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杰:“气象先生”的风雨人生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ing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幕墙外,是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的大堂,人来人往;演播室内,宋英杰安静如常。
  迅速地再看一遍通稿,走到台前,面对镜头站定。灯光聚焦在他的身上和身后那块经年不变的绿色背板,他从容、迅速、准确、平实地说天气——这是宋英杰的舞台,是生命中神圣的追求。
  常态源于心态。虽然他是气象专业高级工程师,第八,九届全国青联委员,IABM(国际气象传播协会)创始会员,中国气象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还有诸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之类繁多的社会职务和专业头衔,也算是一个被喧嚣人群裹挟的人,但他始终在内心里把自己定位为“天气说者”。
  天气预报丰持人的崇高位置,在他心里牢固不可动摇。
  
  让天气预报贴近普通百姓
  
  宋英杰,生于1965年,沈阳人。家人的工作跟气象无关,小时候没有电视,宋英杰都是通过广播听天气预报,“也听不懂,都是各种术语”。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给“管”天气预报的叔叔阿姨写封信,让天气预报换成自己也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说。后来,意见没机会提,天气预报还没听懂,人已经长大了。在一连串偶然的作用下,这个听不懂天气预报的孩子在1984年高考之后,走进了北京气象学院,而且攻读专业性很强的大气动力学,而后又走上屏幕,成为了为观众解读天气的人。
  当时演播室的硬件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天气预报中还是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宋英杰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把话说得让百姓都听明白。
  “我也是普通百姓,知道大家需要什么。何必故弄玄虚?”于是,在他的口中,天气预报的语言开始变得丰富形象。哪怕是一场降水,他也会视情况用不同的词语表述出来,比如迎接、分享、面临、遭遇……这些词语不会增加句子的长度,却代表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也表达了降水给百姓们带来的心情变化。
  条条框框很多,破茧成蝶不易,过程中总是压力大于乐趣。在离经叛道的氛围中做这样一件事,一定会有压力,不一定都是乐趣。但是当你坚持下来,回首这一切的时候乐趣就会很多。宋英杰和同行们进行交流的时候,每次谈到做天气预报主持人的感悟,他总是说,想有自己的风格、独特的视角和表述方式,得到的非议总是比赞扬多。“这时需要你的不是专业素养,而是无比坚强的意志。”
  直到今天,宋英杰还在做着这样的努力,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他看来,这种习惯是每个人在做工作时都会有的对生命历程的尊重。
  2011年3月7日起,太阳开始大规模爆发耀斑,并且要持续一段时间。那天正是宋英杰值班,接过通稿一看,里面仍旧布满术语——3月7日太阳爆发中等以上量级耀斑七次,其中M值……“可是老百姓听得懂吗?而且跟他们有关系吗?”宋英杰大刀阔斧地改。当天晚上,观众在天气预报中听到的文本是:3月7日起太阳耀斑大规模爆发并将持续,会对载人卫星安全有一定干扰,对通讯会有干扰,没有伤害,百姓生活一切正常,平安无事。“这就可以了。”
  所以专业人士谈论专业问题,总是故作高深,而天气预报要符合现代话语的通用语。宋英杰举了一个例子:江南中部在哪儿?江南中部是一个非独立性的地区,既然是一个非指向性明确的概念,把它做得如此明确,那就是“强迫”。比如“部分”和“局部”,《现代汉语词典》中说: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什么叫局部?局部是整体中的部分。
  类似的表述在以前的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有按照区域的说法,西北地区东南部局部地区有小到中雨;也有时间上的模糊,下周前中期的后半段将有降水,却没人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时间;还有就是全方位地说,今天晚上到明天,本地晴转多云有时阴,小到中雨,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地区有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宋英杰这样说的时候,就觉得对不起观众。
  “如果说之前会出现那么多模糊的词,是因为在预报能力有局限的时候,经过几十年锤炼而提炼出的一套语言体系,那么现在我们的预报水平在提高,我们相应的天气预报语言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宋英杰努力把天气预报中的每一句话都说得准确些,再准确些。2011年3月8日晚上,宋英杰在天气预报中说道:“北方10号到12号,南方11号到13号,迅猛升温,之后气温暴跌。然后会有几个第一会因此而产生:东北今年第一次降雨,北方第一次沙尘,南方第一次大范围阴雨。”
  这样清楚明确的预报,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天气预报》中。他说,有的同事甚至在有把握的时候,把降水的时间点都预报出来。
  把话说清楚,一直是宋英杰和同事们努力的方向。现在,天气预报的语言文体也有了可以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跟预报能力相吻合;跟特定媒体传播规律相结合(比如电视跟广播同时播,电视说南方这一带地区有雨,电视就可以,广播就不可以);跟符合公众平均理解能力和审美取向相符合。
  
