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一要素是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正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发扬民主,优化提问环境,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
洛克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科学实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也同样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热爱、尊重学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缺乏问题意识,除了没有掌握怎样提问外,更重要的还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一是怕提出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是怕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引起师生的讥讽和嘲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四是怕提出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其次,要求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再次,教师的教风要民主。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彻底打破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进行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不囿于陈说,不迷信权威,不拘于“标准答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多说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采用“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包括向教师‘发难’)、欢迎争辩”、“允许出错(说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学生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异想。
二、教会思维方法,提高提问技能,让学生善于问、勤于问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授之以渔,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问”向“善于问、勤于问”发展。
1.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
例如氧化反应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得出是在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定义中的只是“氧”而不是“氧气”,这就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2.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有以下几种
(1)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铁在潮湿的地方为什么易生锈?为什么少量的水泼在红热的煤球上反而燃烧的更旺?冬天为什么不能将煤炉搬进浴室?重大庆典活动为什么不能用氢气充气球?
(2)从“异常”中发现问题。例如,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为什么没有铜析出?
(3)改变命题提问。例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变为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4)假定条件,寻求结果。例如,实验室要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如果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结果会怎样?
(5)在知识的系统化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总结中,学生常常会问:“为什么它们可以归为一类,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差异?如何区分他们?”“一般的稀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都会产生氢气,稀硝酸为什么不呢?”等等。这样无疑会产生深层次的问题。
(6)通过比较,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例如无水硫酸铜和浓硫酸都吸水,原理是否相同?
(7)探求因果,提出问题。例如,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干燥的纸花变色,而如果向干燥的纸花喷水,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紫色会变成红色。为什么?
(8)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学生在做酸碱指示剂滴入酸、碱、盐溶液中变色的实验时,观察中就提出了许多问题: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变化后原物质不是都变成新物质了吗?为什么在加了指示剂变色后的碱溶液中再加酸,又能变色?为什么变出的红色或蓝色并不都完全相同?滴加指示剂的量是不是有最佳值?能测出来吗?
3.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象与结论的相悖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有同学把少量石灰水滴入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铁溶液中,并没有出现沉淀,这是为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课本上介绍火焰呈淡蓝色,而实际做起来却带有黄色,这是为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善于捕捉疑点,并大胆提问。
4.对于化学计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提问
在完成一道计算题的基础上,要经常反思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有没有其他替代的方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条件增减后会怎样?与它类似的习题有哪些?有何异同?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又会怎样?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题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5.教学联系社会,拓宽提出问题的渠道
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科学的用处,了解化学应用中的一些社会、生活问题,以活生生的、具体的化学事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参观炼钢厂、化肥厂、制药厂、水泥厂等的生产流程而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想到如何改进它,面对当今的污染问题,想到如何去防治它,等等。
通过以上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在学习化学各部分内容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提问能力逐渐得到提升,从而能不断地提出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和起点。当然,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多种多样,但教师无论实施什么策略都要着力改变“自己是权威”的传统观念,要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学生发挥想像力,提出各种哪怕是异想天开的问题,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难能可贵的好奇心”,平等地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有在教师不断的情感激励下,才能形成其强烈的提问欲望。
一、发扬民主,优化提问环境,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
洛克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科学实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也同样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热爱、尊重学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缺乏问题意识,除了没有掌握怎样提问外,更重要的还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一是怕提出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是怕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引起师生的讥讽和嘲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四是怕提出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其次,要求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再次,教师的教风要民主。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彻底打破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进行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不囿于陈说,不迷信权威,不拘于“标准答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多说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采用“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包括向教师‘发难’)、欢迎争辩”、“允许出错(说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学生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异想。
二、教会思维方法,提高提问技能,让学生善于问、勤于问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授之以渔,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问”向“善于问、勤于问”发展。
1.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
例如氧化反应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得出是在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定义中的只是“氧”而不是“氧气”,这就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2.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有以下几种
(1)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铁在潮湿的地方为什么易生锈?为什么少量的水泼在红热的煤球上反而燃烧的更旺?冬天为什么不能将煤炉搬进浴室?重大庆典活动为什么不能用氢气充气球?
(2)从“异常”中发现问题。例如,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为什么没有铜析出?
(3)改变命题提问。例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变为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4)假定条件,寻求结果。例如,实验室要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如果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结果会怎样?
(5)在知识的系统化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总结中,学生常常会问:“为什么它们可以归为一类,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差异?如何区分他们?”“一般的稀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都会产生氢气,稀硝酸为什么不呢?”等等。这样无疑会产生深层次的问题。
(6)通过比较,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例如无水硫酸铜和浓硫酸都吸水,原理是否相同?
(7)探求因果,提出问题。例如,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干燥的纸花变色,而如果向干燥的纸花喷水,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紫色会变成红色。为什么?
(8)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学生在做酸碱指示剂滴入酸、碱、盐溶液中变色的实验时,观察中就提出了许多问题: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变化后原物质不是都变成新物质了吗?为什么在加了指示剂变色后的碱溶液中再加酸,又能变色?为什么变出的红色或蓝色并不都完全相同?滴加指示剂的量是不是有最佳值?能测出来吗?
3.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象与结论的相悖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有同学把少量石灰水滴入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铁溶液中,并没有出现沉淀,这是为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课本上介绍火焰呈淡蓝色,而实际做起来却带有黄色,这是为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善于捕捉疑点,并大胆提问。
4.对于化学计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提问
在完成一道计算题的基础上,要经常反思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有没有其他替代的方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条件增减后会怎样?与它类似的习题有哪些?有何异同?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又会怎样?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题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5.教学联系社会,拓宽提出问题的渠道
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科学的用处,了解化学应用中的一些社会、生活问题,以活生生的、具体的化学事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参观炼钢厂、化肥厂、制药厂、水泥厂等的生产流程而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想到如何改进它,面对当今的污染问题,想到如何去防治它,等等。
通过以上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在学习化学各部分内容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提问能力逐渐得到提升,从而能不断地提出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和起点。当然,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多种多样,但教师无论实施什么策略都要着力改变“自己是权威”的传统观念,要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学生发挥想像力,提出各种哪怕是异想天开的问题,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难能可贵的好奇心”,平等地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有在教师不断的情感激励下,才能形成其强烈的提问欲望。