身戎装,十分干练。“回来后还有很多工作等着做,繁忙依旧;但通过这次海外救援,作为首席医疗官,代表国家,传递中巴情谊;使命庄严,也很神圣。”
责任编辑 张小华
灾难的发生,牵动了世界。
中国在向巴基斯坦提供价值数亿美元援助的同时,先后派出了两批国际救援队116人前往南部洪水重灾区。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执行海外洪灾救援任务。武警总医院副院长张利岩是首批救援队的副领队,也是中国在海外救援中首次派出的女首席医疗官。
准备出征:“这是大事,要去要去”
8月23日,对张利岩来说是终身难忘,她受命出任此次海外救援首席医疗官。作为武警总医院的资深医务工作者,张利岩见证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发展历程。“从2001年4月,由中国地震局、武警总医院和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奉命组建中国国际救援队组,迄今近10年,执行了10余次国内外大型救援任务。”
因为她长期工作在医院管理中,曾经负责过印度洋海啸、海地地震、汶川地震等大型国内外救援工作,像选拔救援队员、培训、考核等也都在她的主持下完成;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张利岩还组织人员亲上一线,积累了宝贵的防疫工作经验。
“平时我们的救援队员是分布在各个科室的医生和护士,一旦有指示,可以立刻行动起来。”张利岩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拔了36名医护人员分属19个专业,其中年龄最大的已逾五旬,都是临床一线的医疗骨干;并组织了价值800万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此次的洪灾救援中,还考虑到巴基斯坦因为穆斯林习俗要求男女分开,所以增加了女队员数量。第一批派出14名女性医护人员,第二批派出了24名,是中国海外救援中派出女性医务工作者最多的一次。”
当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张利岩抽空看望了正在患重病住院的婆婆,并将这一消息告诉她时,身为老革命军人的婆婆非常理解并支持地对她说:“这是大事,要去要去。”
艱难征途:“人比物资重要”
8月26日,经过近7个小时飞行,张利岩和其他54名队员抵达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她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要迅速确定救援地点。
“这次巴基斯坦的洪水是从北向南逐渐蔓延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时,洪峰刚经过南部信德省,那里的灾情最严重。在和总领队以及中国大使馆协商后,我们选定了重灾区特达市。”张利岩说。
到达卡拉奇机场后,张利岩和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和吃饭,直接乘车赶往特达市。汽车在路上颠簸了3个半小时后,大片被水淹过的土地逐渐进入救援队员的视野。行至特达市郊,只见一个又一个灾民聚集点密密麻麻地分散在地势较高处,小小的窝棚内外都搭着简易的竹床,很多孩子和妇女守着仅存的包裹,茫然地望着驶过的汽车。看到救援队的车停靠在路边,一群人慢慢围拢过来,一位年逾5旬的长者指着救援队员身上大红色的救援服,问道:“你们来自中国吗?是从遥远的北京来吗?”队员们亲切地告诉他:“我们来自北京,是来帮助你们的。”老者带头鼓起掌来,对中国队员表示欢迎。
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黑。留下一部分人装卸救援物资后,张利岩便带领队员手持电筒,来到附近的灾民聚集点展开救灾摸底工作。“多了解一些灾民的身体状况,这样开展工作时心里就有底了。”
出于安全考虑,中国流动医院和队员营地设在了特达警察局大院里。“他们成群结队地来求诊,每天门诊量都有七八百人,相当于国内三甲医院的日门诊量,何况我们仅有30多名医护人员。很多人都是走了几个小时的路来这里,甚至有的是骑摩托车从卡拉奇赶过来,就是因为信任‘中国医生’。”
9月1日,炎炎烈日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流动医院接诊了700余位患者。下午5时,汗流浃背的医护人员们送走聚集的患者,刚刚松了口气,天色突然变暗,一阵狂风携裹着漫漫沙尘从天边席卷而来。六顶医疗帐篷和两顶换药帐篷顷刻被沙尘暴淹没,能见度不到50米。指挥帐篷也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医疗队员们迅速分组封闭医疗帐篷入口,顶风挖掘排水沟渠。20年难得一遇的暴雨,瞬间瓢泼而下。
“我必须要去!输液帐篷里有病人!”就在大家纷纷撤入屋内时,张利岩抓着一件救援服往大雨里冲。
在风雨中飘摇的输液留观帐篷里还有5位患者正在输液,张利岩拿着塑料布一个个裹住瑟瑟发抖的患者。医护人员分头行动,一组人重新加固帐篷四周的固定桩,一组人重新打开距离最近的医疗帐篷。
“我们刚刚封住帐篷”,一位志愿者在帐篷里抓着封闭带。
“一切为了病人!人比物资重要!”张利岩火冒三丈,一把拉开封闭带,再次冲入大雨中。张利岩和另一名护士扶起躺在病床上的患者,裹紧塑料布,向医疗帐篷里转移。一位,两位……五位患者顺利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医护人员从头到脚淋得透心凉。他们打开应急灯,一位位重新检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开始正常治疗”,浑身湿淋淋的张利岩捋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叮嘱医护人员开始工作。
凯旋而归:“使命庄严,也很神圣”
作为首席医疗官,张利岩既是“发言人”又是“管家”。对外,要和当地医疗卫生部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沟通,发布医疗信息。对内,要统领全局安排医疗工作;这要求首席医疗官既要有专业医疗知识,又要有统领全局的领导能力。“对于首次参加国际救援的我来说,要多思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刚到伊初,一名4岁的小女孩因为腹泻,跟随母亲求诊。救援队员汪茜是名执行了4次国内外救援的老队员,经验丰富,立即考虑到她可能不是简单的腹泻。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远远超出了正常指标,加之腹痛等其他症状,流动医院立即确诊了首例痢疾病例。紧接着又发现其他两例,这预示着灾区已出现传染病。张利岩马上积极联系世界卫生组织,将对这些痢疾患者进行追踪,对该传染性疾病进行监控和流行病学调查。
巴基斯坦南部的安全局势紧张,时常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巴方特意派来一支海军陆战队,为中国队员提供全天的安保服务。“在即将结束任务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正在屋内开会,忽然从不同方向听到几声枪响,考虑到队员人身安全,还是当机立断关闭了房间所有的灯。我要保证每一位队员的生命安全。”张利岩说。
经历近三周艰辛难忘的灾后救援工作,首批赴巴基斯坦洪灾灾区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带着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中国救援队的难舍之情回到祖国。
回国近两个月,面前的张利岩,一身戎装,十分干练。“回来后还有很多工作等着做,繁忙依旧;但通过这次海外救援,作为首席医疗官,代表国家,传递中巴情谊;使命庄严,也很神圣。”
责任编辑 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