  18年与《天气预报》共成长
  
  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档《天气预报》中的录像,已经被宋英杰列为“三级恐怖片”而封存,只有在做访谈节目的时候,才会偶尔被电视台翻出播放。观众往往在一片爆笑中目睹真容,却实实在在难以把现在屏幕上这个成熟帅气的“气象先生”和当年那个愣小伙子联系起来。
  18年时间已经把宋英杰打磨成现在的成熟模样,相伴而来的是《天气预报》节目的成长和成熟。
  最初宋英杰同意出镜前提是不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1989年,中央气象台挑选天气预报主持人,当时宋英杰刚从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专业毕业不久,能说能写,普通话过关。领导找到他问,看过《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吗?以后有个人站在那儿给大家讲天气,你愿不愿意做那个人?宋英杰的回答是:“当然不愿意用嘴这样的原始器官工作”。到了1990年初,领导又找到他:‘你试试看,不影响你现在的正常工作。”试着试着宋英杰就真成为了天气预报主持人。
  1993年3月1日,他第一次出镜,中国天气预报节目中第一次有人出现。
  后来,他就爱上了这个职业。天气预报,是一个诚恳的翻译、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全情投入。1999年12月13日的《天气预报》中,发生了“宋英杰道歉”事件,第一次有人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而负责任,虽然宋英杰作为预报员是完全不需要负这个责任的。
  “12月12日晚,是我主持《天气预报》,下午大家讨论的时候,因为考虑到一股很弱的冷空气会在当天晚上开始进入华北地区,可是水汽条件不是很好,所以预报华北13日会有4到5级的北风,很难出现降雪。节目也就这样播出了。”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宋英杰醒来一拉开窗帘,发现窗外是一片白雪。“我可以猜想到,其他人看到降雪后,肯定在骂《天气预报》或者嘲笑《天气预报》。”之前,就有朋友跟宋英杰在聊天时提到,国外的天气预报节目中,经常有主持人就天气预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给观众道歉,大家都习以为常,而且效果很好。作为一门预报能力尚有局限的科学,道歉也是一种沟通方式。13日仍然是宋英杰值班,他开始构思当天的节目中如何面对这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
  “最后我决定在节目中向观众说明前一天预报失误的原因并且表达歉意。”宋英杰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当天上午,我找到节目的气象编导,把想法和她一沟通,她很爽快地同意了。”
  于是,1999年12月13日《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晨,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中部,人们意外地看到了一场瑞雪,之所以说它意外,是因为昨天的《天气预报》没有预报这场降雪。昨天我们注意到会有一股弱冷空气影响华北,也预报了会刮风,但是对出现降雪的可能性估计得不足,所以今天我们的心里一直怀有一种深深的歉意。我们只有总结每一次失误,才能使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让人们满意。”
  后来这段故事被很多人问起,宋英杰受到了很多人的诟病但是得到了更多普通观众的理解和喝彩。在之后的补记中,宋英杰又写到:“如果我们的预报伤及了某些人,有合适的场合,道个歉无伤颜面;没有合适的场合,心存歉意,不不伤身体”,道歉或不道歉不在于说还是不说,表达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心存观众。
  气象工作是一个严肃而严谨的领域,大到工农业生产,小到日常生活,都与之息息相关。相应的,气象人的气质都是严谨而严肃的,宋英杰也不例外。2006年酷暑,他写在自己博客中的一篇《40摄氏度并非预报禁区》,反响强烈。“7月5日下午5点钟的时候,北京出现了40.6摄氏度的气温,而之前预报的气温是37摄氏度,大家怨言丛生,都说气温到了40摄氏度,气象台也不敢报。因为你只要报了40摄氏度,这个城市就放假了。”
  “我是想诚恳地告诉大家,其实不存在一个预报禁区。气象台预报的气温,和你在地面测量的六七十摄氏度的地温,是有差别的。有古诗写道: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树春风有两般。向阳的那面和向阴的那面长得还不一样呢。那只有这种方法,就在百叶箱里,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太阳不直射,通风,这样的测量才能剔除环境对它的各种影响。”
  “为人民服务”这句听上去很像口号的语言,是支撑宋英杰多年来始终将公众装在心里的唯一理念。“真正将这个理念落到实处的时候,就会化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无数的细节,推动着自己更好地往前走。”‘怀揣这样的理念,走出直播间,宋英杰也乐于投身公益活动,与大家一起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尽自己的努力多做一点事。
  2008年起,宋英杰策划组织并作为主讲人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2009年一年,公益活动就进行了二十多次,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很多地区。
  
  把自己放在“悬崖”边上
  
  宋英杰主持天气预报节目经常“语出惊人”。比如2011年2月上旬的《天气预报》中,宋英杰预计未来10天内北方干旱地区将有丰沛降水。去冬以来,北方地区罕见大旱,在各地正准备号召灌溉保春耕的大背景下,有谁敢如此肯定地预报十几天之后的一场降水?
  几经分析,宋英杰做到了。
  2月26日,雪花如期而至,直到第二天中午时分。大家舒了一口气。有人在博客中表扬了宋英杰,而他的老领导则说道:“你胆子太大了。我当时真给你捏了一把汗啊。这个时候把降水报错了,那争议可就大了!”
  这样的惊心动魄,在宋英杰18年的天气预报生涯中绝不仅这一次,这次也不是偶然。每一次胆大妄为,都源于宋英杰的职业心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预报得详细些,再详细些。做这样一个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社会敏感度并且有非常不确定性的职业,很多人都愿意把话说得非常模糊,宋英杰却愿意把自己放在“悬崖”边上,把公众置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尽可能地给他们传达准确、清晰的信息。“科学是有局限的,你要是把自己放在相对稳妥的地方,把别人放在相对危险的位置,那你就会把话说得四平八稳。”宋英杰当然知道怎么样做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不过他选择了相反的做法。
  “当时我拿到通稿的时候,说是‘单纯从气温角度现在可以灌溉了,未来某某天会出现非常丰沛的降水。’而不是我告诉你灌溉了,而后面的降水不说,那才是误导呢。不过要是没有预报准,就会有更大的风险。结果预报对了怎么样呢?谁说你好呢?只有观众说你好。”
  
  只要观众说好,这就够了。
  
  2006年,西南地区大旱。往年夏天主要城市高温纪录中交替排名第一的两座城市杭州、福州全部被重庆拉下马去。百年不遇的高温让全国人的目光都齐聚于重庆,什么时候能够不热了呢?这是当时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9月14日的《天气预报》中,在对未来三天总体天气情况进行了分析之后,宋英杰终于说出了大家期待已久的预报:“从明天开始,南方地区本年度再次出现如此大面积高温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按照宋英杰的职责,他没有义务对未来长达半年的天气做一个预判,他只负责短期预报——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但是他还是预报了,因为百姓关心,大家需要。经过几天的持续跟踪、反复研讨,下定决心一定要说,要是报不准,风险是个人的,受益却是大家。
  宋英杰说他那天特别想以这样的口气报出大家期待已久的天气:“这个区域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从明天开始,本年度高温宣告结束!”多么好的消息啊,大家一起分享。只是考虑到很多因素,宋英杰最终给这个畅快的消息套上了很多层外套——“如此”“大面积”“微乎其微”,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使大众处于安全,—方面要在自己已经到了“悬崖”边上的时候,不至于掉下“悬崖”。
  一位老院士说过,预报就是八分把握、两分风险,可能得到的是十分精彩,也可能是十分可笑。
  宋英杰成为观众票选出来的“气象先生”,除了风度气质、知性的形象和丰富的语言之外,敢于“预报”,或许是观众最认可他的地方。因此他也得名“最靠谱”天气预报主持人。
  “天气预报多枯燥,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这是宋英杰最不喜欢被问到的问题,就像他从来不会抱怨《新闻联播》之后的那段《天气预报》时间太短一样。既来之,则安之;起于兴,止于兴。
  因为这种挚爱,他可以放弃高薪、放弃其他节目的尝试,专心于那一片阴晴雨雪的揣摩,从不容许自己有丝毫的懈怠。也是因为这种习惯,他可以坦然面对业内的很多质疑而施施然前行,—万个人的表扬或者—万个人的质疑也都无所谓。
  “《天气预报》节目培养出一个气象专业出身的主持人很不容易。我必须做好这件事情,对得起自己初始的选择和这项事业曾带给我的荣誉”,他诚恳地说:“我已经把生命历程中最有光彩、最有智慧的时光都献给了这个节目,我 希望它能在我的手中变得越来越好,这也是我的使命。”
  
  努力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对话宋英杰
  
  “很多人说,几十年当中,语言格式没有变化的只有两种,一种是讣告,一种就是天气预报。这是几十年锤炼下来的东西,它变成了一个传统,于是也就变成了很多人提笔时候一个下意识的习惯,我愿意去改变它,尽管改变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的偏差,因为你去做没有先例的事情。”宋英杰如是说。
  《中华儿女》:现在天气预报节目正在努力贴近百姓,我们也能从大家的逐渐信任中看到这种改变的成效。那么百姓应该怎样去更好地理解天气预报呢?
  宋英杰:我也在网上做过答疑,百姓说的蓝天是视觉上的蓝天,我们检测的蓝天是数字上的“蓝天”。我记得北京20lO年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天是9月16日,那天细雨蒙蒙。要是视觉上的话,那天天蓝吗?那天天不蓝,这个需要相互理解。彼此贴近。现代社会,相机是傻瓜的,手机是多功能的,就是让大家更便捷,不能造术语,然后再来解释,这就很讨厌。原来农民自己还报天气呢,现在不需要了。但是自己能不能花一点时间多了解一点知识,进行TDIY呢?也应该,这样就更好了。
  《中华儿女》:您主持《天气预报》最终追求的是什么?
  宋英杰:功能防灾减灾,在有灾的时候是一种生命保障,在没灾的时候就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准确很重要,不过我们不能止于准确,我要的是“可理解的神奇”。
  《中华儿女》:您从事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职业后,有没有专门学习过主持学?
  宋英杰:没有专门学过。就像谈恋爱不需要学一样,主持也不需要学。只要你知天理、通人性,这就是主持,就是一种交流方式。别人需要什么,比如今天下午值班之前,我会写一个帖子,关于“二八月,乱穿衣”,这一定不是专家写的,而是百姓总结的,本身预报的东西,成了一个笑料,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那就不能真正得到认可。
  《中华儿女》:您的博客曾经备受关注,现在更新的少了,微博倒是更新得比较频繁。
  宋英杰:2010年11月之后就没更新博客了。有时时间很紧张,连评论都来不及看完。博客会造成媒体和观众的误读。博客看起来完整,所以修饰感会强一些,微博因为随时随地,所以反倒更真实。微博中关注的人比较多,关注的杂事也比较多。跟专业有关的比较多。
  《中华儿女》:做主持人,是你原来的业余爱好吗?
  宋英杰:一切都是偶然。我练习普通话也不是因为爱好。我上大学的时候说的是纯粹的东北方言。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中央讲师团去讲课,我就意识到当老师要说普通话,于是我开始学普通话。有些事开始不是你的业余爱好,可能你做了,就发现可以成为你的业余爱好。不过不要以为什么事都是有道理的,有些事本没有道理,可能你做了'就有了道理。
  而且一个人需要有很多的业余爱好,不过不要轻易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变成职业。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努力爱上它,并且钻研进去。就像爱情一样,结婚之前,选你所爱;结婚之后,爱你所选。
  
  责任编辑 孙凯文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在各大旱情、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面前,气象部门总是挺身而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鲍向东也是众多“气象人”之中的一员。从事过气象观测、计算机软件设计、大气污染环境评价、天气预报服务等工作,目前身为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人影中心主任的他,至今在气象事业的道路上已经走了33年的光阴。  困难面前,他不低头。压力面前,他不退缩。自始至终,他都以严谨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对待工作
期刊
走出西宁长途车站,年近七旬的父亲拉住严兴起,不住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两代青海气象人不禁哽咽。    青海根    严兴起的父亲严进瑞很早就参加了青海省的气象工作,早年也曾经到玉树做过农牧业的区划工作,后来回到青海省气象研究所做气候研究工作,从《青海气象》杂志的副主编位置上退下来,一直和妻子在西宁养老。在严进瑞的印象里,严兴起始终是个孩子,是那个饶有兴趣地在他带回家的天气图上圈圈点点的高
期刊
浙江省“三八红旗手”、“2007年度中国房地产天津地区城市建设十强影响力领军人物”、第六届“天津十大杰出青年”、首届“天津市十大女杰”、天津市“三八红旗手”……  她就是天津市第十二届政协常委、阳光义工爱心社社长、天津世茂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秀燕。    因爱而下海经商    “走到今天,我走得很辛苦,支撑我走过来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很多人需要我的帮助。”  时间还要回溯至19
期刊
研究气候变化与应对行动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压力和挑战,当然更多的是成就感。古稀之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气候变化研究专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依旧沉浸在这样的日子里乐在其中。    立志气象研究,不改变,不后悔    1957年考进北京大学物理系时,丁一汇的专业是天气动力和大气物理;1994年走出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时,他已经是气候变化专家。  对于丁一汇来说,这一切都是歪打正着。中学时,丁
期刊
岁末年初,几乎已成为华人地区一种新年习俗的贺岁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在“三个葛优”让人们应接不暇的同时,曾经那些经典贺岁片中的经典语录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并快乐着。  “满嘴顺口溜,你想考研呀”、“我们这里是高尚社区,上风上水,地下CBD,人生的后花园”、“光张嘴巴不出声有没有,假唱有没有,早就跟你们讲了要和客户同喜同悲,可不可以专业一点”……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正是出自于2009年的
期刊
她被誉为“东方的天鹅公主”,演绎的古典芭蕾征服了欧洲观众;  她是大胆前卫的精灵,用芭蕾诠释肖邦、表现时尚;  她是第一位考进慕尼黑巴伐利亚大剧院的亚裔舞蹈演员;  她也是一位集策划、创作、表演为一身的艺术制作人。  她,就是被《南德意志日报》誉为拥有“小提琴琴弦般柔韧而充满表现力”的东方淑女——邱思婷。  有人说,她是上帝的宠儿,天生拥有过人的才华。而邱思婷明白,正是因为自己一步步的坚实努力,才
期刊
刀架到脖子上,她临危不乱;每次执行重要任务,她都亲力亲为;她组建女子山歌队,传唱“法”歌,成为南疆国门招牌;她不是“铁娘子”,却有着母性的呵护,5年如一日照顾毒贩遗孤;她对部属很严厉,却处处为他们着想,也被部属深深地爱戴着。  她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公安边防大队政委冯晓萍。    生死关头临危不乱    1991年,冯晓萍从广西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凭祥市公安边防大队工作,一干就是将近20
期刊
井斜过大的101号井,喷出了日产三十多吨的原油    1959年3月30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第十次扩大会议决定:独山子矿务局接管红山嘴探区,集中力量打出油田面积,并在此地区完成当年的采油任务。  4月10日,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党委副书记万鹏飞亲自挂帅,组成了组织调度联合办公室,开始了被称作“红山嘴大战”的勘探开发热潮。  4月20日,这场大战的“第一仗”打响——14日从齐古油田搬家过来的井队,用
期刊
年终岁首,辞旧迎新,又到了贺岁影片红火登场的季节。自年末以来,以姜文、陈凯歌、冯小刚三位大腕执导的贺岁大片同档亮相,将一个曾被预言的“千年寒冬”搅得热火朝天,票房纪录一遍遍被刷新。中国大地上,满城尽是“子弹飞”。  今年的贺岁影片,不是民国土匪故事,就是春秋争霸仇杀;不是八卦爱情演绎,就是离奇江湖恩怨。可以说,没有一部为主旋律作品,也看不出任何“寓教于乐”深刻意义,可挡不住众多观众不假思索地大把掏
期刊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3周年祭日。虽然未曾经历过,但我一直觉得我对那场可怕的战争是非常了解的。儿时看过的电影中,日本鬼子在火光剑影里烧光、抢光、杀光,历史书上,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30万生命啊!在糖水中泡大的我连想一下都会不寒而栗。在出国之前,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对那场战争的认识,而且认为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全世界的人都是那样认为的。  在日本生活14年中,我当然没有碰到过影片中那样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